趙麗雁
摘 要:中學生的和諧發展,要從“心”開始。高中學生正處在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其人格初步定型的時期。教師若能敏銳觀察和發現高中生人格發展中的各種需求,適時予以關注和引導,并尋求更有效的解決方法,對學生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綜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維持學生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教育;和諧;發展;健康
教育,當我寫下這兩個字的時候,我強烈地感受到,我與理想中的教師相差甚遠,孔子“如坐春風”的教育境界何在?今天的教育讓人覺得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這時候我會去思考,我們的老師,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家庭到底該為教育、為孩子做些什么呢?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強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和諧”是對立事物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的辯證統一,是不同事物之間相輔相成、互助合作、共同發展的關系。人自身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那么和諧校園的基礎就在于每個學生都能達到自我內心的和諧。自我和諧是人格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指自我內部的協調一致以及自我與經驗之間的協調,它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人的和諧發展是考察人的發展問題的一個新視角,是全面自由發展的補充。人的和諧發展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人自身的身心統一;二是人與客觀外在的統一。從國家的教育方針,具體到素質教育的核心,以及學校的校園文化都蘊涵著一個目標:培養身心兩健、和諧發展的人。但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當教師全身心地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是否應該先靜下心來,思考一個問題:“我對我的學生身心關注多少”,我們孩子的“心”出了什么問題。
據統計資料顯示,青少年成長中的煩惱集中在14歲至18歲這個年齡段,17歲的孩子煩惱最多。由于心理的偏差,中學生有厭學、早戀、吸煙、出走等不良行為反應;存在著沖動、嫉妒、焦慮、憂郁四種不良情緒;不少學生在性格上表現為自私、自卑、嬌弱、任性等。
可能有人認為心理障礙僅僅是部分后進生的事,其實優生也存在著這種危機,只是類型、表現形式或程度不同而已。一旦優生出現較嚴重的心理障礙,那么將更復雜、更難排除,對其自身和社會的不良影響也更大。我們眾所周知的云南大學生馬加爵,他在小學、中學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是老師的驕傲,是父母的希望,可是由于倔強、孤僻、心胸狹窄等心理缺陷,上大學后,因和同學不能融洽相處,在殺死四位同學后,自己也受到了法律應有的懲罰。可見,優生也潛伏著出現心理障礙的危機。心理問題勢必會發展成為行為問題。
當前,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厭學、人際關系緊張、社會交往不適、考試焦慮,不能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不能很好地根據環境的要求來改變自己,產生嫉妒、神經質、偏激、狹隘、自卑等。形成這些心理障礙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學校思想教育滯后,思想教育工作缺少針對性和實效性,這是造成當前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首先,長期以來學校在升學率指揮棒下抓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現了學習和做人“兩張皮”。其次,思想教育工作重心偏移。在實際工作中過分注重娛樂性,教育效果差。同時,教育內容和中學生心理需求脫節,存在傳授和接收“兩張皮”。
第二,中學生觀察力雖然日益成熟,但由于知識的局限性和情緒自控能力較弱,在觀察和認識事物時往往容易顧此失彼,真偽難分。尤其是思維的深刻性不夠,往往在復雜的問題上陷入盲目與困惑。中學生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事物,但辨別抵制能力弱,這是造成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觀個體原因。
第三,社會大環境影響是導致中學生心理問題的間接原因。首先,由于重分數、輕素質導致學生道德滑坡。其次,社會風氣不正,腐敗、拜金、享樂對當前中學生的消極影響。再者,由于個別人的社會公德意識不佳。另外,文化市場管理混亂,非法出版物的泛濫和低品位的影視劇成為中學生思想滑坡、行為不良的直接誘因。
第四,家庭教育不力。有的家長對孩子愛護有加,教育不夠;有的家長不能以身作則,劣跡屢現,使孩子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的配合。
1.加強教師的自身建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緊抓課堂,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發點。蘇霍姆林斯基說:“師生之間是一種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諧關系,這將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它深刻而精辟地說明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而缺少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的教學有效性必將大打折扣。
2.學校要積極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集體氛圍,開闊視野、拓寬心胸,樹立起崇高的生活理想和目標,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意義有價值的事上,使學生眼光從狹隘的個人圈子里解放出來。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潛課程作用,讓學校的方方面面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引導學生消除不良品行。
3.充分挖掘家庭的作用,促使父母們改善認知和行為,為孩子的生活、學習創造一個平等、積極、向上的心理環境和物質環境。
4.發揮學校心理輔導站的作用。有計劃地為學生開設心理學專題講座,讓學生學會并掌握維持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效的心理疾病預防。同時也為有心理障礙學生提供一個解決問題場所。
另外,周邊環境的影響也不可忽略。
總而言之,高中學生正處在人格發展和培養的關鍵時期,也是其人格初步定型的時期。教師若能敏銳觀察和發現高中生人格發展中的各種需求,適時予以關注和引導,并尋求更有效的解決方法,對學生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綜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維持學生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身心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編輯 王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