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光 王詠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那樣的人,他的身上被賦予天資和可能性,以便他在生活中,首先在創造性勞動中表現出與眾不同獨特的素質與天才來。”其中學也旗幟鮮明地宣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沒有差生,體現了一種科學的態度,是一種理念,一種思想。有了這一信念,就有了力量,有了智慧,就會想方設法追求成功,就會真心實意地用心血去教育每一個學生,堅持不懈地把溫暖送給學困生。不存在學不會的學生,只會因為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現一些慢學,學困生,后進生,行為一時有過失的孩子。下面是我校在“轉化、提高學困生”課題研究中的一些思考。
一、要善于尋找學困生的“閃光點”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一提到學困生,無不搖頭嘆息,說他們是“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其實,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教師換個角度,放棄門縫里看人的偏見,就會欣喜地發現學困生并非不可救藥。這就要求教師深入學生、全面了解學困生的心態,對學困生學習目的、態度、興趣、心理特點、家庭環境以及行為品德等方面作全面調查、深入研究,然后從中多找學困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在教師的熏陶下潛移默化地克制、約束不良心態的滋生發展,用教師美好的心靈、理智來塑造學生美好純潔的心靈,使學困生領悟到身邊的同學、老師都對“我”的進步寄予很大的希望,能直面現實、積極向上,鼓勵他們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養學困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使教師的情感理智融入他們的心田,并能扎根、發芽、開花和結果。
二、要注意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
學困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學業成績較差甚至兩者均差的學生,在班里造成不良的影響,但他們在一定條件下是能夠轉變的。可是,在傳統觀念中,人們常把學困生當成“壞學生”,說是“頑石不成材”,嚴重地傷害他們的人格和自尊心。“自尊心是一個人靈魂中的偉大杠桿。”雖是學困生,但他們在內心深處仍然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信任。所以,必須善意尊重、刻意培養和保護學困生的自尊。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師一句話:“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頓。在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因此,我們要對學困生特別的關愛,讓他們感受到學校、老師的關懷,同學的友情,用愛心融化他們冰凍的“心理防線”。這樣,教師才能打開“學困生”心靈的閘門。
三、要著重培養學困生的自信心
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由學生學習責任心強弱和學習興趣的濃淡來決定。興趣是學習的摯友,學生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營養,提高學習效果,形成興趣,才能成為開發人的智力的動力。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細細調查、研究、比較,掌握了每個后進生的特點,切中火候,對癥下藥。法國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表揚學生的微小的進步,要比嘲笑顯著的劣跡高明得多。”教師應珍惜學困生的每一點滴的進步,要善于點燃。日常學習生活中,教師要多關注學困生,盡量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并且要及時地表揚鼓勵。如:“你說得真好!”“你回答的聲音很響亮!”“老師為你的進步鼓掌。”“老師期待你帶來更大的驚喜!”等激勵性語言。學困生必然會從中汲取動力,改變學習態度。
四、要努力營造學困生的進取心
對于學困生,教師教學中還應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條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根據學科特點和作業練習要求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例如:閱讀法、思考法、比較歸納法等。教師在與學生交往過程中,應給學生創造和提供一種良好的、融洽的學習氛圍,把自己置身于學生之中,給學生以親近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輕松愉快地學習、生活,并在各項活動中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實踐證明,學困生與優等生不是一成不變的。給學困生多一點關心,多一點溫暖,教給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給學困生營造良好的進取環境,都可能使學困生從思想品行到學習技能上與優等生相媲美。
五、要找準學困生的綜合病因
教師要善于細致分析,找準引起學生后進的原因。從實際情況看,造成學生成績差的原因錯綜復雜,但從學生角度來講,主要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在智力因素方面,不可否認有的學生思維比較遲鈍,識記能力低,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等,但這些大都是由于后天開發不良造成的,不全由先天確定;非智力因素方面,主要是“三不一多”,即學習自信心不足,學習興趣不濃,學習方法不良,知識缺陷積累太多。對于前者,我們要多給予他們愛心;對于后者,可以通過學校正面教育,教師正面引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育,是一種美麗的等待。學困生的轉化更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工作,需要教師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需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采用靈活多變的、有針對性的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只要我們能夠多給學困生一些關愛,對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沐浴愛的陽光雨露,或許二十年、三十年后,又多了些成功人士!
編輯 王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