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偉
(泉州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福建 泉州362000)
今天的多媒體技術與原來把多種形式媒體組合在一起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它主要是以計算機為中心,把語音處理技術、圖象處理技術、視聽技術等多種處理不同媒體信息的技術集成在一起,集成方式就是通過模數轉換,全變成數字;為了便于加工、傳輸,還要進行數據壓縮,傳到指定地點以后再還原,一整套復雜的技術通過計算機來實現。所以現在的多媒體技術,實際上是以多媒體計算機來體現的。多媒體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是多媒體具有集成性。它能有機地結合、加工、處理多種媒體,使圖、文、聲有機融合,將靜態轉化為動態,將抽象轉化為形象,將枯燥轉化為生動。多媒體改善了信息的表示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習者的各種感官,從而吸引學習者更加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二是多媒體技術具有交互性[1]。傳統的傳播媒體如電視、廣播等以授與被授的單一方式存在著,學習者只能被動而簡單地接受,多媒體打破了這一單一的模式,授予者和被授者可以靈活處理各種信息,實現教學過程的交互性。三是多媒體技術具有超文本性和超媒體性[2]。這一優勢最直接地體現為操作者可根據課程或設計的需要選擇視頻播放的長度、進度,并隨機定格畫面,重復播放,從而達到信息的傳播和接收的雙重效果,避免了從頭播到尾,實現了從點到線,從線到網的鏈接方式,這既節省了時間又提供了多樣化選擇。
網絡技術的推廣和廣泛應用所呈現的主要優勢在于:節省資源,尤其是紙質資源;信息傳播迅速便捷;信息容量大,面廣。網絡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優勢主要體現在:第一,網絡技術使學校教育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傳統的教育教學工作,主要是通過學科滲透這一渠道,學生知識的獲得集中在課堂教學上,教學模式也主要采取師授生收的形式,局限性大,而開放的交互網絡極大地突破了傳統教育的基本模式,教學雙方彼此互動,超越了時空的阻礙,教育形式也更加多姿多彩。第二,充分利用網絡上豐富的資源和便捷的交互性,充實教育工作的內容[1]。隨著課改的不斷進行,教育教學內容涉及古今,廣及中外,以有限的教育工作形式引導無限潛能的學生,無疑有力不從心之憂,教師自身的能力、精力、時間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互聯網的興起無疑解除了教師“唇干口燥呼不得”的尷尬,網上豐富的資源及便捷的交互性為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提供了分析、參與、整合和創新的素材。第三,網絡環境的開放性,使教育教學更好地與時代接軌。21 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新事物、新名詞、新知識令人目不睱接。計算機網絡與國際互聯網的鏈接是中小學教育工作與時代的鏈接,從根本上解決了教學資源短缺的弊端。
網絡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有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滿足為社會培養現代技術人才的需求,加快現代中職教育的發展。
在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以就業為導向,使學生獲得在合適的職業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種能力。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文件精神,中職學校將提出新時期中職教育教學發展的改革方案,其中,教學改革要從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出發,而項目教學法的應用則很好地滿足了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
所謂的項目教學法,又稱跨專業課程,它是通過“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如建筑項目或企劃項目中,先制定整個方案,確定要完成的目標,然后把整個過程分成若干部分,團隊再分步分時分段進行,最后完成既定任務。同理,項目教學也是如此,就是師生之間展開的分段分步完成既定教學任務的活動。
項目教學法講究“做中學、做中教”,即以項目為基礎,教師邊操作邊講解,學生邊探索邊學習。它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教學模式,學生主動參與,促進了學生間協同合作,是當前中職教育中提倡并廣泛運用的一種教學法,尤其在專業課教學中更是普遍采用。
以機械專業課程(銑五角形板)的項目教學為例來解析網絡多媒體技術在中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2.2.1 教學項目準備
第一,對教學內容的思考。采用本地區企業普遍使用的數控設備系統(MASTER CAM 軟件)繪制工件圖形,確定加工節點坐標值,編寫程序。這既有利于學生未來就業,又有利于充分發揮輔助軟件的應用優勢,提高學生應用軟件的水平。
加工前,應用數控仿真軟件模擬整個加工過程,及時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再嘗試、尋求最佳優化方案;預防并減少學生直接使用機床操作造成的一些事故或損壞,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和糾錯能力。在中職教學中,這一步很重要,因為中職學生基礎比較薄弱,現在的中職教師都需要從教學對象(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課程教學方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選擇教學模式。像本項目中,編程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是深奧的、枯燥無味的,如果生硬的要求學生必須認真聽取編程的課程,難免會產生抵觸和厭學情緒,教學效果肯定不會好,因此,教師都會先提供操作工藝的編碼程序,且只要求學生會看,了解這段程序“講的是什么,干什么用”即可,這樣,學生就能比較好地進入到課程中來。
第二,課前作業。熟悉MASTER CAM 軟件和斯沃數控仿真軟件的應用;熟悉數控銑床安全操作規程。
第三,注意事項。強調有關規章制度;嚴格規范數控銑床的安全操作和加工過程相關注意事項等。
分析:這第二、三步是教師經過認真備課,要求學生需要預先了解或掌握的一些內容,為本項目的實施做好充足的準備。這是中職教學中很有必要的前提步驟,因為職業教育是重技能的教育,動手實操的課時占比大。對于設備,學生如果不了解,就不會操作,任務無法實施,或者操作錯誤,造成設備故障或損壞。課前的準備及注意事項,是中職教學前的“必修課”,絕對不能馬虎。
2.2.2 項目教學實施過程
第一步,零件圖XKC06 的數控加工工藝分析。制作簡單表格,詳列如加工內容、方法,刀具夾具的選擇等信息,一目了然,讓學生盡快了解數控加工工藝分析要從哪幾方面入手。上課后,教師拿出一個成品件,問:“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嗎?你們懂得加工嗎?”通常,對于中職生來說,最無趣的就是理論課,最有探究興趣和成就感的就是實訓課。對于機械專業的實操初學者來說,從自己手中成功加工出一個零件,是一件很興奮很有成就感的事。所以,學生對項目教學課會比較感興趣。
分析:教師拿出成品件,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教學作鋪墊。為了讓學生直觀了解該零件,在上課后就拿出該成品件,然后采用表格與實物講授相結合的方式,分析該零件的加工工藝。這種方式能很好地讓學生了解到“我要做什么?”
第二步,利用MASTER CAM 軟件,應用圖解法求解五角形凸臺外形和鍵槽環走刀路線上各點的坐標。在這一步中,教師通過應用軟件計算出走刀路線各支點坐標值;學生通過網絡多媒體教學系統,可聽(教師講解)、可看(屏幕回看)、可交流討論(網絡聯機討論)、可反饋(師生可視對話)等等,優化師生良性交流互動,提高學習效果。這部分的教、學過程要2 個課時。
分析:應用網絡多媒體教學應用軟件和教學系統,實現教與學的事半功倍。
第三步,使用數控仿真軟件,嚴格按照數控銑床規范操作進行模擬加工。在網絡多媒體教學系統環境中,教師廣播應用仿真模擬加工的過程,學生可充分利用它來學習、反復練習直至熟練。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師生積極互動,學生認真學習、查找—討論—練習—反饋—再學習—再討論—再練習—再反饋,教師不斷給予糾錯、指導。這部分的教、學過程要3 個課時。
分析:在這一步中,網絡多媒體技術在中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得到了充分體現(在傳統教學中無法實現)—仿真模擬加工技術的應用,雖然仿真的與實際操作還是有顯著差距,但它的應用優勢顯而易見。
第四步,使用數控銑床按零件圖XKC06 的尺寸要求加工出合格的零件。教師帶領學生到數控車間進行實操。教師示范操作,引導學生練習,巡視并適時糾錯、指導。由于經歷了仿真軟件的模擬加工,教師只需在學生操作數控銑床過程中,強調學生要注意的安全操作規范,講授加工該零件各步驟及注意事項。學生分別組成一些加工小組,組內邊討論邊練習邊糾錯,積累實操經驗。
最后,教師將對學生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幫助學生找出實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學生課后填寫該項目教學課的實訓報告,并上交。這部分的教、學過程要4 個課時。
分析:在實操過程中,師生、生生間保持良性的交流互動,強化了學生的團結協作和動手能力;學生課后總結,加深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時積累了實訓經驗。實操是中職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只有經過實操的考驗,才能具備基本的動手能力,為以后適應社會需求作準備。
2.2.3 小結
該項目教學充分體現了“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教教學理念,遵循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的模式。教師創設任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最終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任務。在網絡多媒體技術教學環境中,學生學會了自主探索、閱讀、分析、思考、討論和仿真實操;教師引導了師生間的良性交流互動,成功幫助學生積累了實操經驗,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是一個按照現代職教教學理念、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網絡多媒體技術)手段完成中職教育教學的成功案例。
[1]朱培康.現代教育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1):37 -39.
[2]何克抗.現代教育技術[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