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以轍
摘 要:提高教學效率是教學的最終目標,教學按時間劃分,可以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最重要的也是最能體現教學效率的是在課堂,如何提高學科教學效率一直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個長期的話題。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呢?筆者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談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253-01
一、吃透教材,明晰教學重難點
所謂重點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內容,是知識網絡中的連接點,是教師設計教學過程的主要線索。通過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慢慢引入教學重點,由淺入深,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和班級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實驗、探究和交流等活動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確定教材重點,需要教師建立整體教材觀,要以教材本身為依據,全面研究解讀所教學的內容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價值,把握整個單元、以及某一課時教學內容的前后聯系。所謂難點,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感受到難以理解或接受的內容。這些內容,或是由于知識本身抽象、復雜而難以接受,或是由于學生缺少必要的知識準備而難以接受。要突破學生數學學習的“瓶頸”,需要確定好教學切入點。有經驗的教師總是牢牢把握住學生認知基礎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沖突設計好啟發性的問題進行引導;好的教材也如此。有效的引導常常反映在對核心問題的把握上。
二、做好備課,明確教學目標任務
教學目標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設計的合理、準確,才能讓學生在一節課里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并能自如的運用。教學目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益的基礎,因為教學目標指出了教學的主攻方向,規定了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學習層次水平,影響著教學策略的選擇以及教學的深廣度等,它是教學活動的靈魂,并制約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學改革,不管怎么改,怎么創新,都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這個目標和方向就是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全面發展。教學目標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關系著教學的成敗,影響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評價及教學效果等各方面。
制定教學目標,首先要考慮的是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的要求,其次是教學對象水平和接受能力,再則是教學者駕于教學的能力.根據以上因素來確定教學目標才是有效的、可行的.
三、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確保環節緊湊
一般的課堂教學至少有這樣幾個環節,如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形成技能等,但這些教學程序不是千篇一律的,也有個優化組合,及時調整,詳略取舍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不少教師有拖堂現象,這主要是他們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沒能好好銜接每個環節,浪費教學時間造成的。如提問時,有些教師設計的問題太深,學生一時無法答出,教師又缺乏點撥的藝術,往往一喊一大片,到頭來仍是教師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白白浪費了幾分鐘。因此,從備課人手使教學環節精簡,從上課著手使教學環節嚴密緊湊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推敲每個教學步驟,認真計算每個步驟所需的教學時間,做到突出重點,環環相扣,步步緊隨,在授課時做到能“一針見血”的決不“繞圈子”,這樣才能防止節外生枝,偏離中心,才能克服重復單調、拖泥帶水的弊病。
四、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動手實踐
數學教學要取得好的課堂效率,必須要引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活動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在此,我們特別強調會做,因為只有通過時間,才能真正將學知識消化、貫通;通過實踐,學生在“觸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教學分數的認識時,可以先請學生把附頁中的9個小正方形涂上紅、黃、藍3種顏色每種顏色涂幾個正方形可以讓學生自己決定,再說一說每種顏色名占幾分之幾,讓學生把正方形剪開,得到9個正方形,說一說明每種顏色的小正方形占這些正方形的幾分之幾,在說的過程中,使他們體會到,一個整體可以由許多個本組織,分數可以表示其中一部分。每個同學在說的過程中答案是不唯一的。經歷這樣的過程,學生把數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平時的點滴中,覺得數學非常有用,這樣的數學活動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
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中應力求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中常見的、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將數學“生活化”。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也能把數學學習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當然,在教師提出問題后,也要注意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教學中讓學生思考,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設計好問題,激發思維,針對學生思考中的問題給以放矢的指導。
五、重視課后與課堂的緊密銜接性,引導學生預習新知識
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是系統性強,前后聯系密切。課后復習能夠給學生以總結、探索、發展的空間,這樣不僅能鞏固和發展課堂所獲得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學生思維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識的教學往往分幾節課幾個學期來完成,這樣就更需要有一是地注意知識間的聯系和系統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兩步應用題,以如下例題為例:“有20米繩子,剪下2米后,剩下的繩子能做幾個3米長的跳繩”這類題目是從問題入手進行分析,根據一個問題和一個已知條件補充別一個問題所需的條件。
解答這類題目時,首先由復習相關的一步應用題開始,使學生容易看到兩步應用題與一步應用題有什么聯系和不同點,從面較快掌握兩步應用題的分析和解答方法。這要求要學生對一步應用題的知識有較好的掌握和應用,因此要重視相關部分知識的課后復習。正是在注重課后復習的基礎上,才能取得好的課堂效果。
參考文獻:
[1] 孫禮信.談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幾種方法[J];科技資訊;2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