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翠玲
摘 要:如今的學生心理上出現了心理障礙,影響到了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的發展,應試教育導致了很多學生的身心疲憊,學生存在著自我教育及主動適應意識差、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問題。作為教師,其職責就是教書育人的,因此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教育,排除消極因素,培養學生成長為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心理健康、時代所需的新一代接班人。
關鍵詞:小學教育;語文教學;心理教育;方法研究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心理教育成為很重要的內容。研究證明,如今的學生心理上出現了心理障礙,影響到了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的發展,應試教育導致了很多學生的身心疲憊,學生存在著自我教育及主動適應意識差、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因此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教育,排除消極因素,培養學生成長為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心理健康的時代所需的新一代接班人。下面,就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探討的問題。
一、給學生以陽光的心理
學生的心理要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出現,這樣才能符合小學生正常心理的發展趨勢。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和學生形成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要給予學生愛,關心愛護學生,要經常和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換心中的郁結,更要去共享愉悅的事情,鼓勵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迎接每一天,時刻都要擁有著陽光一樣的心態。在語文教學中要選擇那些積極向上的文本給學生以關愛的教育,時刻地去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教學中要營造一種民主、快樂、和諧、陽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享受到春天般的師生情感。
二、鼓勵參與互動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共同互動的教學程序。因此,教師要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鼓勵,激發他們積極地參與教學,讓學生以愉悅的心態接受知識,不能把學習看成是一種任務和負擔,那樣就會給學生形成心理上的壓力,造成學習就是苦差事的壓抑感覺。讓學生在學習中體現出樂趣,勇于發言,積極探索。比如,我在執教《守株待兔》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明曉“不能把偶然當成必然,不要存有僥幸心理”的道理,在結束后,我就讓學生表演“勸農夫重新拿起鋤頭”的片段,結果孩子們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也尋找到了學習的樂趣,他們的心里也就把學習看成了一種高興的事情了。
三、讓學生訓練自我的修養能力
心理教育在語文課中的滲透不但要靠老師的循循善誘,更主要的還需要學生自身的修養。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利用教材內容提高學生的自我心理修養能力,這樣就會使學生的情緒得以調整,毅力會得到磨煉,品行得到陶冶,興趣得到激發……比如,我在執教《美麗的公雞》時,讓學生首先找出公雞的情緒變化:得意→傷心→慚愧,接著來分析其原因。通過這些討論,學生能夠知道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要有正確的認識問題,實現了提高自我心理修養能力的目的。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隨時隨處都要向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滲透教育,我們要深入研究語文課堂教學的心理教育潛能,研究其教學方法,真正地利用這一學科讓學生的心理更健康、更陽光。
參考文獻:
陳德名.小學心理偏差表現及應對策略[J].教育革新,2009(11).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實驗小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