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婷婷
摘 要: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使學生真正在實踐中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關鍵詞:數學教學;利用資源;合作體驗;實踐活動
“數學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應用于現實”是荷蘭數學家、教育家氟賴登塔爾提出的“數學現實”原則。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信賴模仿與記錄。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進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所以在教學中,我認為數學實踐活動應該是把課本內與課本外、課堂內與課堂外、校內與校外、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溝通起來,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使活動有效地進行。以下就自己在數學課中所做的工作,談一些膚淺的做法。
一、重視活動課程內容的開發和資源的利用,有效開展課堂數學實踐活動
數學知識,一方面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又運用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并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的樂趣。但數學實踐活動課在形式上不但是單純的戶外活動,而是融合于各個領域的學習內容之中,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它可以表現為課堂內的經歷探索,也可以是課內外相結合,還可以是課外的社會調查活動。如,在教學《噸的認識》一課時,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學生之前在學習克、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時,我們借助了硬幣、兩袋鹽分別體驗了1克和1千克。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課本中提示到“如果每個學生的體重是25千克,40個學生的體重就是1噸”,學生從字面上很難感受到1噸有多重,為了讓學生能切身體會到1噸,首先請學生們兩兩互相抱一抱,估一估對方有多重,說一說抱對方的感受。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不但鞏固了用“千克”為單位的估算意識,同時為體會100千克奠定了基礎。接著讓學生體會抱兩個或三個同學,估一估一共有多重,體會又有什么感覺。在這樣兩個小活動的基礎上,最后請體重為25千克的4名學生抱成一團,請學生先計算出4名學生共重100千克,讓其他學生再來抱一抱這四個學生,體會100千克。由100千克開始,每次增加100千克,一直到1000千克,讓學生逐漸在腦海中建立“1噸”重的表象。三年級學生的體重大多數都在25千克~35千克,全班31個學生約重1噸,并讓全班學生起立,一起跳一跳,體驗1噸物體落地的感覺。
體驗過1噸后,如果直接讓學生說一說身邊什么東西大約是1噸,我覺得這樣會把學生退到一個誤區,學生會隨便說。而此時我是先讓學生完成練習冊第5頁第2題(看物體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目的是通過實際生活中的物體和數據,在學生心理呈現出一些標準,在這些標準中相互比較,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如,很快地能填出汽車是5(噸),而輪船是3000( ),有個別學生選擇了“千克”,為此我引導學生對比汽車和輪船的外形(體積),想一想5噸的汽車能乘坐多少人,通過對比學生可以感受到輪船比汽車大很多,載重量自然要比汽車重很多。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感受通常情況下物體的重量和體積是成正比例關系。
本節課,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分析、推理、估計、想象,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
二、合作體驗,共同實踐,展示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離不開合作交流,在師生、生生、小組與小組、小組與大組等的交流中,學生對知識或活動內容的理解更豐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讓學生想說、敢說、樂說,暢所欲言。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在撞擊,知識在整合,在相互啟發的過程中思維會實現質的飛躍。比如,我在教學《周長的認識》時,使用讓學生動手圍一圍、擺一擺、測一測等形式,使學生對周長有初步的認識,然后讓他們說一說什么是周長,最后教師再歸納總結,從而對周長形成科學的認識。這一過程讓學生在自己的操作、實驗中去觀察思考,去感受,去感受數學的力量,體會數學的價值。以活動促思維,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同時發展數學能力。
三、延伸課堂實踐活動,在生活情境中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很多數學知識是對生活問題的抽象,而教材中靜態的知識學生沒有具體的感受,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識,甚至于有些學生還不容易理解。而開展實踐活動可以將枯燥乏味的數學以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來代替,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愿望。在教學《估算》時,發現部分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只要已知條件給出的數據是整百整十數就進行估算。很顯然,這部分學生對估算形成了思維定式,而忽略了題目實際意義。課后和學生交談中了解到,學生之所以在解決問題時不能合理地運用“估算”的原因是缺乏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運用的能力。
課堂短短的40分鐘是很難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那么我們只有請家長“幫忙”!由于家長們已經脫離學校多年,多數家長對“估算”無從下手,所以我認為“幫忙”不是簡單地說“請家長幫助孩子提高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能力”,而是要提出一些具體的活動實踐要求。如,(1)帶100元去超市,買兩件40元以上的物品,讓孩子估計:100元夠嗎?(2)帶孩子去徒步(路程自定),完成一部分后,讓孩子估計還有多少沒有走完?(3)計算徒步時間,如走一段路程用47分鐘,估一估走兩段這樣的路程需要幾分鐘。(4)定時一起看一本書,先看了幾頁,問估計還有多少頁沒有看。
當要求具體后,相信家長會模仿這些例子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運用能力。像這樣把生活中具體的實例呈現出來,不但有效地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還能幫助個別家長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真正做到了有教、有育!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合理安排數學實踐活動,給學生動手的空間、思考的空間,給學生探索新知的機會,我們的數學課就不僅僅是傳授了數學知識,而是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從而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活動經驗和方法。為此我將不斷研究、不斷改進、逐步完善,使實踐活動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真正在實踐中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第十二小學)
編輯 韓 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