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塞北
摘 要:中學音樂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的教學思路簡單來說就是:“導入—新授—練習—創編延伸—小結升華—作業。”看上去和舊的教學模式差不多,但是每一個環節又都涵蓋了許多新的因素。
關鍵詞:中學音樂;教學思路;實踐
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課堂唱歌教學中,我們要求用自然圓潤的聲音、自信的表情歌唱。傳統的音樂教學過程都是: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復習—總結本課內容。在教育不斷改革的今天,這些傳統的模式是遠遠跟不上學生的需求的。今天的教學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導入—新授—練習—創編延伸—小結升華—作業。”看上去和舊的教學過程差不多,但是每一個環節又都涵蓋了許多新的因素。
一、導入
導入是引發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及熱情的導火線,也是學生體驗音樂和參與音樂活動的第一個重要步驟。良好的導入會使學生從上課之初就被深深吸引。如,歌曲導入,比如,在教授一些少數民族歌曲時,可以先用該民族最為流傳的歌曲來引入,這樣馬上就拉近了學生與該民族的距離;有時可用歌曲和它背后的故事來導入,如,教授關于歌唱父母的歌曲時,可以用韓紅的歌曲《天亮了》以及它背后那個真實的故事引出學生對父愛、母愛的思考來導入;還可以用節奏導入。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強調了節奏練習,他特別強調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節奏練習的方法有語言節奏練習、聲勢練習、多聲部及合聲的節奏練習、輪說節奏練習等,這些方法不是機械地奏樂,而是力求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
二、新授
無論什么樣的導入,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以促使他們對新的內容充滿期待。新授的內容主要包括:
1.聽,初步感知
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后先讓學生聽歌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一遍遍地聽,問題設計采用由簡到難的遞進式;也可以在各種節奏的不斷變換中一遍遍聽,或是在自己不斷變換的舞姿中聆聽。在充分的感知之后再來學唱歌曲。
2.發聲練習,為后面的唱做準備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練習曲,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如,先選擇一些好唱的母音:lu、yu等,以連音練習為主,跟著歌曲的旋律讓學生在輕唱中感受氣息與音高。在此基礎上,再加入一些母音,如,mi、yao等,變化旋律,加入頓音練習,音域逐漸加寬,讓學生感受到氣息的彈性與力度;還可以逐漸加入開口音:ma、la的練習,并進行開口音與閉口音的交叉練習,讓學生在練聲中感受到口形的變化與氣息的運用。一堂課不見得都要唱完這些適合發聲的音節,但要在長期的教學中注重讓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練習。
3.學生開口唱歌曲
基于前面的鋪墊,此時,學生會很自然地唱出歌曲,但是針對于有附點和切分音以及不同拍子的休止符這樣的小結時,教師應將其作為重難點句子讓學生著重練習。
三、練習
此環節是對歌曲的鞏固練習,有對唱、輪唱等形式,也可以用游戲(如,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放伴奏音樂,讓學生進行歌曲PK活動)的方式來練習,還可以用學校的或自制的樂器來邊伴奏邊演唱,練習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果學生學習歌曲很輕松,那么教師就要增加難度,加入輪唱、二聲部等的學習,這樣還可以讓學生感受不同的唱法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效果。如,《鼓浪嶼之波》加入了輪唱,會讓學生感受到波浪的此起彼伏。
四、創編延伸
創編教學是《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創造性”基本理念在課堂上的具體體現,是時下流行于音樂課堂中的一種“時尚”的教學活動,它以場面的歡樂、多領域的綜合、表現形式的豐富營造了一個全新的教學氛圍。如,詞曲的創編、舞蹈動作的創編、為歌曲打節奏的創編、演唱形式的創編等。
小結升華和作業部分就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適當地安排相關的內容,不是所有的課都要有這兩個部分的內容。
總之,唱歌教學是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在唱歌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音樂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充分利用各種音樂教學手段讓學生聽了還想聽,唱了還想唱,和學生一起探索,共同發展,達到《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對音樂教學提出的更高要求。
(作者單位 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教育局)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