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超
摘 要:延安時期,知識青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接受者和傳播者,是大生產運動的生力軍,是國民教育的支柱,是共產黨的好助手,總之是架起黨和人民的一座橋梁。縱然期間走過彎路,甚至犯過錯誤,但是他們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總結其經驗,離不開黨的指導,離不開三結合的法寶。當代知識青年同樣有朝氣、有知識、有理論、有魄力,面對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的機遇和挑戰,應當學習先輩們的精神,總結實踐經驗,誓不做改革的旁觀者,在大我中成就小我。
關鍵詞:知識青年;延安時期;先鋒;啟示
中圖分類號:G62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6-0113-03
一、無愧于先鋒稱號
劉少奇說:所謂先鋒隊,是準備犧牲自己為勞動人民服務,一切都是為了人民。延安時期,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他們“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他們面對民族危亡,恪守“有字之書”首先覺醒,在“無字天書”中汲取營養,在延安這個熔爐里鑄就成真正的革命戰士;他們是生力軍、突擊隊,是橋梁,是助手。總之,他們無愧于先鋒稱號。
1.“到延安去!”
“到延安去!”曾是一代青年的心靈呼喚和強烈愿望。他們或者持當地黨組織的介紹信,或者持當地救亡團體的介紹證件,或者受社會著名人士推薦,或者是南京、武漢、重慶等地八路軍辦事處介紹,或者什么都沒有只憑一顆赤誠的心,一批又一批潮水般涌向圣地延安。僅1938年5月到8月的三個月時間里,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介紹到延安的青年達2 288人。“割掉我肉還有筋,打斷骨頭還有心;只要我還有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是當時許多知識青年的心靈呼喚。那么,延安時期究竟有多少知識青年到過延安呢?在1943年12月22日中央書記處工作會議的討論中,任弼時專門就如何看待來延安的新知識分子問題做了發言說明,抗戰后到延安的知識分子總共四萬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高中以上占19%,高中21%,初中31%,初中以下約30%[1]217。
日寇肆虐激發了知識分子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國家興旺,匹夫有責”的愛國熱情。無家可歸,無學可上,使他們在苦悶抑郁、悲憤交集中急于尋求抗日救國的出路。而國共兩黨的兩種抗日主張,兩個戰場勝敗興衰的不爭事實,使他們受到最實際最深刻的教育。于是在大米與小米之間,在西安與延安之間,在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統統選擇了后者。
2.艱苦奮斗
艱苦奮斗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但在當時,卻是生存所必備的素質。毛澤東曾記述:“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這就是知識分子生活的真實寫照。對延安青年來說,艱苦奮斗首先就是適應艱苦的環境。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忍耐。當時青年學生每年一套單衣,兩年一套棉衣。住的一律是山腰開挖的土窯洞,七八個人共睡一條土炕,睡覺翻身都有困難。食物主要是小米加土豆、南瓜、蘿卜、大白菜,有時飯是黑豆,菜是黑豆加點鹽。至于學習,延安各校教室很少,所以上課、聽報告大都在露天。毛澤東說:“沒有教室就露天講,就是天下第一。”[2]艱苦奮斗不只是忍耐,還包括自己動手,征服困難。面對困難,毛澤東說,餓死,解散都不是辦法,只有一條路:自己動手。1937年8月1日,抗大第三期開學后,各地青年還是一批批接踵而來,加之讓出部分校舍給陜公,使得住宿十分緊張。抗大校領導經調查研究,決定學習當地群眾依山就勢開挖窯洞。經過半月的突擊勞動,在鳳凰山上開挖了175孔窯洞和一條3 000公尺的盤山“抗大公路”。斯諾等國際友人參觀后,送給它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窯洞大學。自己動手還表現在生產勞動,開荒種糧。邊區耕地有限,而外來人口不斷。加之國民黨逐漸取消財政撥款,實行經濟封鎖,使得糧食問題異常突出。對此,青年們并沒有坐等政府支援,而是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一面學習,一面生產”。在生產勞動中,青年學生表現出無限的勞動熱忱和極大的創造精神。延安大學的學生在開荒比賽中提出快、深、細的標準,要求做到一镢下去8寸深,草根翻身不打埋伏,土塊均勻平整等。青年學生在大生產運動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換來了豐碩的成果。魯藝1939年開荒433畝,1940年開荒616畝,實現了蔬菜完全自給。延大1943年開荒700畝,收獲糧食50石,值32 500元。收獲各種蔬菜424 100斤。在大生產運動中,延安大學的生產自給率達到65.5%[3]。李富春在《新中華報》上撰文說:這些或者是從來未拿過鋤頭的文弱書生,或者是剛剛離開大城市的富裕的家庭與學校而來延安的男女青年學生,或者是歷來只知“筆耕”的文藝人才,他們下決心用鋤頭、用血汗,開辟了自己的新的人生!
3.國民教育的主力軍
革命的發展離不開理論的學習,離不開政策的執行;邊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離不開知識的普及和技術的應用。然而,受歷史和地理條件的影響,陜甘寧邊區文化十分落后,百分之九十都是文盲。吳玉章說這里是“文化的荒漠”。怎樣把文化知識普及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政策宣傳到群眾中去,成為擺在共產黨面前的大問題。毛澤東高瞻遠矚地指出:“辦學校是聯絡全國最緊要的東西,是與其他一切增加抗日力量的方法相關聯的總方法。”[4]指明了在邊區發展國民教育的重要性。知識青年由于具備自身優勢,自然而然成為發展國家教育的主力軍。他們多擔當教員,認真教學,以客觀環境和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作為出發點,創造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在學校教育方面:積極改進公辦普通小學教育,增加與實踐聯系比較密切的珠算和應用文等教材,給學生講授植棉、防治病蟲害等新的農業科學知識。此外,還發展以民辦公助為主的農村小學教育事業。在社會教育方面:創辦夜校、午校、半日學校、識字班、冬學、讀報組、識字組等,實行輪回教育、家庭教育、挨戶教育,鼓勵子教母、夫教妻、民教民等。知識青年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到1944年11月,邊區各類型的民辦小學已達500余所。在社會教育方面,1937年冬邊區僅有冬學600所,入學學生10 000人,到了1944年,僅三邊地區就創辦各種冬學461處,參加冬學人數達6 292人。到1944年11月,邊區共有讀報識字組3339處,夜校、半日校230處,參加學習人數達40 000余人。
“先鋒作用”顧名思義,就是先于別人“動員起來”。面對日寇肆虐,知識青年首先覺醒,他們來到寶塔山下學習真理,踐行真理。困難并沒有把他們壓倒,反而造就他們成為剛強的革命戰士。他們發揮自身優勢,為革命事業貢獻著不可替代的力量。而延安時期知識青年的先鋒作用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架起了連接黨與群眾的一座橋梁,把占有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農大眾喚醒并使其參與到革命的戰爭中。毛澤東說,革命需要槍炮,更需要能指揮的靈槍炮的理論思想。知識青年恰恰就是學習、踐行和傳播馬列主義的媒介。毛澤東說:我們要有槍桿子和筆桿子,知識青年就是黨的筆桿子。《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激發了無數中華兒女的抗日激情;大生產運動中總有“粉碎敵人經濟封鎖,生產戰線長又長”的歡歌笑語;《畢業上前線》、《送郎上前線》、《游擊隊員之歌》等文藝作品成為動員參軍參戰的良方;《延安頌》、《黃河頌》、《我們在太行山上》成為更多有志之士奔赴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指路明燈。一言以蔽之:延安時期知識青年無愧于先鋒稱號!
二、“取經路上有磨難”
誠然,知識青年在圣地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毛澤東說:“延安的青年運動是全國青年運動的模范。延安的青年運動方向,就是全國青年運動的方向”。然而,輝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邁向輝煌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其中有磨難,有坎坷,甚至有錯誤。
1.教條主義錯誤
延安時期的知識青年,不少來自有產階級家庭,加之沒有長期革命斗爭的鍛煉,對中國革命的實際缺乏深刻認識,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馬列主義。很多青年對王明脫離實際而又頭頭是道的長篇大論倍加贊賞,認為書本上的知識才算是知識,理論家就是讀馬列主義書籍最多的人。他們不去領會馬列主義的真諦,而是迷戀教條主義的吹噓,他們不是把馬列主義當作能夠用來指導革命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而是看作能夠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和現成秘方。這導致當時一些學生把馬克思的《資本論》讀得很熟,卻解釋不了邊幣與法幣的關系。
2.文藝要為誰服務
“為人民大眾服務,為現實的革命斗爭服務,作家應深入群眾,深入生活。”[1]251這是毛澤東一貫堅持的文藝思想。然而,初到延安的許多文藝學者由于出身于小資產階級,又只在知識分子中找朋友,對工人農民缺少接近和了解,不善于描寫他們,倘若描寫,也是像毛主席所說的:“衣服是勞動人民,面孔卻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1]254因此,不少早期的作品如《野百合花》、《三八節有感》等并沒有受到歡迎。毛澤東曾批評,有的文章“像是從日本飛機上撒下來的”,有的文章“應該登在國民黨的《良心話》上的”。這說明文藝界最初沒有真正解決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
3.青年主義偏向
青年運動一旦脫離了黨的引導,離開了革命的需要這個風向,片面強調青年的特殊利益和個別要求,就易產生青年主義偏向這種“邪火”。1939—1941年,陜甘寧邊區困難重重。知識青年本應在黨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力量對付敵人和天災,但是一些地方的青救會和青年干部卻脫離黨的中心任務,孤立地去搞青年的組織生活、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等,名之曰“青年化”。忙于生產的青年農民經常被城里閑情逸致的青年學生拉去開會、唱歌、跳舞、做游戲。更有些青救會過分提出“保護青年利益,反對家庭壓迫”的口號,引起青年和家庭諸多矛盾。再者,有些青救會為了突出青年的作用,把廣大青年從各條戰線上抽出來,獨立組織活動,導致與其他部門關系緊張。這樣,實際上把青年運動不適當地孤立于整個人民革命運動之外了,不僅阻礙了青年先鋒作用的發揮,而且妨礙了黨領導下的整個人民革命運動的順利發展。
三、“姜子牙的杏黃旗”
克服磨難,修正錯誤的過程固然有知識青年的自身努力,但離開了黨的指導,就偏離了正確的方向。中國共產黨給予青年們無數法寶,首屈一指就是一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1.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事實上,對許多知識青年來說,共產黨的抗日與其他地方的抗日有什么不同并不是人人都能說清楚。毛澤東曾在青年中提到這個問題說:你們遠道來此,是為何呢?無疑是為了抗日救國,所以你們是有抗日救國的決心的。“但有些人是只有一個‘大概的決心。所謂‘大概,是說也許有點模糊,不十分堅決到底。也許有些人是由于看到別人來自己也跟了來的,沒有徹底的認識與決心,這意思是說這決心不是由堅定的政治方向出發的;有些人是沒有經過很好的考慮而來的”[5]。如何把青年的滿懷熱情引導升華到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信念層面上來,毛澤東指出:“首先是學一個政治方向。”何為正確的政治方向?延安的學校主要是強調兩條:一是抗日救國,爭取民族解放;二是抗戰建國,爭取社會解放。既要使學員明白對日本帝國主義為什么打,怎樣打,又要使之樹立共產主義信念。
2.搭建平臺,培養人才
革命的勝利需要人才,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學校。李維漢說:“把青年引到抗戰救國運動中,并培養他們的自動性與創造能力的路線,就是我們學校內教學與生活方式的根據。”[6]為了組織和培養涌入延安的進步青年和知識分子,中共中央創辦了50余所各類干部學校。有正規的高等學府,也有戰時訓練班;有黨校、軍政學校,也有工青婦的干部學校;有文學藝術、自然科學學校,也有醫藥衛生、農業紡織學校。另外,黨對學校給予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支持。以陜北公學為例,中共中央組織了以林伯渠、吳玉章、成仿吾等知名的熱愛教育事業的黨內精英分子來籌備陜公。為了緩解陜公缺少干部的困境,中央先后抽調邵式平、周純全、袁福清等數十位參加過長征的紅軍干部和艾思奇、何思敬、張如心等數十位學者來陜公從事教學管理工作。邊區還撥款1 800圓法幣作為開辦費。在招生方面,毛澤東曾致電蘭州八路軍辦事處主任謝覺哉:“可介紹最好的學生三十人來陜北公學,貧苦的可免收學費。”[7]中央還要求各位領導通過題詞、講演、報告以及直接授課等方式對陜公給予理論上的直接指導。如毛澤東講過“國共合作問題”、“論持久戰問題”;周恩來講過“大后方的抗日形勢”、“平江慘案情況”;朱德講過“敵后戰場的開辟和發展”;董必武講過“正統觀和六法全書的批判”;張聞天講過“新民主主義文化”等。總之,沒有中共中央自始至終的高度關注與領導,就不可能鑄就陜北公學輝煌的成就。
3.培養優秀的革命精神
黨給予知識青年的又一法寶就是培養了他們許多優秀的革命精神。艱苦的條件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有人向毛澤東提意見:手凍壞了,怎么辦?沒有自來水筆寫字,怎么辦?對此,毛澤東說,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同志們要準備各種的困難、曲折、不痛快、不如意。手凍壞了,沒有自來水筆,我只說,大家要學會忍耐,不退縮,不回頭,懂得走“之”字路的道路。這就是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毛澤東在抗大、陜公的講演中多次提到,青年來延安參加抗戰救國,除了要學習堅定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外,還要摒棄升官發財的觀念。“延安沒有發財的機會。”國民黨的一個縣長每月280元錢,而共產黨薪水最高也不過5元。有功不見得賞,有過就一定批評,因為革命是自動的自覺的。他還要求學員們下定三個決心:決心犧牲升官,決心犧牲發財,為祖國解放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就是“永遠以革命的面目相見”的精神。毛澤東把革命團結比作姜子牙的“杏黃旗”,革命隊伍有了這個“杏黃旗”,才能任何困難也不怕。這就是團結的精神。另外,還有平等民主的精神、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等,這些精神在當時是知識青年克敵制勝的法寶,在當代仍然是知識青年應該學習、繼承發揚光大的法寶。
四、總結經驗,得出啟示
今天我們學習歷史,絕不是為了感嘆歷史,而是要總結經驗教訓,得出啟示。延安時期知識青年無愧于先鋒稱號,縱然走過彎路,犯過錯誤,但瑕不掩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總結其經驗,首先得益于“三結合”重要思想的指導。
知識青年運動必須與實際相結合,走“歷史必由之路”。早在1938年7月,世界學聯代表團訪問延安時,毛澤東就指出:“中國青年們的任務,可以分為一般的與特殊的。”一般任務是指“中國任何年齡、任何職業的人民之共同的任務”。特殊的任務“就是爭取自身的特殊利益”。青年只有在執行一般任務中起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特殊任務;只有為青年們解決了他們的特殊要求,方能動員一切青年群眾更好地執行一般的任務。知識青年運動只有和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相一致,才能健康地向前發展。知識青年運動必須和工農相結合。知識青年“是反帝反封建的一個方面軍,而且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軍”,“在現階段的中國革命中常常起著先鋒和橋梁的作用”[8]565、641。五四運動和一二·九運動就是證明。但是工農大眾才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知識青年一定要到工農群眾中去,把他們動員起來,這樣才能形成強有力的軍隊,攻破敵人的堡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毛澤東指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和工農民眾相結合。”[8]649另外,克服知識分子缺點,比如主觀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傾向,思想上的空虛,行動上的動搖,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有字之書和無字天書結合起來,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在實際工作中得到鍛煉。知識青年運動必須以共產黨為領導,才能走上正確道路。毛澤東指出:一二九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并形成全民族救亡的巨大政治力量,共產黨起了骨干的作用。首先是共產黨的八一宣言給了青年一個明確的政治方針;其次是紅軍到了陜北,配合了北方的救亡運動;再次是共產黨北方局和上海等地黨組織的直接領導。毛澤東由此給出了一個結論:“共產黨人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同青年學生、知識分子結合在一起的;同樣,青年學生、知識分子也只有跟共產黨在一起,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9]
延安時期知識青年能夠取得輝煌的成就,還因為他們有一顆全心全意為了人民大眾謀利益的赤誠之心。“到延安去!”對他們來說,就是要光明不要黑暗,要抗戰不要亡國,要獻身不要茍活。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他們發揮特長,發展教育;他們努力學習,參軍參戰,他們是當代知識青年的榜樣。
時代不同了,但知識青年運動的方向,即毛澤東指出的,青年運動必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完成黨的總路線總任務,走與工農大眾、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道路的根本方向是不會變的。放眼當下,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改革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之所以“關鍵”是因為這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人民能否幸福安康。作為新時代的知識青年該何去何從?延安時期知識青年運動必須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相結合,而在當代,知識青年也應該把自己的行動與社會主義改革的實踐相結合,誓不做改革的旁觀者。縱觀歷史,知識青年應該明白:個人的理想只有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符合社會發展方向才會更好地實現。因此,“走歷史必由之路”仍然是新時期知識青年的正確選擇。結合當下,就是要參與到改革的大潮中,要敢于解放思想,敢于實事求是,敢于攻堅克難,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建功立業。
歲月如梭,歷史飛轉,“延安時期知識青年”也已經是一個歷史性的名詞,但是他們留下的許多優秀品質卻永不褪色,歷久彌新。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戰爭時代它們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今天的現代化建設它們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良方。他們不是歷史陳跡,供我們去懷舊;它們也不是歷史古董,供我們去鑒賞。它們應該也能夠融入新時期黨的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胡喬木回憶毛澤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7.
[2]毛澤東在抗大第四期第一大隊成立大會上的講演[Z].1938-05-04.
[3]延安大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1.
[4]毛澤東在抗大干部會上的講話[Z].1938-03-30.
[5]毛澤東對抗大第四期第三大隊的開學訓詞[Z].1938-04-19.
[6]李維漢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張培森,張聞天在1935—1938:年譜[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279.
[8]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澤東.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C]//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