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娟
摘 要:政策制定者對市場信息的掌握存在滯后、不全面的可能性,非常難以準確預測未來市場需求,產能增長要是強行依據人為的愿望來控制,通常其后果是比較尷尬的局面,為了對產能過剩進行抑制而讓市場進入受到過度限制,這就可能使低效率企業與落后產能得到保護。本文對產能過剩在我國呈現的特點及成因進行分析,并得出解決產能過剩選擇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產能過剩;特點;政績考核
這些年經濟在我國持續增長,有些行業被刺激大規模擴大生產能力,并且因我國經濟粗放的增長方式、機制體制不足,一些行業有著低水平擴張、盲目投資的現象。中央為此對貸款、土地提出嚴控,對市場準入嚴格把控等措施,這樣投入到一些行業的資本明顯增幅回落。但因產能過剩既有即期過剩又有預期過剩;在市場條件下既是正常現象,又是被扭曲的實際問題。在我國踏入升級轉型時期與國際低迷的經濟環境中,如今我國的生產與需求有著突出矛盾,產能過剩是工業領域日趨突出的問題,通貨緊縮跡象已出現在工業領域,產能過剩是普遍性問題,甚至絕對過剩也出現在一些行業中。中央在2012年的經濟工作會議中就將對產能過剩的化解視為重點工作,我們應將國際經驗當成學習借鑒的對象,使地方政府弱化投資沖動與產業調控轉變政策,將產能過剩的化解當成調整結構首要任務。
1 產能過剩在我國呈現的特點
1.1 范圍大與行業多
產能過剩在我國呈現范圍大與行業多的特點。發改委在早些年就明確表示過產能過剩在汽車、電解鋁、鋼鐵等十多個行業都已出現,其中七個行業有著突出的產能過剩,包括汽車、電解鋁、鋼鐵、焦炭、鐵合金、電石冶煉行業,此外有潛在過剩的行業:水泥、煤炭、電力及紡織。
1.2 結構上的過剩
產能過剩是在我國多個行業的總量過剩,且有著結構上的矛盾。一方面落后產能與先進產能共存。因我國經濟結構多元化明顯,各行業內部及行業之間有著較大差異的生產力水平,所以導致落后產能與先進產能共存的現象。有些產能在生產技術與工藝裝備上比較先進,有較高的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且有較少的污染;另一些落后產能有著高能耗、較差的工藝裝備、嚴重污染的問題。就整體而言,先進產能滿足不了國內需求,且嚴重過剩的落后產能,導致供給的整體水平較低。此外,低端產品過剩與高端產品不足的產能共存。盡管通過考察總量,產能過剩在不少行業已存在,但每年我國依然從國外進口大量高端產品,進而滿足特殊需要。
1.3 相對過剩
產能過剩在我國呈現的是相對過剩,也就是低消費水平的產能過剩。總體產品在經濟中可分成生活資料產品與生產資料產品,居民消費的是生活資料產品,企業消費的是生產資料產品。水泥、鋼鐵、電力、煤炭及電解鋁的產能過剩屬于相對當前時期的需求過剩,主要是在短期內下游產業無法對上游產業消化過多產能,這并非屬于絕對過剩。產能過剩在紡織、房地產及汽車等行業也屬于相對過剩,主要在于大多數人仍有較大意愿獲得這些產品,只不過是因其價格較高或較低收入水平而造成有效需求沒有實現,總供給與有效需求存在較大落差,進而形成過剩現象。
2 產能過剩在我國的成因分析
2.1 市場缺乏推動重組兼并的力量
重組兼并對過剩產能的化解有積極作用,但市場型重組兼并在我國有很大實施阻力。就美歐日的產業發展歷程而言,對過剩產能的化解少不了行業的重組并購。如果產能過剩痕跡已經發生,市場會出現一股風起云涌的力量來對行業推動并購,這樣就能使過剩產能有效消除。本世紀初我國出現了大量重組并購,如水泥、鋼鐵、玻璃、電解鋁等行業,但大多是在行政引導下,以本地龍頭國企為基礎,對中小企業大量并購的非市場化重組,較差的協調性,對過剩產能的化解無益;即便當地出現倒閉破產企業,通常地方政府設置了各種阻礙,不愿當地企業被外來企業并購,跨區域重組舉步維艱。從如今的財稅體制看,除央企并購外,對當地企業被外地企業兼并,或是當地實力雄厚企業向外地投入資金,地方政府一般都不予支持,造成實現市場化重組的可能性降低。
2.2 不合理的政績考核、財稅體制助長過度投資
不合理的政績考核、財稅分配,造成地方對產業投資與建設經濟過度重視,卻對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嚴重忽視,對一些工業領域間接或直接的助長了產能過剩。因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機械重工等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到此類資本密集型產業,通常它們需求的資本遠超過農業與服務業,可以迅速提高經濟總量,在如今財稅體制的各自分享的環境下,增收的動力與壓力在地方政府普遍存在,有一種自然沖動去吸引投資工業發展經濟。同時在投資決策中地方政府具有系統性制度約束,在短期推動了經濟擴張規模、投資過度增長的行為。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因刻意讓一些產業降低進入門檻而采用非市場化方式,人為阻礙地方企業淘汰破產,使一些落后產能行業難以退出。
2.3 當前消費嚴重不足
生產、消費、流通組成完整循環,任一部分在這一整體中有問題,都將產生短期或長期的病垢。不足的內需也是造成一些行業過剩產能的原因,所以出現大量出口環境成本高的產品與資源型產品的現象。當前內需不足在國內集中反映在乏力的即期消費。形成乏力的即期消費原因有現實弊端、歷史原因及后顧之憂。其一,我國經濟工作長期被傳統的輕消費、重積累的生產格局主宰,致使不足的內需,必然對即期消費產生影響。建國時基于國情長期保持并嚴重傾向輕生活重生產、輕消費重積累。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投資率長期過高,長期偏低的消費率是制約即期消費擴張的歷史原因。其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畸形發展的消費能力使即期消費受限。自改革以來,少數人大量急劇財富,雖然增加和釋放社會活力,示范效應被充分發揮,但造成大幅、急速擴大收入差距,畸形發展消費能力。有些消費在城市已飽和,但落后地區即便有強烈的消費愿望,可消費能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三,社會保障欠缺規范機制,居民有較高的預期消費,對即期消費保有后顧之憂。在未來較高的預期消費、收入不明朗的狀態下,加上消費習慣的審慎,預防性儲蓄普遍存在我國居民中,所以高儲蓄率連續出現多年,自然形成欠乏的即期消費。
3 我國解決產能過剩選擇的策略建議
3.1 對產能過剩行業優化資本配置,推動重組兼并
首先,國有資產管理要按行業考慮推進。國有資產要超越按企業監管的層面,對國有資產實施按行業管理。要是惡性競爭、同質競爭在國有企業出現比將造成很難保值增值國有資產。能夠按照市場可行性與企業意愿,給予退出部分資本或重組兼并。其次,對地方國企支持跨區域重組兼并,或是民企參與重組國企。就分配財稅而言,重組兼并企業后,納稅不急于統一,仍然維持原來納稅渠道;跨區域并購要探索建立分開統計產值、分成稅收的制度。最后,在新興戰略產業國有資本要進入高端生產部分,把核心技術掌握在手。轉移國有資本不但能將過剩的產能淘汰掉,還能夠通過技術與資金優勢融入產業鏈的高端關鍵部分,達到示范與引領的作用,進而讓大量國企更樂于由調整資本結構的途徑融入高端產業。
3.2 對政績考核、財稅體制強化改革,使地方政府規范投資行為
要突破政府考核體系與財稅體制,對地方政府管控盲目與過度投資的沖動。將政府的財政支出劃分理順好,依據中央立足于穩定經濟與收入再分配等領域,需要地方政府立足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及社會管理等方向,頒布有關法規,對中央、地方明確劃分權利、責任。將政府劃分的收入理順,要結合稅制改革,對地方與中央的稅制體系要重新架構與完善,加快推動增值稅由生產型轉向消費型,使地方政府過度刺激投資而增加稅收的積極性降低。對轉移支付要逐步簡化與歸并,實現各地公共服務于公共產品的均等化,推動形成一般轉移支付主導化、專項撥款輔助性的轉移支付模式。積極推動省內建設財政轉移支付,盡快使轉移支付制度達到均等化效果與規范化。要對政府理順考核評價體系,就要對地方政府轉變考核方式,適當降低考核體系中的經濟建設權重,增加更多涉及公眾滿意度、公共服務及社會管理等內容。同時對干部考核制度要科學合理的健全,對地方政府官員改變考核指標,使擬定的官員評價體系要依據科學發展觀。此外,地方政府要規范投資行為,涉及項目決策不鼓勵政府直接參與。加強政府在糾正與監控上的非市場化行為,對政府規范投資管理與招商引資方式,對土地開發總量要嚴格控制,使土地供給增加透明度;嚴禁政府用減免稅、低環保標準及低地價等手段來歪曲資源價格,以此吸引投資。
3.3 擴大內需,漸漸消化過剩的產能
如今我國有相對充裕的生產能力,不能僅僅依賴增加生產能力、擴張投資實現擴大內需,否則產能過剩會更多。所以只有從鼓勵消費出發,擴大消費需求,從本質上解決不足的需求問題,進而緩解過剩的生產能力。其一,政府需著手公共財政支出,把財力更多的投向提供服務于生產公共產品上,構建人們生活的支撐保障體系,使人們后顧之憂消除,讓他們提高消費能力。如今支出的公共財政新增量要傾向與科研、教育、公共衛生及基礎設施等事業,及保護環境與生態建設等領域。其二,城鄉居民穩步增加收入。對收入分配秩序加以規范,重視中低收入階層增加收入;對農村市場要積極拓寬,強化建設農村流通系統與農村基礎設施;完善消費環境及政策,使城鄉居民提高購買力。
4 結論
綜上所述,目前有些行業因低水平擴張與盲目投資而引發過剩的生產能力,已形成一個突出的經濟運行問題,要是不能及時解決,就會讓不合理產業分布加劇矛盾,這就要對產能過剩行業優化資本配置,推動重組兼并;對政績考核、財稅體制強化改革,使地方政府規范投資行為;擴大內需,漸漸消化過剩的產能。
參考文獻
[1] 陳璋 《中國宏觀經濟理論方法論問題研究》[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2] 丁春香,王昕 我國產能過剩問題的原因與緩解策略 [J] 冶金管理 2008(11)
[3]馬杰,杜永喜 對我國產能過剩問題的幾點認識 [J]東方企業文化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