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
摘 要:近年來,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與日俱增。但是,在以往治理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常常出現治理不力的現象,其根源在于在地方政府的眼中,經濟利益遠遠高于生態利益。我們要實現社會的長遠發展,走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可持續發展不是限制經濟、限制人們的正常消費,而是要在保證人們正常消費的基礎上,構建一個節約型社會。
關鍵詞:節約型社會;可持續發展;消費
基金項目:遼寧社會科學院“消費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項目,項目編號[Lnsky13B064]
近年來,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與日俱增。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生態文明的問題上發表了重要的講話,并提出在生態與環保的問題上不能越雷池一步。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可以說是中國領導層在生態問題上最強有力的論述,而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政府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
但是,在以往治理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污染的現象,其原因在于在地方政府的眼中,經濟利益遠遠高于生態利益。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一方面源于在對地方政府考核的機制中只有經濟發展指標而缺乏生態指標,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部分人看來,保護環境與拉動經濟是相互沖突的,注重環境保護就會減緩經濟發展速度,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本文致力于探討消費、可持續發展與節約型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基點找出在不影響居民消費的前提下保護環境的有效措施。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包括兩個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國人們的基本需要,應將此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限制的概念,技術狀況和社會組織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從上述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首先,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滿足世界各國人們的基本需要應被放在優先的地位來考慮。其次,可持續發展還要求我們對環境的當前承受能力和未來可承受力有一個明確的預估,不能犧牲長遠發展、過度掠奪資源。
從上文可以看出,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首先是滿足人們的需要,而人們需要的滿足是隨著社會發展而改變的。在生產發展、收入增加的情況下,人們就有提高消費水平的需求。消費可以說是人類根據自身的需要與外部進行物質交換從而實現生存、享受和發展的過程。因此,可持續發展和消費之間并不是相悖的。事實上,我們要保證社會的良性運行,增加消費、提高消費水平是必要的途徑。而現實的情況則是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長期不足。盡管近些年來消費品市場出現了快速增長的勢頭,但是和投資、出口相比,消費需求增速仍然不高,內需不足依然是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障礙。而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弊端也日益顯露:一方面,地方政府為了經濟的一時發展搞重復建設、倉促上馬項目的現象屢見不鮮;另一方面,國內經濟發展受制于別國,生產什么、出口多少完全由他國決定,發展缺乏自主動力。而這些弊端造成的結果則是更多的資源浪費和更嚴重的環境破環。因此,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是不可缺少的題中之意。
由消費來拉動經濟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限制”——對資源掠奪的限制、對技術濫用的限制以及對不斷膨脹的欲望的限制。“限制”意味著不能以犧牲子孫未來的發展來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意味著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同時也意味著我們需要建設的是一個節約型的社會而非浪費型的社會。
當然,常常會有人誤解:節約會影響消費。但實際上,節約與消費并不矛盾,相反,節約有助于消費。從生產領域來看,節約意味著提高效率,資源使用效率提高了,那么少量的資源就可以生產出更多的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物質財富,可供人們消費的產品也就增多了。從生活領域來看,節約意味著對物品的合理使用,減少物品生產的時間,從而避免將時間浪費在重復生產的環節上,讓人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追求精神財富的生產,從而提高居民消費的能力、擴展消費的領域。可見,節約不僅不會影響到消費,相反它有助于消費,可以讓人們實現更多更好地消費。
既然節約與消費并不沖突,那么建設節約型社會與促進消費二者也是具有共生性的。那么什么是節約型社會?構建一個節約型的社會意義何在呢?
早在2004年,我國就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2005年更是明確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隨著時代的進步,學術界關于“節約型社會”的看法也在逐步地發展完善。目前的看法是節約型社會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涵:一、資源節約的觀念。二、資源節約型主體。包括資源節約型政府、資源節約型社會團體、資源節約型家庭等等。三、資源節約型制度。所謂資源節約型制度是指制止人們浪費資源,約束和規范人們合理使用資源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相關的道德規范等各種制度的統稱。四、資源節約型體制。它是資源節約型體系的實現方式和組織形式,包括資源節約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法律體制等等。五、資源節約型體系。包括以產業為標準劃分的資源節約型產業體系以及戰略資源節約型體系。
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根源在于資源的相對有限性。人生產和生活對資源的需求是無限的。如果不對此加以限制,那么人的消費欲望就會如脫韁的野馬無法約束,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惡化將會愈演愈烈,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最終只能是空談。
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意義又有那些呢?
首先,節約是緩解資源瓶頸的必然選擇。其次,節約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核心。也就是說,要實現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離不開節約。三、節約有利于克服我國現實經濟生活中的浪費。四、節約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五、有利于培養青少年節約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