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有志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隨著高校全面實行學分制這項改革的推進,作為教務工作一線的管理者、服務者,高校教務員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傳統工作中的考勤形式、考試方式、選課制度都在該挑戰下受到極大的沖擊,此外,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資源的重構都也都面臨著進一步的深入優化,那么在新的學分制運行條件下,如何做好教務工作成為了高校管理工作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學分制”顧名思義就是以學分來衡量和考核一個學生是否完成學業的標準,目前,高校所推行的學分制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地在有限的教學資源中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并獲取一定學分,最終累計學分和達到學校所要求的最低學分和后方能申請畢業。傳統上千篇一律的課程設置模式埋沒了學生某方面的特殊才能,扼殺了學生的天性,不能培養出創新性的人才,而隨著學分制的深入,其有利于發現并深入挖掘學生的特長,有利于教師資源的合理分配,有利于培養多元化的人才。
1.學分制有利于挖掘學生的特點
每個學生的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智力水平、生活方式,從而造成其對課程的興趣點不同,傳統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個性,不能因材施教,擴大學生的優點,只能培養出千篇一律的人才。然而在學分制的條件下,不同的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這樣,在修滿一定學分的前提下,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通過延長修業年限來完成本專業的教學計劃中的全部課程,學習程度較好,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選修多門課程獲得較多的學分甚至提前完成教學及計劃,提前申請畢業。此外,各式各樣的選修課也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挖掘他們的特長,并且結合他們的實際使其潛能得到最大發揮。
2.有利于教師資源的合理分配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位任課教師可能要承擔多門或者專門的課程,該門課程只能夠由教學計劃中所規定的學生進行學習,教學計劃外的學生則不能夠進行選修,這樣就會造成學生較少的教學班的任課教師和學生極多的教學班的任課教師課時數相同但工作量不同。如果實行學分制,讓教學計劃中教學班外的學生進行進行選修就能夠使教師的工作量在班級人數上達到一個基本的平衡。此外,教學計劃中某些課程的課時數較少而有的課程課時量較大,這樣就會造成某些任課教師在某一學期有大量的空余時間,如果實行學分制,課時數較少的課程可以在某一學期根據學生需求開設多輪,這樣既可以避免教師資源的浪費,又可以使學生的受益面得到擴大。
3.有利于培養多元化的人才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在社會需求的不僅僅是某方面的專業人才,而是綜合素質較高的復合型人才。傳統教學條件下,學生只能夠學到其本專業的知識,忽略了多方位的全面發展,而學分制的實行則能夠帶動學生跨越專業領域選修課程,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修課程,最終實現多元化發展。此外,學分制的實行也能夠激發任課教師開設多門選修課,將最新的科學技術及理論研究成果帶入課堂,促進學生的專業化、多元化、立體化的全方面發展。
學分制的實行固然為學生和教師帶來一定的好處,對于學生來講,其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培養;對于教師來講,優化了教學資源,使教師得到合理的配置。然而,種種好處卻為學分制的管理工作帶來了諸多困難。
1.教學的組織和管理難度加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務工作者和任課教師的工作往往是以專業為單位進行的,其每年對于課表編排、教師分配、成績管理只是單純的重復即可,教學對象也相對固定,然而,在推行學分制之后,各專業將面對全校所有學生開設跨專業甚至跨學院的選修課,這樣,教學對象的擴大化造成學生數量難以確定,教學班級難以編排、教師資源難以分配、教學時間難以劃分等諸多問題,給教學的組織和管理上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2.學生選課人數上的平衡性難以掌控
學生由于心智上還沒完全達到成熟,在選課時往往出現盲目的狀態。有的教師資歷深,年齡大,學生可能就會趨之若鶩,教學班級人數就會達到飽和,有的教師可能剛剛上崗,資歷較淺,可能教學班級就會出現門可羅雀的狀態。此外,現在的學生對于選課的目的也存在多元化,這樣也會造成教學班級人數上的不平衡。比如,有的選修課教師期末打分較高,那么學生可能為了獲得較高的成績就會忽略自身實際需求選修該門老師的課程,有的教師管理相對嚴格,期末考試打分相對謹慎,那么可能他的課程也就會造成無人問津的狀態。學生選課人數上的不平衡使學分制工作的推行難度加大。
3.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加大
在進行選課的過程中,學生的選課往往是盲目的,缺乏指導性的。由于對于專業知識的了解有限,教務員和輔導員在選課初期對于學生只能起到宣傳和動員的作用,那么也就造成學生只是根據某一課程的名稱進行選課,并不能真正了解該門課程的實際內容,最終造成誤選,甚至造成開課后因缺乏興趣而導致失去該門課程的學分。例如,跨文化交際這門課程,大部分學生往往只注重“交際”二字,以為該門課程的實際操作性很強,但實際上,該門課程教授的是跨文化交際的一些理論和技巧,其余學生的預判造成不對,某些學生可能就會中途退課或者干脆在期末考試中缺考,失去學分。學生的盲目選課使學分制的推行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
學分制的推行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發展新模式,使學生能夠更加靈活地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修課程,提前或延長修業年限,結合自身特點選擇任課教師、上課時間等等,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加強,同時也在另一方面,激發了任課教師的積極性,使其通過創新課程內容來吸引更多的學生。然而,學分制的推行在實際操作情況中也遇到了諸如教學組織和管理等問題上的瓶頸,那么為了使學分制得到順利進行,高校教務工作者要努力探索出新的工作模式。
1.以服務師生為目的,構建新的管理模式
隨著高校學分制改革的深入,教務工作者必須要轉變工作思路,以服務全校師生為目的,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環節。在編排課程時,教務工作者要具備統籌兼顧的能力,根據教師和學生的時間合理的對課程進行安排,同時,要熟悉本學院的教學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選課指導,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對于學分較低的學生,要加強關注,幫助其通過選課按時完成修業年限,對于重修、補選的學生要靈活的指導其安排課程時間,避免課程沖突。
2.創新評獎評優機制,搭建新的考核體系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獎學金是根據學生所有課程的平均分來評定,學分制條件下,學生獎學金的評定則要考慮學分值的大小,現行的學分績點制度這一新的考核體系為學分制條件下的獎學金評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學分績點即所有所學課程的成績乘以該門課程的分數的總和除以學分的總和,這一形式既考慮了課程成績又融入了學分的重要性。
3.利用新媒體為平臺,開拓新的工作思路
通過網絡平臺,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網上選課,這樣既縮小了時間成本又保障了選課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教務工作者也可以借助網絡進行課程編排、成績錄入,同時,也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全校學生的選課情況及教師資源等,能夠對于課程進行合理的安排。此外,教務工作者也可以通過QQ、微信等平臺將教學計劃和課程簡介傳達給學生,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
隨著高校學分制的深入推行,教務工作者在整個教學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其管理水平甚至可以影響到教學工作的運行,因此,高校教務工作者更要借助此次機會提升個人水平,創新工作思路,真正實現教務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