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傅強 尤志國
摘 要:隨著基礎音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地方本科院校的音樂教學改革已是一個迫切的問題。而本科院校音樂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的提升,不但是音樂“課標”的基本要求,更是后工業時代對音樂教師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基本功;積累;提升;能力培養
普萊斯頓.D費德恩指出:“社會變了,孩子變了,連我們對人類學習方式的理解也變了。但在現代社會里,學校和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未發生實質性的變化。令人吃驚的是,有確鑿證據表明,學生順利通過正規教育,卻沒有產生多大變化,至少在概念上是這樣。”
張家口學院是以張家口地方教育、經濟、文化為服務目標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承擔包括音樂教師在內的小學教師培養任務。由于歷史的原因,張家口地方經濟還是比較落后,教育資源不足,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音樂師資的匱乏已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根據筆者的調查,張家口有不少農村學校音樂教師“流動”教學,制約了基礎音樂的教學;而作為培養準小學音樂教師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其音樂師資的優劣必然影響著所培養人才的質量,音樂教師教學基本功的積累與提升必然成為一個核心的問題。
一、基本功的內涵
音樂教師的基本功是實施音樂教學的根本保證。音樂教師的基本功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音樂能力。音樂能力包括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掌握音樂的技術和手段、能伴奏、演唱和指揮、能按照自己的表達需要組織聲音材料、能夠引導學生聆聽音樂并對他人的表演進行評價等內容。②表達能力。表達能力包括闡述和表達自己的音樂觀和教育觀、即興表演的音樂能力、用語言描述音樂作品的內涵,解釋和評價音樂作品等內容。③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遇到的困惑或難題、能夠用科學思維的方法研究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等內容。
二、積累提升途徑
(1)加強學歷提升。學歷、學位是衡量人才標準的一個重要指標,提高大學教師的學歷和學位水平,是完善大學教師人才培養計劃的一部分,更是高等音樂教育得以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由于歷史的原因,張家口學院音樂教師的學歷、學位與國家要求的本科院校教師的規范要有一定的差距。要盡快提升這些人的學歷、學位,除了學院制訂的人才培養規劃外,音樂教師也要對自身嚴格要求,不斷進步,方可追上日新月異的音樂教育發展步伐。學歷、學位的提升,要達到3個目標:①轉變教學理念。2011年修訂完善后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是準小學音樂教師教學的根本依據。作為培養準小學音樂教師的大學音樂教師,同樣存在一個轉變教學觀念的問題。圍繞“課標”進行教學改革,其培養的產品——準音樂教師,才能和教學第一線接軌。②確立教學目標。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這三個層面為落腳點,將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選擇要點梳理成為教學目標。③建構知識體系。音樂教師的“專業化傾向”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其實,作為專業的音樂教師的職業能力,應該有很寬泛的人文學科知識,還要有把所掌握的相關教育知識和技能轉化為教學行為的方式呈現。要調整自身知識結構,將音樂專業知識與學科專業知識進行調整,做到水乳交融。
(2)注重科學研究。科學研究是衡量大學音樂教師職業標準的重要因素。音樂教師的科研包括兩大部分,即教育科研論文的研究與課題研究。教育科研論文是建立在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實驗、總結、提煉,最終形成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音樂科研論文。反過來,這些科研論文又可以推動音樂教學的優化。音樂教師必須了解教育的整體文化背景,并使之與自己的教學實踐有機結合,這是一名音樂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音樂教師不但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實踐經驗,還要注重在教材中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閃光點,結合音樂的人文性進行教學設計。音樂教師要做好科學研究,必須加強自身素質的提升,如對音樂理論、文學寫作、人文社科、邏輯分析、數理統計等知識要有較為深厚的底蘊。同時,對教師基本功也有較高的要求,需要長期不斷磨礪和提高。
(3)強化教研活動。教研活動是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音樂教研活動,大家不但可以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形成統一的共識,還能通過研討、座談、評比等手段,不斷提高教師的基本功水平,還能對教師分階段提出奮斗的目標,鼓勵他們不斷地克服、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難問題,更好地服務于音樂教學。譬如,隨著電腦、多媒體教學的迅速發展,不少音樂教師的“三筆字”處于退化的態勢,音樂教研室就可以經常舉行音樂教師“三筆字”比賽,也可以每周把教師的“三筆字”進行展示。通過這個活動,音樂教師的基本功會逐漸固化,有利于音樂教學的實施。音樂教研活動的內容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如對教學反思、案例分析、說課等。其中教學反思是教師探究精神的核心成分,如果缺少了探究的精神,反思對于教師教學活動會失去指導價值。平時,要注重練習伴奏、歌唱、舞蹈和自彈自唱的創新性和有效性等。
(4)推動學術交流。音樂教師的學術交流是一個非常好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過程。這些學術交流往往具有“多元性”。即參加學術研討的單位具有多元性、參加學術交流的個人具有多元性、學校所在的地域呈現多元性。這種學術交流活動,為音樂教師間的相互學習、交流、探討,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對音樂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術活動可以解決音樂教師某一領域知識或技能的缺憾,對個人音樂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對于個人鮮明教學風格的形成具有推動作用。教學藝術是最靈活、最辯證的一門藝術。音樂教學的個性化體現在對不同教學內容的處理,對教學法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等諸多方面。即音樂教師應該能夠運用自己的知識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地把握課堂教學。而音樂學術交流對個人教學風格的形成往往具有推動作用。
(5)制訂評估體系。教學評估是對音樂教學活動中特定的對象價值進行衡量、判斷的過程。而教學評估的客觀與否,要依附于教學評估體系的完善程度。音樂教師的評估體系需要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①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形成性評估是關注學生音樂學習過程的評估,終結性評估包括每學期和學年的評估。②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相結合。③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自我評價,能增強教師的自我激勵作用,還能大大提高評估的民主性和客觀性;互評可在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展開。他人評估要做到兩個把握,一是評估者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二是評估者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
“強調關聯性、交流性、開放性、結構性和現實應用性的學習任務,通過多種方式來評估學習者‘重要觀點和復雜的學習結果,如調查報告、學習日記、口頭日記、口頭陳述、演奏、學習檔案袋等學習成效品”,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
音樂教學評估體系的建立,既是音樂教學內容的根本體現,也是對音樂教師綜合素質、教學藝術等綜合化能力的具體要求。通過評估體系的規范要求,使音樂教師的教學經驗得到極大的積累和升華。
參考文獻:
[1](美)普萊斯頓.D費德恩,羅伯特.M.漢格爾.教學方法——應用
認知科學,促進學生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游海,等.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M].南昌:江西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5.
(河北省張家口學院藝術教育中心)
本文為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課題《張家口地區地方高校音樂教師教學基本功的積累與提升途徑的研究》最終成果,課題編號:JJS2013——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