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2012年12月4日,習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實施三十周年大會上所作的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由此可見,中央對憲法的權威、對憲法的核心地位是十分重視的。憲法權威是否展示出其作用與體現,展示程度的大小,均標志著國家對憲法的實施程度。相反,只有明確憲法權威的作用與體現,才能更好地體現憲法的權威,才能更好地實施憲法,才能保證國家的穩定。
關鍵詞:憲法權威;作用;體現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6-0297-02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稱為《決定》)指出,憲法是保證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權威。歷史證明,現行憲法是一部適應中國實際的、充分凝聚了社會共識的好憲法,體現了國家共同體基本認同的價值觀。憲法沒有權威必然“誤國”。
一、什么是憲法權威
憲法的權威是由憲法的核心地位決定的。作為國家根本法和最高法,憲法應當成為法律權威中的權威,具有至上的地位。基于此,憲法權威是指憲法在整個國家法律體系中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是憲法得到社會普遍認同、自覺遵守、有效維護的理念與理由,尤其體現為憲法對公權力和所有國家生活產生的拘束力和規范力。
憲法具有最高權威,超越了傳統的權威來源與形態。傳統的權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權威被想象為既不是來源于統治者也不是來源于被統治者,而是來源于二者之上的更高的權力;二是權威被想象成一種由于統治者特定的品質而被賦予的獨特稟賦,它內在地植根于統治者自身。憲法權威的出現,完成了價值命題的核心任務,即憲法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利益的協調與妥協,憲法是平衡權力和權利之產物。由此形成了高于或者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認同的價值共識,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大家應當服從基于同意而形成的憲法文本,個人或某些團體 的權威無法超越共同體意志,唯有憲法才是國家。社會與公民生活的“根本規范”,唯有憲法才能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具體來說,憲法權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憲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它在整個國家法律體系中處于最高層;二是憲法是立法之源,是指定其他法律法規的依據。國家立法機關在制定或修改任何一個部門法時都必須遵守憲法所規定的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能逾越憲法的規定;三是一切一般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如果抵觸則無效,或進行修改,或廢除;四是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和公民活動都必須遵守憲法,以憲法為根本準則,任何行為都不能違背憲法的規定。
二、憲法權威的作用
在現代社會中,憲法既是國家基本法律秩序的基礎,也是公民的基本生活規范,憲法的核心精神就是規范公共權力運行以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
1.社會價值觀的統一。當前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具體體現出來的就是利益關系復雜化、社會矛盾凸顯化,因此,無論是公共權力生活還是普通群眾生活,都存在著諸多的憲法問題,而要解決這些憲法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要統一社會價值觀。《決定》所提倡的中心思想就是繼續深化改革,社會改革從本質上說就是一個利益的分化與重新調整的過程。為了有效地調整社會改革的內容與過程,就必須實現最大化的社會價值觀統一,從而減少因改革而可能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而要實現社會價值觀的統一,就需要強調憲法的統合功能,通過對憲法權威的尊重和維護,全面實施憲法,突出憲法的調整功能,保持憲法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2.保障社會穩定。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法治都有了很大幅度的發展,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由于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調整,使得一些社會矛盾問題凸顯出來,增加了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要保障社會穩定,就要從根本上樹立憲法的權威。憲法的權威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我們要預防和降低社會風險,就要以憲法為根本和指引。社會穩定從本質上說是社會各利益階層的需求達到了一種平衡狀態。而要達到這種平衡狀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依靠憲法來尊重公民的權利和自由,積極履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義務。
任何社會發展的要求首先要通過憲法規范的調整使其正當化,因此,憲法規范的至上性是衡量社會變革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一些不穩定因素與社會缺乏共識、缺乏誠信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利益協調的規則體系,憲法能夠妥善化解各種矛盾和沖突,使各方利益都得到表達和維護、不同利益主體相互理解和認同,并由此實現利益總體均衡的法治狀態。要實現這種調節和均衡必須依據憲法,以憲法作為各種主體表達利益訴求的依據。
3.維護國家統一。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它規定了國家的各項基本制度。中國在2011年就界定了國家的六大核心利益,即“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由此看見,憲法是維護國家統一的基本方式,也是最終保障,因此,實現和維護國家統一,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以憲法為核心的整個法律體系存在的基礎。
憲法在維護國家統一這一層面上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的利益都影響著國家的統一大業。因此,憲法規定民族平等原則,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憲法規定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正是由于這一制度的存在,才更好地鞏固了各民族之間的意識、觀念、利益等核心價值觀,從而為國家的穩定奠定了基礎。二是“一國兩制”制度。首先,憲法將“一國兩制”這一政治構想法律化,使特別行政區制度成為憲法上的國家制度;其次,香港、澳門回歸后所頒布的基本法是中國憲法精神和“一國兩制”的體現,是對中國憲法的具體化。因此,我們在實踐中,要堅持憲法主權,充分發揮憲法維護國家統一的作用。
在國際政治中,憲法具有兩項基本功能:一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二是維護人民尊嚴和安全。當前,國際關系日益呈現多極化趨勢,中國既面臨發展的機遇,同時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面臨著各種嚴峻的挑戰。當今世界的競爭既是經濟的、政治的、也是制度的競爭,甚至可以說,制度的競爭具有根本性。建立具有高度權威和效力的制度規則體系,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持續繁榮的重要方式,也是能夠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社會對話的價值基礎。在講究規則的當代,要確立中國在國際社會的獨立自主地位和話語權,必須高度重視憲法不可替代的功能。
4.實現法治的根本。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是公平有序、自由和諧的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法治的保障,而法治的保障根本上是以憲法推動、以憲法保障。
《決定》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要建設法治中國,就必須要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科學發展、解決問題,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法治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其中尤其要求發揮憲法的功能。法治首先是憲法之治,憲法在國家治理、社會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地位。
三、憲法權威的體現
1.價值觀方面。憲法的權威性源自每個個體對憲法的確信。這種確信既是對憲法文本的尊重,也是對憲法理念的信仰,同時也是對對憲法所維護的社會共識的自信。由此,樹立憲法權威,就必然要有憲法自信。憲法自信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的綜合體現,也是三個自信的統一體,因為在憲法中規定或確認了國家的發展道路、國家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制度。樹立憲法權威實質上就是樹立制度、道路與指導思想的權威,有助于通過憲法凝聚國家意志和社會共識。
2.社會治理方面。憲法權威主要體現在它的拘束力和規范力,一切單位、組織和個人對憲法的服從。要實現和維護憲法權威,就必須實現從依法治國向依憲治國的轉變,使依憲治國成為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憲政的基本理念,在國家治理中依憲辦事,使憲法成為共和國的根本法。
3.憲法實施方面。習近平同志在《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由此可見,憲法的實施是維護社會價值觀統一的基礎,憲法實施的好壞決定了國家的穩定、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發展與轉變。因此,只有認真貫徹實施憲法,堅持和完善憲法確立的各項制度和體制,才能保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向前發展,保證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得到實現,保證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
總之,憲法具有至上的權威性,它不僅體現在憲法同法律相比時所具有的根本法、最高法效力,更為重要的、更為根本的是,憲法權威同政治權威、黨的權威、個人權威、制度權威以及道德等其他權威相比,具有不可質疑的支配力。要維護憲法權威,首先要尊重、愛護與信任憲法文本,對憲法文本要持歷史的、客觀的和寬容的評價,它并非單純是法律文件,而是代表了國家精神,任何回避乃至消解憲法文本的做法都是對國家價值觀的傷害。因此,要以憲法為基礎,積極落實憲法的規定,發揮憲法的潛能,推動從“依法治國”到“依憲治國”的轉型,使憲法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Z].2012-12-04.
[2]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2013-11-15.
[3] 韓大元.論憲法權威[J].法學,2013,(5):19.
[4] 韓大元.論憲法規范的至上性[J].法學評論,1999,(4):28.
[5] 劉茂林,儀喜峰.憲法是組織共同體的規則[J].法學評論,2007,(5):15.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