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爾諾
【摘 要】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是輔導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高職院校家庭貧困學生在心理上往往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具體表現在難以適應大學生活,容易迷失自我;在人際交往中屢屢碰壁;悲觀厭世情緒嚴重;面臨的壓力巨大。其面臨的壓力主要來自三方面,家庭、周圍同學和社會。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的工作是緩解家庭困難生的壓力,助其正確面對貧困,自信走上社會。通過多年工作總結,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成效較為顯著:(一)加強學生的自立自強教育;(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三)輔導學生學會正確的緩壓方式;(四)加強學生的感恩誠信教育;(五)建立“班-系-?!钡呢毨壭睦砦C防御體系,在制度上為家庭困難生提供心理輔導和教育。
【關鍵詞】高職院校 貧困生 心理工作
引言
本人經過多年在高職院校學生工作崗位上的積累,發現高職院校家庭貧困學生普遍存在一種特征,由于家庭貧困引起的心理貧困。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成分,學生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學生的半壁江山,家庭貧困學生在整體上的數目是龐大的。一方面是由于擴招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社會原因。因此探究高職院校家庭貧困學生的心理育人工作有著很迫切的現實意義。
一、高職院校家庭貧困生問題現狀
大部分高職院校家庭貧困生的心理狀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傳承自家庭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使得他們能夠積極面對大學生活。但是仍然有部分高職貧困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具體來說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貧困生難以適應大學生活
高職家庭貧困生難以適應大學生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難以適應大學復雜的物質生活,容易迷失自我。高職院校貧困生在踏入高職校園之前往往都是生活在一種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下,一旦踏入大學,面對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很多人會表現得無所適從,具體表現在一些貧困生感覺助學金“得來全不費功夫”,不但不加以珍惜,反而由于虛榮心作祟,養成喜好攀比、花錢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慣,有些拿著助學貸款肆意揮霍,畢業以后不能按時還款誠信缺失等等;另一方面是對于大學的各種獎勵扶助政策的不適應。大學不同于中小學,針對貧困生有著各種來自于國家和社會的獎勵扶助政策,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針對家庭貧困生的。然而由于對幫困助學政策了解不夠或是自尊心太強,部分家庭困難的學生不愿意提出申請或是延遲申請,同時也存在部分家庭并不太困難的學生積極提出申請,從而使得助學資源無法合理地給到最需要的學生手中。
(二)貧困生較難建立人際關系與戀愛關系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物質生活極大地豐富了,但是社會上拜金主義、物質主義,以及享樂主義的思潮也開始盛行。不可避免的,這些思想必然波及到高職院校。作為貧困生來說是沒有條件來滿足自己的各種各樣的物質需求的,進而面對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內心自然而然的會產生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導致其在交友以及戀愛中少有成功。作為好朋友必不可免的要出去消費,囊中羞澀的貧困生們自然不能如此。遇到真心的理解的朋友還好,但是遇到滿腦子物質的人自然是備受奚落,使得貧困生更不善于與他人交流,這就進一步少了交到朋友的機會。同時戀愛也是一樣,網上的調查數據表明,談戀愛是一個奢侈的行為,這份奢侈自然與貧困生無緣。
(三)貧困生悲觀厭世情緒更普遍
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的不好好學習,逃課、曠課、上課玩手機、逛網吧等行為在貧困生中更為嚴重。一方面作為高考中的失利者,高職院校學生相對于本科乃至重點大學的學生在心理上就有一種自卑感??傆X得自己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自己的現狀,面對現實也就得過且過了。考試前兩三天突擊復習,看看書也就考過了。這種學習方式既沒有學習到知識也沒有掌握好技能,到最后更加重了這種悲觀厭世的情緒。
(四)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
作為來自貧困家庭的高職院校學生,很多人都肩負著改善家庭現狀乃至改變家庭現狀的重擔。在當今的貧困家庭除了城市低收入家庭以外大部分都是農村家庭,父母知識水平有限,但是懷揣著改變孩子的夢想咬咬牙把孩子送入大學校園??上攵谶@種情況下貧困生的心理負擔是多么的重,承受的壓力是如何的大?父母期盼著孩子畢業能夠找到好工作,能夠回報家庭。然而社會是現實的,作為高職畢業生來說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一方面是就業單位提供的微薄的工資與辛勤的付出不成比例,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的不景氣導致很多畢業生無法找到對口的工作。這個現實問題深深地籠罩著所有高職畢業生。
二、高職院校家庭貧困學生心理壓力來源分析
(一)來自家庭的壓力
家庭給予學生生活上的支持,父母辛勤工作為學生支付了高額的學費以及生活費用。即便父母不說,學生自然也要想著給予家庭相應的回報。對于家庭富裕的學生來說,這種壓力不是很大,因為父母賺錢相對輕松;但是對于家庭貧困的學生來說一年的學費很可能就是全家一年的收入。這就等同于一個富翁捐了100元和一個窮人捐了僅有的10元錢一樣,雖然在價值上前者高于后者,但是后者會獲得更大的感激。
(二)來自周圍同學的壓力
馬克思說過一個故事,大意就是在一個國家一開始皇宮很破,但是平民都居住在草屋里,平民覺得心里不舒服,后來平民住上了別墅但是皇宮變得更加輝煌和豪華,平民心里還是覺得不舒服。這就是差異引起的,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和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生活在一起,經濟上的差異自然決定了物質生活的豐富程度,而這種程度上的差異很容易轉換成對貧困學生的壓力。我們無法要求人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也就無法要求其他人不歧視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人人都希望和有錢人交朋友,我們也不能強迫他們都和窮孩子玩兒。馬加爵事件雖然已經過去了這么多年了,但是還是提醒著我們在學生中間真真實實存在著歧視貧困家庭學生的現象。
(三)來就業的壓力
自08年金融危機以來已經過了將近五年,但是金融危機的影響遠未過去,受此影響以及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階段,經濟增速放緩,但是每年新增就業人員卻沒有減少。僧多粥少下,就業形勢自然不容樂觀。很多人也許可以動用父母的資源找到好的工作,但是對于那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來說父母的支持已經到頭了,剩下的就只能靠自己了。工作的壓力又深深地籠罩著貧困學生。endprint
除了社會就業形勢的惡化,高職院校畢業生本身在就業大軍中也不占優勢。一方面需要和下層農民工搶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面臨來自本科生的就業壓力。而家庭貧困生在高職畢業生中又不占優勢,甚至可能由于自卑怯場以及外表穿著等原因在面試中被刷下去。
三、針對高職院校貧困家庭學生心理工作的思考
(一)加強學生的自立自強教育
自強不息身方健,心底無私天地寬。在平時和學生的交流中,注意加強學生的自立自強教育。作為資助工作者,一方面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獲得獎助學金,以及為推薦他們到學校各勤工助學崗位工作,讓他們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校內生活;另一方面通過組織各種集體活動,特別是不需要多少物質付出的活動,例如爬山、越野等體育運動,使得所有學生能夠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競爭。通過這些活動在培養家庭貧困學生自立自強和自信心的同時也促進了其和其他同學的交往。
(二)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我們必須承認的一個現實是高職院校學生在整體的素質水平上和重點大學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這完全不能作為我們漠視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出問題而無動于衷的借口。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有誰又能保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永遠正確?因此在工作中注意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了解其人生觀和價值觀傾向,及時地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糾正。鑒于困難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點,在工作中有意識地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調整認知結構,正確認識貧困、理解現實是十分必要的,讓他們懂得外界的資助是有限的,把貧困和苦難當做寶貴的財富,充分發揮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斷完善自己,改變自身命運。
(三)輔導學生學會正確的緩壓方式
壓力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學會正確的緩壓方式是正確的和必要的。作為輔導員多和學生交流是一個緩解學生壓力的有效方式,但是同時也要引導教育學生學會自我舒緩壓力的方式。生活的壓力誰都有,關鍵是如何將壓力釋放為動力! 工作中與學生拉近距離,特別是在和壓力巨大的學生交流中要隨時注意緩解其壓力,多鼓勵!我們要有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原則!
(四)加強學生的感恩誠信教育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肯定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也必然是一個誠信的人。對貧困家庭學生持續不斷地貸款援助需要的是每一個畢業生能夠感受到社會資助之恩,從而按時還款。同時懂得感恩,具有誠信在就業市場上也能夠獲得企業的認可。因此我們要為貧困生提供一個自我成長的平臺,培養他們強烈的感恩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努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從而更好地回報學校,回報社會。
(五)建立“班-系-?!钡呢毨壭睦砦C防御體系
制度永遠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通過建立班級心理委員——院系心理輔導員——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班-系-?!必毨壭睦砦C防御體系可以在制度上為家庭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提供幫助,也能夠預防很多問題的產生。
四、總結
總而言之,我們在高職院校家庭貧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中要引導學生對父母要保持一顆感恩的心,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化壓力為動力;同學相處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攀比;要自立自強,樹立人生職業規劃,坦然面對貧困、正視貧困,泰然面對社會的各種壓力。
【參考文獻】
[1]張海濤.高職院校學生事務理論的實證研究——高職生家庭經濟困難對心理健康狀況影響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2):62-64.
[2]王新,王林.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幫扶機制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26):75.
[3]白莉萍.淺談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現狀及對策——以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管理學家,2012,(2):581-582.
[4]郭朝明,徐勇軍,陳夢瑤等.高職院校學生“資助與育人”新模式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7):133,139.
[5]黃金來,劉紅.高職貧困生心理扶助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 ,2013(31):217-218,2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