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晗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高校畢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學生畢業之后面臨著激烈的就業競爭。大學生不僅需要具備專業技能,還要具備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學生只有將自己塑造成為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需求,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下來。因此,高校如何在適應社會需求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對現階段高校人才綜合素質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幾點解決策略,希望能對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帶來幫助。
【關鍵詞】人才綜合素質 社會需求 高校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才競爭不斷加大,就業難成為大學生畢業之后普遍遇到的問題,“畢業就等于失業”,成為人們調侃大學生的一句話語。現階段,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僅僅具備專業技能的人,還包含了對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各種綜合能力的要求。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綜合素質不高,是許多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直接原因。因此,作為學生,應當積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努力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作為學校,應當在教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一、綜合素質的內涵
綜合素質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內容豐富多樣,包含著道德素質等一系列的素質要求。在綜合素質中,道德素質包含了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身心素質包含了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承受壓力的心理狀態,是大學生必不可少的根本素質;專業素質代表大學生在學校學習和掌握的本專業的基本專業知識,是大學生適應未來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文化素質則代表了大學生畢業之后所具備的歷史知識和社會知識等一系列的人文知識,是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重要素質內涵。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大學生就業之后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對專業素質的要求,道德素質、身心素質以及文化素質也將成為職場對新人的要求。為了使學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生存下來,高校就必須通過各種方法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現階段高校進行人才綜合素質培養存在的問題
1. 僵化的培養模式。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大多數高校在對學生進行培養時,都是使用傳統的、比較僵化的培養模式,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傳統的培養模式,是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填充式培養,依據的是教材的要求,根據的是教師的理解,學生參與性不高,這就從根本上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種僵化的培養模式使學生具備的素質遠不能達到社會發展的需要。
2. 單一的課程設置。現階段的高校教育,往往采用學分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這種考核方法比較人性化。但是,由于教育資源的匱乏、師資力量的短缺,許多高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都將專業課的學分設置得比較高,其他學科的學分遠遠不如專業課,這種單一的課程設置使許多學生選課時因學分較低,不敢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3. 沉悶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學生進行課堂學習及課外活動時慢慢發展出來的文化形式,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可以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性格和樂觀的生活方式。然而,現階段的校園由于受物質觀念的影響,往往只重視對物質方面的建設,忽略了對校園精神文化的構建,導致大多數的校園文化比較沉悶,使學生在進行校園活動時缺少良好的環境氛圍,從而降低了活動興趣,有的學生甚至有了沉浸在各種網絡游戲中的習慣,而網絡游戲嚴重影響了這些學生的人生觀和道德觀。
三、高校進行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途徑
如何使大學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生存下來,成為適應社會生活的人才,是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培養時應當首先考慮的問題。建立適應社會需求的培養模式,是高校進行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快捷途徑。
1. 創新培養模式。學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應當不斷探索適合學校人才發展的培養方案,創新培養模式。學校應當對社會的發展階段進行充分調查,根據社會需求,不斷按照社會的發展方向創新培養方案、修改教學計劃。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摒棄傳統的填充式教育方式,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采用各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中來,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
2. 優化課程設置。在進行課程設置時,學校應當注重均等地分配課程結構,專業課程固然重要,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必不可少,因此,學校應該建立多層次、網絡化的教學結構,統一整合課程資源,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選課。具體來說,學校在優化課程設置的時候,可以建立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人文學科與理工學科相結合的課程結構,使學生能夠同時學好專業知識、提高文化素質。
3. 活躍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學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應當重視對精神文化的構建,例如通過積極奮進的標語、大型公益性講座、人文色彩濃厚的社團活動來創造活躍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在校園活動中增進自己的身心活躍性、培養自己的團隊合作意識、發展自己的興趣、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身心素質。
另外,學校在進行綜合素質培養時應該了解到,學校的培養只是外在幫助,學生自我意識的建立才是根本。因此,學校應該在培養人才綜合素質的同時,注重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提高,使學生能夠順應學校安排的同時,積極地鍛煉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從而適應社會的需要,找到滿意的工作。
總結
高校培養人才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適應社會需求,從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工作,因此,高校應當著重根據社會需求,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從而緩解學生畢業之后的就業壓力。另外,在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時,學校還應當注意培養學生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努力將學生塑造成為道德素質、身心素質、專業素質和文化素質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