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今鳳
摘 要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文章認為要把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任務納入到音樂教學之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音樂教學;培養;綜合素質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隨著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小學音樂課也提出了更合理、更科學、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在音樂教育改革的東風下,我們小學音樂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跟上時代要求,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音樂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聽覺能力的培養。我們可以通過音調、音色、力度、時值等讓學生去感知和認識聲音,進而聽旋律、聽和聲、聽辨各種人聲和各種樂器的聲音,提高學生聽覺的選擇性和敏感性。具體來說:(1)我們教師可以利用鋼琴或電子琴、手風琴等鍵盤樂器來組織教學。因而,聽琴能力的訓練,是最基本的聽覺訓練,可不失時機地提高學生聽琴音的能力。(2)說音名:在每次教唱歌曲之前,都要進行說音名的訓練。教師用琴彈出一個或幾個音符(音組),讓學生試著說出其名稱來,以便提高感知音符的能力。(3)唱音符。教師用琴彈奏音符或音組,讓學生聽后學唱,增強聽音的記憶和表達能力。(4)聽樂曲:讓學生經常聽一聽有關的器樂曲,在欣賞的過程中進行聽力訓練,這是增強聽覺器官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以音樂育德,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魅力
音樂教育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文化,音樂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對人的審美教育。尤其小學音樂學科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對小學生優秀品德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應就其所具有的人文特點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說,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建立學生正確的審美取向。世界上許多國家對音樂教育都很重視。我國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音樂愛好者和倡導者,他認為:“移風易俗,莫過于樂。”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過:在教育中“我們一向對于身體用體育,對于心靈用音樂。”一個人經常接觸優美純潔的音樂,可以使他的思想感情潛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因而我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注重讓學生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中了解美,認識美,接受美,以美導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態的美有所附著,促使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三、在音樂教學中,創新方法、創設音樂的課堂環境
在教學活動中應過程與結果并重。要創設充滿音樂美感的課堂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在教學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互動關系外,還應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講究教學方法手段,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還應注重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要學生多聽、多看、多想;同時要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要用自己的歌聲、琴聲、語言和動作,把自己對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要善于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學,使自己成為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同時在教學法的各個領域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啟發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藝術表現。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新相應的教學方法、手段,創設良好音樂課堂環境會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在音樂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作用,增加信息量
現今,科技高速發展,在許多學校、家庭和社會都已電腦聯網,再加上生活中的影視、廣播等許多領域都極大地擴展了我們對音樂信息的接受量,增加了我們感受多種音樂風格的機會。我們老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具體的年齡階段、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現代設備擴大上課的信息,充實課堂的容量。比如:利用多媒體教學,它能使抽象的具體化,枯燥的描述形象化,并能創設情境、高度調動學生情緒和注意力,給學生情的感染,美的感受,從而達到了全體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五、積極培養學生的理解、表現能力
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根據作品的內容,引導學生從旋律、節奏、風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樂基本知識的同時,利用舊知識對作品進行分析,如樂句樂段、調式調性、曲式、作品風格等。這種分析音樂作品的本領就是理解能力。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確而完美地唱出來,需要積極培養學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確的呼吸、準確的咬字吐字、準確的音高和節奏、恰到好處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聲音、真切的感情等等,從而把歌(曲)所表達的形象充分地再現,這就是對音樂的表現能力。
六、在音樂教學中善于評價,培養學生個性發展
現在很多學生的心靈是脆弱的,這就需要我們講究方法、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致。要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有機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動,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對于學生表現的不盡如人意處,應巧妙運用評價使學生體驗到教師的期待,進而化為一種積極的行為。在音樂學習中學生個體差異明顯,我們教師對學生應以描述性評價和鼓勵評價為主。這樣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發現和發展音樂的潛能,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個性和音樂感知、表現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總之,新時代的音樂教師在不斷充實自己,為落實新課標中的音樂教學要求,通過音樂教學,陶冶學生的情操,培育學生的靈性,磨煉學生的意志,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謝妤.淺談小學音樂教育的創新[J].科教文匯.2008(09).
[2]江利.在音樂教學中點燃學生想象思維的火花[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