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英++吳士健
摘 要:農民作為社區建設的承擔者和受益者,是農村社區建設的當然主體,其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是農村社區建設的動力和保障。通過對山東省1367戶有效樣本的調查,構建了農民參與社區建設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模型,得出農民參與社區建設自身利益因素、農民參與社區建設重要性認知度、社區事務公開監督滿意度、農民參與社區建設責任認知度、農民參與社區事務途徑、農戶兼業程度對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產生重要影響。為此,應培育農民農村社區建設意識,推進農村社區基層民主建設,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正確處理社區公共利益與農民自身利益關系,實現農民利益社區化。
關鍵詞:農村社區;社區參與;影響因素;多元回歸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063-04
農村社區建設是加快農村城市化發展,消除城鄉二元體制,實現城鄉一體化、農民市民化的重要途徑。農民自身作為社區建設的主要承擔者和受益者,如何發揮其建設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關系到社區建設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實踐表明,不管是湖北秭歸的“組織再造”模式,還是山東膠南、江蘇太倉的“以城帶鄉”模式,都是把農民社區建設的志愿參與放在第一位的。可以說,沒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沒有社區農民的主動參與和積極投入,就不可能獲得卓有成效的社區建設效果。然而,由于中國農村人口眾多、地區發展差異較大、經濟水平不均衡,加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狀況不同,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意愿和態度也有較大差異,導致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面臨諸多困難。為更好地了解農戶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的基本意愿,篩選關鍵影響因素,本研究通過對山東省1 367戶有效樣本的入戶調查,構建了農民參與社區建設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模型,通過模型分析,給出了影響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關鍵因素,并據此提出了提高農戶參與意識,加快農村社區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研究設計與模型選擇
(一)數據來源
為了解農民參與社區建設情況,本研究在2010年7月至8月,通過入戶調查方式,對山東省1500戶農民進行了實地調研。調查共分兩個階段:預調查和正式調查。預調查主要用于編制正式調查問卷、檢測問卷質量;正式調查則主要用于獲取調查數據,進行模型分析。在預調查階段,通過結構化訪談和專家咨詢,形成了初始調查問卷,運用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預調查問卷進行了檢測,刪除了沒有通過檢測的題項,并對部分題項進行了修改,形成了正式調查問卷。問卷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情況,主要包括被調查農民的年齡、性別、政治面貌、家庭收入等;第二部分為農民參與社區建設影響因素調查,主要包括農民社會建設參與重要性認知度、參與社區建設動機、農村參與社區建設途徑等。正式調查階段主要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方式,由研究者選擇在校農村大學生利用假期進行入戶調查。為保證調查質量,對每名大學生調查員進行了調查培訓。正式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 500份,回收有效問卷1 367份,問卷回收率為91.13%。
(二)模型選擇
(三)變量的選取與賦值原則
二、實證分析
(一)各變量統計分析
本研究通過SPSS17.0數據軟件對各變量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如下結果。具體見表1。
(二)變量相關系數檢驗
由于本研究自變量存在連續變量和虛擬變量,因此首先對所有自變量和因變量進行標準化,并對自變量進行相關系數檢驗,得出相關系數最高為0.235,說明各解釋變量之間相關程度不高,可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具體見表2。
(三)農民參與社區建設影響因素回歸分析結果
通過SPSS17.0數據軟件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得出如下結果。如表3所示。
三、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農民參與社區建設重要性認知度、農民參與社區建設利益因素、農民參與社區建設責任因素、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社會網絡因素、農民參與社區建設途徑、社區事務公開監督滿意度、年齡、性別、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情況滿意度均對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產生正影響;只有兼業程度對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產生負影響,表明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隨著大多數農戶農業收入的減少,勞動和生活逐步轉向城市,漸漸開始遠離農村社區,社區建設參與意識淡薄,參與態度冷漠。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農民參與社區建設自身利益因素,其次依次為農民參與社區建設重要性認知度、社區事務公開監督滿意度、農民參與社區建設責任因素、農民參與社區建設途徑、農戶兼業程度、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社會網絡因素、家庭經濟情況滿意度、性別、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年齡。這表明,農村社區建設參與大多來源于自身利益和親朋利益驅使,認為參與社區建設在于社區發展,自己有責任義務參與的較少,還沒有形成“社區是我家,社區靠大家”的共識。
(二)提高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政策建議
第一,培育農村社區意識,增強農民的社區歸屬感。社區意識作為社區居民共同的精神紐帶,建立在社區共同精神基礎之上,是履行社區義務,滿足成員間需要的共同信念。因此要切實樹立社區農民的權利意識,開拓社區農民權利,在保障和履行農民自身權利的過程中,提高社區建設參與認知度,培養主人翁意識。一要加強宣傳教育,強化農民對社區建設的認同;二要通過社區報紙、社區宣傳單、社區宣傳欄等方式,充分提供社區信息,增強農民對社區事務動態的認識和了解,提高農民對社區的向心力;三要通過舉辦運動會、茶話會等活動,使農民在自然互動的情境與場合中,增加對社區公共事務的關心。
第二,擴大農村社區基層民主建設,建立適合農民特點的利益表達機制。基層民主是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進行管理和自我服務的主要形式。因此要通過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規及其制度建設,加強社區基層民主,促進社區穩定和協調發展。一要有序開展農村基層民主選舉,進一步落實和保障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權利,保證選舉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二要保障民主決策過程的制度化,在社區建設重大問題上,召開各代表大會,堅持聽取代表們的意見和建議,深化村務(黨務)公開,培養村民的民主意識,進而逐步實現基層民主;三要完善農村社區民主監督,有效拓展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渠道,使民主監督進一步趨向實際內容,定期公布集體財產和財務管理狀況,積極開展干部民主評議,發揮社區其他組織的自治性作用。
第三,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農民是社區建設的主力軍,其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因此應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素質,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一要通過職業培訓等成人教育方式不斷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二要通過法制教育宣傳,增強農民的民主意識和民主活動能力,提高農民的民主政治素質;三要加強農民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民主參與能力和積極性。
第四,正確處理社區公共利益與農民自身利益的關系,實現農民利益社區化。利益是社會關系的基礎,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會存在一定矛盾。而農民只有當感到社區建設與自己利益息息相關時,才愿意真正參與到其中。因此,要以農民利益為本,正確處理好社區公共利益與農民自身利益的關系,實現農民利益社區化。一要通過宣傳教育等,明確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關系;二要完善農村社區公共服務體系,針對農戶需求的優先序,解決農民之所急;三要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功能,提高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人員素質,完善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制度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文哲民.充權與民主:農村社區意識培養的路徑選擇[J].現代經濟,2009,(5).
[2] 王亮.社區意識——社區共同體的靈魂[J].廣西社會科學,2006,(4).
[3] 曹立波,劉暢.社區參與的影響因素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9).
[4] 胡志安,王好.中國農村社區的基層民主建設研究[J].魅力中國,2011,(11).
[5] 李增元.農村社區民主建設中的績效與限度[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校,2008,(9).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
摘 要:農民作為社區建設的承擔者和受益者,是農村社區建設的當然主體,其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是農村社區建設的動力和保障。通過對山東省1367戶有效樣本的調查,構建了農民參與社區建設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模型,得出農民參與社區建設自身利益因素、農民參與社區建設重要性認知度、社區事務公開監督滿意度、農民參與社區建設責任認知度、農民參與社區事務途徑、農戶兼業程度對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產生重要影響。為此,應培育農民農村社區建設意識,推進農村社區基層民主建設,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正確處理社區公共利益與農民自身利益關系,實現農民利益社區化。
關鍵詞:農村社區;社區參與;影響因素;多元回歸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063-04
農村社區建設是加快農村城市化發展,消除城鄉二元體制,實現城鄉一體化、農民市民化的重要途徑。農民自身作為社區建設的主要承擔者和受益者,如何發揮其建設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關系到社區建設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實踐表明,不管是湖北秭歸的“組織再造”模式,還是山東膠南、江蘇太倉的“以城帶鄉”模式,都是把農民社區建設的志愿參與放在第一位的。可以說,沒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沒有社區農民的主動參與和積極投入,就不可能獲得卓有成效的社區建設效果。然而,由于中國農村人口眾多、地區發展差異較大、經濟水平不均衡,加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狀況不同,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意愿和態度也有較大差異,導致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面臨諸多困難。為更好地了解農戶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的基本意愿,篩選關鍵影響因素,本研究通過對山東省1 367戶有效樣本的入戶調查,構建了農民參與社區建設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模型,通過模型分析,給出了影響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關鍵因素,并據此提出了提高農戶參與意識,加快農村社區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研究設計與模型選擇
(一)數據來源
為了解農民參與社區建設情況,本研究在2010年7月至8月,通過入戶調查方式,對山東省1500戶農民進行了實地調研。調查共分兩個階段:預調查和正式調查。預調查主要用于編制正式調查問卷、檢測問卷質量;正式調查則主要用于獲取調查數據,進行模型分析。在預調查階段,通過結構化訪談和專家咨詢,形成了初始調查問卷,運用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預調查問卷進行了檢測,刪除了沒有通過檢測的題項,并對部分題項進行了修改,形成了正式調查問卷。問卷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情況,主要包括被調查農民的年齡、性別、政治面貌、家庭收入等;第二部分為農民參與社區建設影響因素調查,主要包括農民社會建設參與重要性認知度、參與社區建設動機、農村參與社區建設途徑等。正式調查階段主要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方式,由研究者選擇在校農村大學生利用假期進行入戶調查。為保證調查質量,對每名大學生調查員進行了調查培訓。正式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 500份,回收有效問卷1 367份,問卷回收率為91.13%。
(二)模型選擇
(三)變量的選取與賦值原則
二、實證分析
(一)各變量統計分析
本研究通過SPSS17.0數據軟件對各變量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如下結果。具體見表1。
(二)變量相關系數檢驗
由于本研究自變量存在連續變量和虛擬變量,因此首先對所有自變量和因變量進行標準化,并對自變量進行相關系數檢驗,得出相關系數最高為0.235,說明各解釋變量之間相關程度不高,可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具體見表2。
(三)農民參與社區建設影響因素回歸分析結果
通過SPSS17.0數據軟件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得出如下結果。如表3所示。
三、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農民參與社區建設重要性認知度、農民參與社區建設利益因素、農民參與社區建設責任因素、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社會網絡因素、農民參與社區建設途徑、社區事務公開監督滿意度、年齡、性別、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情況滿意度均對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產生正影響;只有兼業程度對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產生負影響,表明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隨著大多數農戶農業收入的減少,勞動和生活逐步轉向城市,漸漸開始遠離農村社區,社區建設參與意識淡薄,參與態度冷漠。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農民參與社區建設自身利益因素,其次依次為農民參與社區建設重要性認知度、社區事務公開監督滿意度、農民參與社區建設責任因素、農民參與社區建設途徑、農戶兼業程度、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社會網絡因素、家庭經濟情況滿意度、性別、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年齡。這表明,農村社區建設參與大多來源于自身利益和親朋利益驅使,認為參與社區建設在于社區發展,自己有責任義務參與的較少,還沒有形成“社區是我家,社區靠大家”的共識。
(二)提高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政策建議
第一,培育農村社區意識,增強農民的社區歸屬感。社區意識作為社區居民共同的精神紐帶,建立在社區共同精神基礎之上,是履行社區義務,滿足成員間需要的共同信念。因此要切實樹立社區農民的權利意識,開拓社區農民權利,在保障和履行農民自身權利的過程中,提高社區建設參與認知度,培養主人翁意識。一要加強宣傳教育,強化農民對社區建設的認同;二要通過社區報紙、社區宣傳單、社區宣傳欄等方式,充分提供社區信息,增強農民對社區事務動態的認識和了解,提高農民對社區的向心力;三要通過舉辦運動會、茶話會等活動,使農民在自然互動的情境與場合中,增加對社區公共事務的關心。
第二,擴大農村社區基層民主建設,建立適合農民特點的利益表達機制。基層民主是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進行管理和自我服務的主要形式。因此要通過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規及其制度建設,加強社區基層民主,促進社區穩定和協調發展。一要有序開展農村基層民主選舉,進一步落實和保障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權利,保證選舉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二要保障民主決策過程的制度化,在社區建設重大問題上,召開各代表大會,堅持聽取代表們的意見和建議,深化村務(黨務)公開,培養村民的民主意識,進而逐步實現基層民主;三要完善農村社區民主監督,有效拓展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渠道,使民主監督進一步趨向實際內容,定期公布集體財產和財務管理狀況,積極開展干部民主評議,發揮社區其他組織的自治性作用。
第三,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農民是社區建設的主力軍,其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因此應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素質,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一要通過職業培訓等成人教育方式不斷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二要通過法制教育宣傳,增強農民的民主意識和民主活動能力,提高農民的民主政治素質;三要加強農民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民主參與能力和積極性。
第四,正確處理社區公共利益與農民自身利益的關系,實現農民利益社區化。利益是社會關系的基礎,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會存在一定矛盾。而農民只有當感到社區建設與自己利益息息相關時,才愿意真正參與到其中。因此,要以農民利益為本,正確處理好社區公共利益與農民自身利益的關系,實現農民利益社區化。一要通過宣傳教育等,明確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關系;二要完善農村社區公共服務體系,針對農戶需求的優先序,解決農民之所急;三要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功能,提高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人員素質,完善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制度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文哲民.充權與民主:農村社區意識培養的路徑選擇[J].現代經濟,2009,(5).
[2] 王亮.社區意識——社區共同體的靈魂[J].廣西社會科學,2006,(4).
[3] 曹立波,劉暢.社區參與的影響因素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9).
[4] 胡志安,王好.中國農村社區的基層民主建設研究[J].魅力中國,2011,(11).
[5] 李增元.農村社區民主建設中的績效與限度[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校,2008,(9).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
摘 要:農民作為社區建設的承擔者和受益者,是農村社區建設的當然主體,其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是農村社區建設的動力和保障。通過對山東省1367戶有效樣本的調查,構建了農民參與社區建設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模型,得出農民參與社區建設自身利益因素、農民參與社區建設重要性認知度、社區事務公開監督滿意度、農民參與社區建設責任認知度、農民參與社區事務途徑、農戶兼業程度對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產生重要影響。為此,應培育農民農村社區建設意識,推進農村社區基層民主建設,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正確處理社區公共利益與農民自身利益關系,實現農民利益社區化。
關鍵詞:農村社區;社區參與;影響因素;多元回歸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063-04
農村社區建設是加快農村城市化發展,消除城鄉二元體制,實現城鄉一體化、農民市民化的重要途徑。農民自身作為社區建設的主要承擔者和受益者,如何發揮其建設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關系到社區建設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實踐表明,不管是湖北秭歸的“組織再造”模式,還是山東膠南、江蘇太倉的“以城帶鄉”模式,都是把農民社區建設的志愿參與放在第一位的。可以說,沒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沒有社區農民的主動參與和積極投入,就不可能獲得卓有成效的社區建設效果。然而,由于中國農村人口眾多、地區發展差異較大、經濟水平不均衡,加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狀況不同,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意愿和態度也有較大差異,導致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面臨諸多困難。為更好地了解農戶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的基本意愿,篩選關鍵影響因素,本研究通過對山東省1 367戶有效樣本的入戶調查,構建了農民參與社區建設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模型,通過模型分析,給出了影響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關鍵因素,并據此提出了提高農戶參與意識,加快農村社區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研究設計與模型選擇
(一)數據來源
為了解農民參與社區建設情況,本研究在2010年7月至8月,通過入戶調查方式,對山東省1500戶農民進行了實地調研。調查共分兩個階段:預調查和正式調查。預調查主要用于編制正式調查問卷、檢測問卷質量;正式調查則主要用于獲取調查數據,進行模型分析。在預調查階段,通過結構化訪談和專家咨詢,形成了初始調查問卷,運用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預調查問卷進行了檢測,刪除了沒有通過檢測的題項,并對部分題項進行了修改,形成了正式調查問卷。問卷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情況,主要包括被調查農民的年齡、性別、政治面貌、家庭收入等;第二部分為農民參與社區建設影響因素調查,主要包括農民社會建設參與重要性認知度、參與社區建設動機、農村參與社區建設途徑等。正式調查階段主要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方式,由研究者選擇在校農村大學生利用假期進行入戶調查。為保證調查質量,對每名大學生調查員進行了調查培訓。正式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 500份,回收有效問卷1 367份,問卷回收率為91.13%。
(二)模型選擇
(三)變量的選取與賦值原則
二、實證分析
(一)各變量統計分析
本研究通過SPSS17.0數據軟件對各變量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如下結果。具體見表1。
(二)變量相關系數檢驗
由于本研究自變量存在連續變量和虛擬變量,因此首先對所有自變量和因變量進行標準化,并對自變量進行相關系數檢驗,得出相關系數最高為0.235,說明各解釋變量之間相關程度不高,可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具體見表2。
(三)農民參與社區建設影響因素回歸分析結果
通過SPSS17.0數據軟件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得出如下結果。如表3所示。
三、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農民參與社區建設重要性認知度、農民參與社區建設利益因素、農民參與社區建設責任因素、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社會網絡因素、農民參與社區建設途徑、社區事務公開監督滿意度、年齡、性別、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情況滿意度均對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產生正影響;只有兼業程度對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產生負影響,表明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隨著大多數農戶農業收入的減少,勞動和生活逐步轉向城市,漸漸開始遠離農村社區,社區建設參與意識淡薄,參與態度冷漠。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農民參與社區建設自身利益因素,其次依次為農民參與社區建設重要性認知度、社區事務公開監督滿意度、農民參與社區建設責任因素、農民參與社區建設途徑、農戶兼業程度、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社會網絡因素、家庭經濟情況滿意度、性別、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年齡。這表明,農村社區建設參與大多來源于自身利益和親朋利益驅使,認為參與社區建設在于社區發展,自己有責任義務參與的較少,還沒有形成“社區是我家,社區靠大家”的共識。
(二)提高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政策建議
第一,培育農村社區意識,增強農民的社區歸屬感。社區意識作為社區居民共同的精神紐帶,建立在社區共同精神基礎之上,是履行社區義務,滿足成員間需要的共同信念。因此要切實樹立社區農民的權利意識,開拓社區農民權利,在保障和履行農民自身權利的過程中,提高社區建設參與認知度,培養主人翁意識。一要加強宣傳教育,強化農民對社區建設的認同;二要通過社區報紙、社區宣傳單、社區宣傳欄等方式,充分提供社區信息,增強農民對社區事務動態的認識和了解,提高農民對社區的向心力;三要通過舉辦運動會、茶話會等活動,使農民在自然互動的情境與場合中,增加對社區公共事務的關心。
第二,擴大農村社區基層民主建設,建立適合農民特點的利益表達機制。基層民主是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進行管理和自我服務的主要形式。因此要通過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規及其制度建設,加強社區基層民主,促進社區穩定和協調發展。一要有序開展農村基層民主選舉,進一步落實和保障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權利,保證選舉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二要保障民主決策過程的制度化,在社區建設重大問題上,召開各代表大會,堅持聽取代表們的意見和建議,深化村務(黨務)公開,培養村民的民主意識,進而逐步實現基層民主;三要完善農村社區民主監督,有效拓展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渠道,使民主監督進一步趨向實際內容,定期公布集體財產和財務管理狀況,積極開展干部民主評議,發揮社區其他組織的自治性作用。
第三,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農民是社區建設的主力軍,其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因此應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素質,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一要通過職業培訓等成人教育方式不斷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二要通過法制教育宣傳,增強農民的民主意識和民主活動能力,提高農民的民主政治素質;三要加強農民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民主參與能力和積極性。
第四,正確處理社區公共利益與農民自身利益的關系,實現農民利益社區化。利益是社會關系的基礎,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會存在一定矛盾。而農民只有當感到社區建設與自己利益息息相關時,才愿意真正參與到其中。因此,要以農民利益為本,正確處理好社區公共利益與農民自身利益的關系,實現農民利益社區化。一要通過宣傳教育等,明確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關系;二要完善農村社區公共服務體系,針對農戶需求的優先序,解決農民之所急;三要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功能,提高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人員素質,完善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制度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文哲民.充權與民主:農村社區意識培養的路徑選擇[J].現代經濟,2009,(5).
[2] 王亮.社區意識——社區共同體的靈魂[J].廣西社會科學,2006,(4).
[3] 曹立波,劉暢.社區參與的影響因素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9).
[4] 胡志安,王好.中國農村社區的基層民主建設研究[J].魅力中國,2011,(11).
[5] 李增元.農村社區民主建設中的績效與限度[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校,2008,(9).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