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臻
摘 要: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彌補了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同時,通過有針對性、層次性的指導,發展學生的個性創作,提高習作評價效率,使作文課堂妙趣橫生。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作文;個性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教學已成為中小學一種普遍的教學手段。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彌補了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給作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它通過文本、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方式,情景再現,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化靜為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還喚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誘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使作文課堂妙趣橫生。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寫作興趣
古人云: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可見,興趣是關鍵。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占優勢,多媒體將圖形、圖像、聲音、文字等多種信息綜合于一體,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作文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為作文教學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如四年級作文教學《××的自述》時,為了讓學生掌握自述體作文,并能生動地完成本次習作,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例文《小鬧鐘》,通過讓學生觀察小鬧鐘的樣子、聽文本朗讀、點評你最喜歡的句子、歸納寫作方法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我采用了聲音、圖象、文字多種媒體集于一身的教學方法,將學生身邊最熟悉的文具、水果、蔬菜等展現在課堂上,讓學生用自述的形式說說它們的形狀、色彩、特點、功能、愿望等,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使學生深切地體會了珍惜、熱愛等情感。
二、多媒體變抽象為直觀,使學生文思泉涌
學生的生活范圍狹小,閱歷淺,實踐少,平時缺乏細心觀察、收集,作文語言貧乏。多媒體把學生帶出了狹小枯燥的教室,把他們感興趣而無法親眼看到的現象、已認識卻印象模糊的事物,鮮活、直觀地展現出來,學生自然有話可說,有句可寫。例如,讓學生寫過年的熱鬧場面,這原本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情景,但是大部分學生在描述時都三言兩語就無話可說了。為了降低作文的難度,我適時播放了一段具有本地特色的過年“耍社火”的視頻和幾組過年的熱鬧場景,把現實生活中的情景搬進課堂,學生一個個立即滔滔不絕地講起了看社火、掛燈籠、放煙花等經歷。可見,只要給學生足夠的再現,他們也能將生活生動地用文字表達。
三、多媒體為學生獨具一格的個性創作提供可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可是一支粉筆、一本教參、一張嘴的教學使課堂容量大打折扣,給學生創作個性化文章造成了障礙。多媒體的介入,為學生構建了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平臺,它以其廣闊的題材、素材,幫助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為思維的個性化推波助瀾,使個性化的語言表達成為可能。例如,在習作《××的聲音》教學時,雖然學生平時聽到的聲音很多,但是寫作往往抓不住重點。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通過播放不同場景的聲音,如清晨鳥兒清脆的叫聲、雞鳴聲、狗叫聲,課間的嬉戲聲、菜市場的叫賣聲、馬路上的鳴笛聲、媽媽做飯的聲音等,將身邊熟悉的現象再現課堂,學生根據自己的經歷以及喜好寫出了《馬路10分鐘》《熱鬧的清晨》《用餐的路
上》……等獨具一格的作文,使課堂訓練妙趣橫生。
四、多媒體使寫作更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
作文課上,教師在指導學生構思、表達順序方面要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由于兒童無意注意占主導,對現實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細心觀察,更不懂得積累材料,寫作文時,或無話可說,或言語不多,或言之無序,多媒體教學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運用多媒體將訓練的內容用圖、文、聲、像形象地展示出來,對需要重點觀察的畫面進行定格、重播再現等,為學生提供可控觀察,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習作《我的校園》教學時,通過多媒體展示學校的整體、局部、用餐、課間等場景,指導學生由遠及近觀察,從整體到局部的描寫,有重點、有層次的訓練,使他們觀之有法,察之有序,然后再把所觀察到的事物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使作文有層次、有重點。
五、多媒體使作文評價更高效
“寶劍鋒從磨礪出”,一篇佳作也需要精心修改、加工潤色。作文的評價不單單是教師的權利與義務,也是指導學生學會評價和修改習作的重要任務。傳統的作文評改只停留在口頭上,學生動手修改的機會很少,多媒體將學生的動手變成可能。上課時,教師將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既方便地實現增添、刪除、調序、變換等修改,同時也將一系列的修改符號教給學生。還可在精彩之處和欠缺之處變換字體顏色或加入下劃線等,既使學生直觀地感知了修改過程,又一步步地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作文評價和修改的能力。
綜上所述,將多媒體融入小學作文教學,必然會使課堂生機勃勃,使學生啟有所發,學有所長,有話可說。
參考文獻:
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03.
(作者單位 陜西省南鄭縣協稅鎮中心小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