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平
欣賞名師的課堂教學,總能發現,在精巧的課堂預設下,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總能在課堂上出現不曾預設的精彩局面。誠然,在教材處理、教學機智、駕馭課堂的能力上我們確實是有差距,但是我們的課堂也不是一無是處,在我們的課堂中也有很多可以出彩之處,但往往很多精彩的生成會被我們的無知無情地扼殺在搖籃。課堂生成需要什么?很多教師都認為是自己的教育機制和調控課堂的技巧不夠,其實對于我們普通教師來說,生成的課堂更需要堅實的專業知識。
【課例描述】
學校組織行政隨堂聽課活動,某教師教學“求最大公因數”這部分內容,主要教學了書中介紹的“例舉法”。在做鞏固練習時,一位學生還發明了一種自創的“好”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只要將較大的數減去較小的數,得到的差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并結合練習舉例求56和42的最大公約數,只要將56-42=14,14就是它們的最大公約數。
面對這種片面的、不科學的解法,這位教師并沒有全盤否定,而是在肯定學生積極動腦、努力思維的同時,循循善誘,通過舉反例,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發現此種方法的不科學性,最后總結出“在平時的學習中這種方法是不能用的”。
【個人反思】
非常高興,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教師的教學觀和學生觀也有了及時的更新。案例中這位教師面對“課堂預設”之外的“教學意外”的處理方法應該是我們值得學習的,他注意保護學生的求知欲,通過自己的教學機智不但順利解決了這個“教學意外”,還給學生滲透了通過舉例來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同時我也清楚地看到,僅僅是教學理念的更新并不能掩飾教師自身專業知識的匱乏,其實我們還能更深層次地挖掘這個“教學意外”,在課堂上“自然生成”更多的知識。
求一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有很多種,以前我們學得最多的通用方法是“短除法”,現在我們的教科書中介紹的是“例舉法”,其實求一個數的最大公約數還可以用“輾轉相除法”或“輾轉相減法”。
在我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記載著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以少減多,更相減損”(輾轉相減法)。課堂上學生提到的方法,已經是“輾轉相減法”的雛形,如果上課教師熟悉這種方法,在課堂上介紹我國古代的研究成果,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去試驗和實踐,我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會更強,課堂將會更精彩。
課堂中的“教學意外”大多數都是學生積極思維后閃現的火花,無所謂對錯好壞,在這些微弱的“星星之火”中,就隱藏著能“燎原課堂”的火種。作為教師不僅要有保護好“火種”的意識,更要用自己深厚的知識底蘊去點燃學生知識的火把。讀師范的時候,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要給學生一滴水,自身要有一桶水”。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作位一名教師應該不斷學習,要為自己修一條“通向大海,永不干枯的河流”。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只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才能形成課堂精彩的生成。
(作者單位 江蘇省丹陽市珥陵中心小學)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