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摘 要: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語文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研究出適合自己的語文快樂教育模式,而不是照搬別人的東西,以科學務實的態度認真分析語文教材中的快樂因素,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語文;教學模式;新時期
在這里,我與大家分享一個我手機里微信中的一段話:
上幼兒園后,把天真弄丟了;
上小學后,把童年弄丟了;
上初中后,把快樂弄丟了;
上高中后,把思想弄丟了;
……
看完這段話后,我思考了很多。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般會出現這樣的場景: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在座位上懨懨欲睡;老師神采飛揚,學生無動于衷;課下作業堆積成山,老師焦頭爛額,學生顧此失彼。
很多小學生經常會出現這樣一些不良情緒:“我不想讀書了”“上學好累啊!”“讀書好難啊!”……為什么孩子們會覺得學習無趣,學習是痛苦的?為什么會有學習就是一種痛苦的煎熬的情緒呢?帶著這種情緒,他們又怎么能享受到學習所帶來的快樂樂趣?又何談學習效率的提高呢?更談不上全面發展。
那么,新時期小學教育的關注點應該在哪里?
由于過度講究學習成績,傳統的教學模式讓教師和學生都成了“機械化”的流水作業,教師是操作員,學生是流水線。教師“模式化”強化訓練,“填鴨”“灌輸”,學生“苦學苦讀”、死記硬背,變成了“網絡硬盤”和“容器”,變成了考試的機器。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意思是說:教育就像農業一樣需要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需要很長的一段周期,需要因地制宜,需要根據不同的生長周期和習性進行不同的種植和培育。不能像工業一樣固定模式,批量生產,迅速出爐。農業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農田里的秧苗只有通過培土、澆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勞作,才能茁壯成長直至結出豐碩的果實。這些都說明,秧苗雖小,但也有它自己的成長規律和季節,是不能被隨意打亂的。如果為了追求速度而“拔苗助長”,那么不但會破壞它的生長周期,影響果實的成熟,甚至到最后顆粒無收。
學校該采取哪些辦法,才能變“老師苦教,學生苦學”為“教師善教,學生樂學”。不再讓孩子的大腦成為硬塞知識的“網絡硬盤”,進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大腦成為自主學習的“CPU”,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學校需要構建課堂教學新模式,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方式和方法,變孩子“被學”成為“愛學”。
那么,如何才能實施快樂教育呢?
我們先來看兩個課堂教學片段:
【片段一】
老師:請大家看圖,這個賣矛和盾的人周圍圍著些什么人?
學生:有老爺爺。
學生:有小孩子。
學生:有扛著工具的人。
老師:同學們看得很仔細!那么,大家可以學著模仿一下這些人是如何說話的嗎?
教師的話剛落音,學生紛紛舉起了他們稚嫩的小手。課堂上洋溢著快樂。
【片段二】
老師:王維思緒萬千,寫下了這首詩。同學們能猜猜王維當時寫這首詩時的內心感受嗎?
學生:她爸爸媽媽出去打工去了,他內心很寂寞。
老師:說得真好!當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感到孤獨,想念爸爸媽媽。那我們想想,爸爸媽媽在外地打工,是不是也想念我們呢?
學生:想。
這是我自己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小片段。只是為了說明快樂教育在小學乃至整個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這里,我粗略談下我對快樂教學的一些個人感受。
快樂教育就是在教師引導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愛學、苦學、善學,從而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得到發展。快樂教學和刻苦學習并不互相矛盾,還可以共存。孩子們有明確的學習方向,被趣味化的學習內容和活潑的學習方式所吸引,即便他學習很刻苦,
但是也是快樂的刻苦。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國外,無論是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快樂教育”,還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和諧教育”,或者是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法”,都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營造愉快而不緊張的氣氛,進而達到讓孩子求知的快樂欲望。因此,無論是從國內先人來看,還是從國外的教育界前輩來看,快樂教學是非常有必要,而且還是切實可行的。
我查閱了一部分資料發現,我國現在的不少學校采取的快樂教學法很是不錯。有北京一師附小的“快樂教育”,有上海第一師范附小的“愉快教育”,有無錫師范附屬小學的“樂學教學模式”,有太原東華門小學的“課堂積極化教學模式”,有上海楊浦三聯小學的“三段五步式主體教學模式”,有上海閘北和田二小的“動樂愛教學模式”,有陜西蒲城趙米香老師的“快樂教學”實驗等也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從現階段來看,上面的學校采取的快樂教學法的成功再次印證了快樂教育的必要性。
不過,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快樂教育不是萬能的,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可以用快樂教育。如,《十里長街送總理》《歌唱二小放牛郎》《靜夜思》之類,我們就不適宜采用快樂教學的方法。
(作者單位 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諸市鎮沈樓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