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學
摘 要:現代教育觀認為,所謂創新,就是能創造出來某種新穎奇特而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思想與物品的活動方式。而語文教學必須與創新緊密聯系,因為語文學科體現三方面特點:基礎性、綜合性和社會性。面對知識經濟的社會和信息傳播的高速發展,21世紀的競爭可以說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這就內化為對現代教育功能的需要。歷來站在教育教學改革前沿的語文學科,必須牢牢把握“創新”這個核心,在教學改革中做出有益的實踐。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能力;評價途徑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面對知識經濟的到來和社會信息傳播的高速發展,21世紀的競爭可以說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這就內化為對現代教育功能的需要。歷來站在教育教學改革前沿的語文學科,必須牢牢把握創新這個核心,在教學改革中做出有益的實踐。
現代教育觀認為,所謂創新,就是能創造出來某種新穎奇特而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思想與物品的活動方式。而語文教學必須與創新聯姻,因為語文學科體現三方面特點:基礎性、綜合性和社會性。作為基礎學科,只有學好它,才能進一步為學好其他學科夯實基礎,提供服務。說它綜合性,體現在學習目標上,它包括語文知識、能力、智力、審美教育、品行教育的學習;學習內容上,文、史、地、衛、生、科技等領域無所不涉;能力訓練上,它包容了聽、說、讀、寫各方面。說它社會性,因為語文學習主要是學習語言,不管是上學前或步入社會,人類都在自己的交際、工作范圍內有使用它的需要與條件。它是不分年齡、不限時間、不限環境的一種學習。所以,具備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是語文教學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
一、衡量學生的創新能力
鑒于此,結合心理學、思維特點及能力,語文學科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衡量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個性特征
個性指的是一個人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語文的創新個性具有以下明顯的特征:
1.大膽,踴躍發言,易沖動;有勇氣說出對文章的某一內容的一些不成熟的甚至幼稚的觀點,敢于對代表權威的教師或課文注釋提出疑問,如有的學生對傳統課題“1+1=2”質疑,提出“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論斷,新穎而獨特。
2.獨立意識強,但不排斥合作;不受現狀約束,善于超出習慣了的東西的界限,對名家名篇不迷信,能從獨特角度闡發并堅持自己的見解。寓言《買櫝還珠》寓意本來是:看待一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應抓住實質,防止受蒙騙。有些學生根據商品時代特點,紛紛得出相反結論:“產品要推銷,除了高質量外,商家還要重視包裝,才能更吸引顧客”等。
3.興趣廣泛,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有時表現為一種幽默感;不囿于課堂教學,自覺地把語文學習延伸到其他學科和課外。
4.具有敏銳的觀察力,精致地用文字描摹觀察所得,并能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加以表達,發現事物與現象之間的邏輯聯系,如“一葉而知秋”的迅捷。
(二)思維狀態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應。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思維在語文創新能力上主要表現為形象思維、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1.形象思維。想象豐富而清晰,善于按照“表象—聯想—想象”這三個環節由淺入深來展開思維活動,從而使形象完美、清晰,材料更有魅力,語言更加生動。
2.發散思維。思維開闊,能從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善于抓住問題的多個方面而又不忽視重要細節;對文章的主旨、對語言的分析不做單一機械的理解。如,對《木蘭詩》的題旨,歷來眾說紛紜。
3.求異思維。有叛逆精神,不盲目附和,對問題和事物抱審視態度進行評價;在語文學習有獨立見解,對老師所講、書本所載有自己的見解;喜歡用新穎或異常的方法解答問題。
(三)實踐行動
要有所創新,就必須把智力操作和實踐操作結合起來。在聽、說、讀、寫諸方面具體表現為:
1.聽。能快速抓住說話人的思想脈絡,不但領會而且有獨創的分析和評價;注意說話人的輔助寓言,諸如,表情、語氣、手勢等的意義。
2.說。能表達自己的見解,語言新鮮感強,觀點有時代性。善于就某一問題進行辯論,善于做有準備的演說,善于在一定的場合下作即席發言。
3.讀。具有積極主動的新聞記者風度,不但善于獲取信息,而且能夠分析綜合、比較與概括、判斷與推理、評價與鑒賞。善于利用工具書,善于獨立尋找專題材料。
4.寫。駕馭文字、表達思想感情能力強,及時完成課內作文,并有寫日記或周記的習慣,表達自己獨特的觀察和體驗;有時愛好寫一些盡管不成熟的詩歌和小說。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營造思維活躍的群體
思維與創新密不可分,一個思維活躍的班集體,無疑是學生創新能力的良好環境。因而語文教師必須著意營造這種氛圍,不但教學中要尊重主體、尊重差異,而且要針對創新的隨機性、情境性,隨時對學生的創新行為提供支持。對學生初始的構想予以充分的信任;對學生大膽的假設及時給予鼓勵;對學生不經意的創意,有意識地加以強化;對學生不合常規的嘗試,不輕易加以否定。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自由、安全、愉悅的氣氛,才能培植求知、求新、求異的活躍思維。
(二)建立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梁曉聲說過,語文學科具有“相對獨立的欣賞角度,相對獨立的情感儲備意識”。語文教學必須建立符合學生創新需求的課堂教學模式,這就拒絕了教師單向灌輸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而呼喚點撥式、研討式、提問式、發疑式、談話式、合作式的教學模式。變單向的傳授為雙向甚至多項交互式或稱網絡式的信息傳遞。
(三)構筑立體的課程體系
不可否認,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但僅此認識還不夠,因為它遠遠不能滿足以創新為核心的語文教學需要。現行課程中的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之間的比例不盡合理,以學生自主選擇、自由活動為標志的選修課和活動課比例尚不足5%,需要實施創新教育,就必須改革現有的課程結構,相應地削減必修課,加大選修課和活動課的比重,做到優化必修課、規范選修課、加強活動課。
(四)優化藝術的教學技巧
教師根據教育對象的各自差異,運用藝術的教學技巧,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或有意識地制造懸念和設置障礙,創設探索情景,喚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或有意識地選擇各種可能性結論的問題,讓學生多角度多側面進行思考;或拋出沒有統一答案的問題,激發學生質疑,從而讓學生體驗創新的自由和愉悅。
(作者單位 重慶市合川區淶灘鎮教育管理中心)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