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戲曲電視劇是借助電視這一現代傳播技術的大眾傳播優勢實現戲劇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復興的一種新型藝術探索。戲曲電視劇復興是對傳統戲曲文化的有效繼承和創造性轉化,有利于保存傳統戲曲文化血脈并發揮傳統戲曲對現代文化構建的現實作用,有利于在世界民族之林保持中華民族的文化特殊性并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關鍵詞:戲曲電視?。粋鹘y戲曲;有效途徑;現實困境;推進路徑
戲曲電視劇自改革開放初期產生,并于20世紀80年代迅速發展并達到高潮后,由于種種原因而于20世紀90年代后處于相對沉寂的發展低潮。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日漸完善和文化市場的不斷成熟,戲曲電視劇在產業化、市場化的道路上面臨體制上、創意上和內容上的諸多瓶頸。戲曲電視劇促進了戲曲的大眾傳播,有利于形成全民的戲曲熱情并提高群眾的戲曲品位和鑒賞能力,從而為戲曲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為戲曲的發展儲備人才,并促進戲曲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楊英法教授認為:“文化產業已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其能否順暢發展,關系著整個國民經濟乃至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1]因此,戲曲電視劇也有利于推進我國戲曲文化產業及其產業集群的發展,并為中國傳統戲曲的復興與現代轉型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1 戲曲電視劇是推進傳統戲曲復興轉型的有效途徑
在中國傳統戲曲面臨現代化挑戰的背景下,戲曲電視劇無疑是傳統戲曲因應這種挑戰的有力反應,更是推進傳統戲曲復興轉型的有效途徑。因為,戲曲電視劇兼具戲曲和電視的雙重特征,其特征是電視和戲曲調和互濟的產物?!皯蚯怯晌枧_上演員扮演角色,在歌舞動作中展開沖突,為觀眾表演的藝術?!盵2]而“電視劇是一種通過電視屏幕進行審美的演劇藝術,或者說是一種以電視媒介為手段,由演員扮演角色表演故事的藝術?!盵3]戲曲電視劇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既是電視劇,又是戲曲。與傳統戲曲相比,戲曲電視劇最大特色是以電視這一新的媒介手段和傳播方式為傳播手段。在戲曲電視劇的制作上,演員一般要通過生活化的情節和語言表現一個電視劇的導演主題,故事的展開、情節的發展、音樂的制作、動作的編排、雜技的設計都要服從于生活化的相關主題,并且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隨時創新和調整,是一種具有極強的社會和現實關涉性的藝術嘗試。因此,戲曲電視劇應該是以電視傳媒作為基本的傳播手段,同時融合了電視劇制作和傳統戲曲舞臺風格的藝術創新。然而,戲曲電視劇在實現傳統戲曲向現代電視劇轉變的過程中,仍舊保留了傳統戲曲的音樂風格、表演風格。所以說,電視傳媒、戲曲音樂、戲曲動作和戲劇情節三個特征有效詮釋了戲曲電視劇的時代特征。
2 以戲曲電視劇推進戲曲復興轉型的現實困境
王瑛嫻認為:“在現代工業化的社會中,民藝的衰弱是不可避免的。” [4]戲曲電視劇經歷了20世紀80年待的短暫繁榮之后,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一個發展的滯漲階段,主要變現為戲曲電視節目的收視率不斷下降、數量增加有限、創作手法老套和演員技藝水平的下降。
首先,戲曲電視劇的衰落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戲曲藝術作為農業文明的產物,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這種傳統、古老的藝術形式雖有創新,但如果創新的路徑不合適,速度不夠快,在一定的社會發展階段呈現暫時性發展頹勢乃是必然。傳統戲曲以舞臺演出為空間背景,以舞臺媒介的直觀呈現作為主要的傳播方式。但戲曲電視劇則以實景拍攝并以電視作為傳播方式,具有受眾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社會影響力大的傳播優勢,并且演出突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
其次,電視的普及以及節目內容的多樣化滿足了受眾的多種觀賞需要。進入20世紀90年代,電視已成為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中國的人均電視擁有量早已超過一臺。此外,隨著各大衛視上星和電視節目內容形式與娛樂性的增強,觀眾有了更多的頻道選擇和節目選擇,在這種電視多元發展的格局中,戲曲電視面對越來越多的節目競爭。尤其是近年來電視相親、電視訪談、電視選美等節目以其無與倫比的娛樂性、通俗性和互動性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是傳統的戲曲電視劇所無法比擬的。
最后,戲曲電視劇的制作本身也出現了節目質量下降的問題。尤其是隨著老一輩戲曲藝術家的逝去,中國的民間戲曲大多面臨后繼無人的發展困境,直接導致戲曲電視劇中的戲曲音樂水準、舞蹈動作水平和唱腔念白與以前相比有了明顯退化。同時,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手機、電腦等新的媒介方式的介入,人們對節目的選擇不再受頻道、時間和空間等嚴格限制,使戲曲電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越來越難以應對一系列新傳媒的沖擊,最終陷入發展困境。
3 以戲曲電視劇實現傳統戲劇復興轉型的推進路徑
李暄指出:“戲曲與電視結合的新型的藝術樣式,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戲曲電視新文化,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5]戲曲電視劇立足戲曲的傳統風格,在盡量保持傳統戲曲原貌的基礎上,迎合現代人對完整故事情節和生活化、通俗化題材的時代需要,并借助電視這一大眾傳播渠道,在市場機制下,通過文化產業發展之路,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優化產業結構的有益探索。對戲曲這種傳統文化來說,戲曲電視劇實現了戲曲的創造性轉化。
(1)改變文言化、書面化的語言風格,推進語言的生活化、通俗化。戲曲語言是戲劇情節的主要表達方式,戲曲中的唱和白無不以語言的形式表現出來。戲曲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劇本的語言風格。傳統戲曲作為農業文明的產物,是特定歷史時期語言風格的反映。中國傳統社會的劇本以書面化的文言文為主,這與傳統社會的教育體系、知識結構和社會語言風格相適應。因此,戲曲的文言化和書面化的語言風格對傳統社會來講具有其內在的社會適應性,也具有普及文化知識、宣傳綱常名教的教化作用和移風易俗的社會功用,其褒忠貶奸的思想風格本身便是一種是非評判的標準??梢哉f,戲曲的文言化和書面化對農業文明下一般大眾來說,既是教育不發達時代底層民眾知識學習的課堂,也為人們日常言行的有效規范提供了一個生動的教條。
(2)減少妨害語句連貫、理解的拖腔,保持樂句的連貫性,便于理解。戲曲講究“四功五法”,“四功”是指唱、念、做、打,“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其中,“唱”是戲曲最基本、最重要的功底,“唱”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拖腔”上,“拖腔”婉轉悠揚,需要極高的生理天分和發生計較,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對“拖腔”的成功處理在傳統戲曲中是衡量一個戲曲演員唱功水平的重要標準。但是,傳統戲曲中的“拖腔”常常拖沓冗長,有時一個唱詞的時間長度甚至會超過幾句唱詞的長度,在曲調的遞轉中,常常使人脫離故事情節本身,不利于人們對情感和故事的把握。但是,那些通俗流暢、處理恰當的“拖腔”仍然是戲曲的精華,更是對演員唱功的最高肯定。
(3)積極利用現代傳媒,增強音像效果。從音像的角度講,現在的戲曲電視劇在唱腔和畫面制作上多年一貫,少有變化,成為戲曲電視劇推進戲曲復興之路上的痼疾。只有以現代音響技術促進戲曲電視劇的現代革新,實現戲曲電視劇的現代化,才能真正促進戲曲的復興。戲曲電視劇的復興不是傳統戲曲在電視上的簡單復制,對戲曲而言,這是從傳播方式、劇本結構、操作流程、劇情內容到音像效果等層面的全面革新。藝術和歷史從來都是辯證的統一,藝術只有在內容和形式上實現社會化才能取得新的生命力,戲曲電視劇亦然。
(4)采用現代科技成果推進戲曲電視劇的信息化和科技化。戲曲電視劇在音像效果上可以充分使用數字技術完成錄制、配音、剪切和后期制作等流程,加強戲曲電視的音樂觀賞性和畫面美感,以最新的科學技術實現戲曲電視劇的脫胎換骨,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時空的連接中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體用互濟,在全面接受、容納科技和社會的進步中實現戲曲電視劇的與時俱進。戲曲是傳統文化的最后堡壘,但這并不意味著戲曲不可以接納任何現代成分。
參考文獻:
[1] 楊英法.文化產業集群與文化消費市場間良性互動機制的構建[J].云南社會科學,2013(2):3438.
[2] 蘇國榮.戲曲美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23.
[3] 姚扣根.電視劇寫作概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
[4] 王媖嫻.我國當代社會中民藝的創造性轉化——民藝型旅游紀念品的個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14.
[5] 李暄.略論“戲曲電視片”“戲曲電視劇”“戲曲音樂電視劇”的差異[J].中國戲劇,1999(8):3941.〖ZK)〗
作者簡介:〖HT6SS〗白琳(1979—),女,河北青縣人,河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藝術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