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紅
摘要:中職生的就業問題一直是備受社會關注的焦點。學生在面對新的社會角色和工作崗位的選擇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應分析中職生在就業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關鍵詞:中職生;就業;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3-0052-03
中職畢業生的就業現狀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3年初的報告顯示:2012年城鎮需就業的勞動力達2500萬人,比“十一五”時期的年均數增加了1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80萬人,是本世紀初的6倍多。另外,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不僅技術工人短缺,普通工人也短缺,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對顯性就業的影響加大。另據“前程無憂”的一項調查結果,人才市場未來長期的發展趨向是:有新知識、高技能及良好品質的人才有就業機會,一般的大學生就業并無優勢。從以上兩項調查結果不難看出,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內就業的總體趨勢是有利于中職學生就業的。然而,當前中職畢業生的就業現狀怎樣呢?
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天津市電子信息高級技術學校是一所以電子電工類專業為主的中職學校。學校一直在竭盡所能地為畢業生尋找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但實際情況如何呢?在校園里,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議論:“學校就會給咱們介紹流水線的操作工工作,與不上學被招進去的打工妹沒有一點區別,操作工我可不愿意干”,“我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別人去哪兒,我也去唄,不要我再說”,“我已經發動爸媽幫我想辦法了。上屆那幾個去了××公司的同學不還是被辭退了嘛,工作難找啊”。可見,中職生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就業滿意度較低。
究其原因,中職生與高中生相比雖多了一些專業技術特長,但中職生理論水平明顯不如高校生,技能水平比不上高職生,要想找到滿意的工作比較困難。與此同時,學校的就業工作難度也很大。一方面,學校需要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技能水平甚至是地域差別等因素為畢業生尋找適合的公司和崗位;另一方面,學校還要接受來自各類企業的挑選與同類學校進行競爭,為本校學生的就業情況買單。加之學生對學校就業工作的不理解,進一步加大了就業工作的難度,最終形成了中職生總體就業難、穩定性差、就業質量不高等一系列問題。
影響中職畢業生就業的因素
針對中職生就業的現狀,筆者認為,影響中職生就業的因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中職畢業生自身的心理狀態。首先,大多數中職畢業生沒有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對工作崗位的認識不夠,在面對即將就業的事實時毫無準備,從而產生心理恐慌,不知所措。其次,很多學生對自身價值分析估計不足,就以之前學生議論的流水線操作工為例,流水線工作具有高效率、低成本、有章可循、工作內容標準化、工作方式制度化、易于熟練掌握工作方法、工作質量高、比較容易培訓員工等優點,而這些優點對于需要盡快掌握工作內容、熟悉生產標準和制度、迅速實現從學生到職業人角色變化的中職畢業生而言是十分有利的。然而,由于中職畢業生對自身價值估計不足,過于自卑或者過于自負,就產生了冷漠或者排斥的想法,進而發展為盲從心理或者無端攀比,對工作失去信心。再次,部分學生過分依賴家庭,嬌氣怯懦,缺乏獨立面對和處理事情的勇氣,無法獨自面對自己的未來。最后,還有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不夠具體,外部條件稍有偏差,便失去應對能力,進而產生焦慮和抱怨。
二是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不夠全面,對就業崗位的優勢和劣勢宣傳不足。學校只注重就業率,而忽視了對學生在校期間各個階段全面、細致的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培訓。不僅沒能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反而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學生對工作性質和發展前景的不理解甚至誤解。
三是學生的家庭對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就業崗位認識不足。由于家長或者其他家庭成員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所以,一旦學生的家庭成員對學生的就業情況理解錯誤,就可能直接導致該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發生混亂。
四是社會輿論導向的偏差。社會輿論往往傾向于對中職畢業生就業結果的渲染,而忽略了對畢業生就業崗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傳。這樣就無法起到雙向溝通的作用,降低了學生真正了解崗位和行業背景的機會。
解決中職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對策
通過前面各種因素的分析,筆者認為,要解決中職畢業生就業的難題,應該相應地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加以改進。
(一)引導中職畢業生努力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
確立職業目標,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學校應在學生剛入校和就業前這兩個關鍵時期以開設課程或專業培訓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職業目標、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培訓,幫助和引導他們確立自身的職業目標并做好未來職業發展的規劃。其實,對于中職生而言,如何從接受普通教育的思維模式轉變為接受職業教育的思維模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職業生涯教育。只有做好職業生涯的準備,學生才能有的放矢、更高效地學好自己的專業,為就業打下基礎,做好準備。否則就可能像我們現階段常常看到的一些學生,馬上就要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所學的專業到底用來做什么,根據所學專業可以尋找什么樣的工作。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是中職生入校首先應該學習并做好準備的。
做好自我認知,調整心態、正確評估自身價值 要擺正位置,客觀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在工作崗位上真實地展現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很多學生對自己的認識不夠全面,常常陷入不切實際的自大或者毫無理由的自卑當中,這樣會對就業產生十分消極的影響。因此,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自己做好工作定位是非常必要的。
養成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 中職學生應該樹立自理自力、不攀不比、勇于承擔自己責任的信念。要用勤勞的雙手和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完成自己的工作,實現自身的價值。有許多中職畢業生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了沒幾天,就鬧著不想干了。原因大多不是因為工作內容真的有多難或者有多辛苦,而是自己沒有準備好承擔責任,不具備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等最基本的工作品質,還停留在讀書時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思維模式中。因此,養成工作中所需要的優良品質十分重要,家長和教師應當盡可能用言傳身教的方式讓中職生早日學習和養成好的工作品質。
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畢業和自己的選擇 有少數中職生在談到畢業后的去向問題時態度非常消極,似乎升學或就業與他們無關,問什么都用“隨便”、“也行”等這類詞應付。持有這種態度的學生大都膽小、自卑、懶惰且沒有主見,因為害怕選擇后出現風險而逃避,希望一直依靠家長,自己什么也不想做。因此,從入校開始就應該引導和鼓勵中職生積極開闊視野,勇于探索,樂觀、積極地面對自身未來升學或就業的選擇,幫助他們從不敢選擇的困境中走出來,讓他們學會對自己負責,進而在畢業后承擔起工作和社會的責任。
(二)完善職業培訓,擴大校園招聘規模,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
為學生制定職業培訓計劃并嚴格進行職業培訓 學校不僅應根據社會總體需求為學生制定基礎性的職業培訓規劃,還應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從實際工作出發,多角度、分階段地為中職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培訓計劃。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工廠和企業進行實際調研學習,也可以聘請在職工程師或專家進行實際指導,以確保職業培訓的實用性和有效性,為學生養成基本的職業素質打好基礎。
爭取更多的企業到學校招聘或者交流 學校應加強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盡可能多地邀請企業到學校進行招聘或者交流。要讓學生得到更多的機會與用人單位交流、學習,在增加就業機會的同時開闊學生的眼界,增強其對自身工作的定位和對所學專業的理解。
對學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跟蹤反饋 要對新上崗和下廠實習的學生進行較長一段時間的跟蹤調查,看看學生在實際單位中的工作狀態、出現的問題以及對工作的訴求。根據實際反饋的情況,及時對學生的職業培訓做出調整,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以此作為參考素材,對后續學生的就業問題進行指導。
(三)糾正家庭成員對學生就業理解的誤區,提倡學生自主擇業
去除慣性思維 家長不應按自身已有的經驗和喜好盲目地給孩子灌輸職業經驗和要求。由于家長和子女在成長的年代以及知識技能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用自己的慣性思維強行指導子女的就業會出現很多問題,家長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屢見不鮮。因此,家長應去除自身的慣性思維,理性、客觀地和孩子一起面對就業問題,一起想辦法、找方法。
確實把握當下的就業趨勢和特點 家長應積極學習和了解當前的職業發展趨勢和職業要求,和子女一起分析理解就業特點,幫助他們做好職業規劃。家長的理解程度和高度往往強于子女。因此,家長如果能夠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當前的就業趨勢,幫助子女分析就業問題,將能為子女提供極有力的支持。
鼓勵中職學生自主擇業 家庭成員要鼓勵學生自主擇業,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專業特點尋找自身發展的目標崗位,堅定他們為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不懈努力的決心。
(四)倡導全面、客觀的就業輿論導向
尊重事實,不偏不倚地進行輿論宣傳 要擺正位置,防止輿論重心偏移。例如,有的報道將個別中職生的就業情況渲染得過分美好,這將對其他中職生產生誤導,使他們無法對自身所處的就業環境做出正確的判斷。各種宣傳媒體應在當前就業形勢的基礎上,客觀、實際地對中職生就業的各方面問題做出全面、適時的宣傳報道。
找準重點進行大力宣傳 要關注中職畢業生在就業中的盲點、重點問題,加強宣傳力度。如要加強專業技能訓練方面的宣傳,讓中職生切實認識到學好專業技能的重要性。有重點的宣傳會對學生和學校教育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讓溝通更順暢 要用準確、可靠的輿論導向在企業與中職畢業生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避免任何一方產生曲解和誤會,并應不斷促進和鞏固就業成果,使中職生的就業問題得到更快的解決。
總之,中職生及其家長、中職學校、企業之間只要做好了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的深入溝通,再加上社會各界人士和各類媒體的大力支持和有力引導,中職生對就業情況的各種誤解便會不再發生,學生、學校、企業也會實現三方共贏。
參考文獻:
[1]張燕.中職畢業生就業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8).
[2]馮碩.淺談如何做好中職生的就業指導工作[J].決策探索,2011(4).
[3]教育部科技委《中國未來與高校創新》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未來與高校創新2011[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李連新.關于新形勢下中職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與思考[J].新課程研究,2008(8).
[5]曾麗華.做好中職生的就業指導工作[J].機械職業教育,2009(10).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