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波
【關鍵詞】聾校 語文教學 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94-01
長期以來,聾校語文教學過度強調語文的“語用”功能,忽略了對人的生命活動意義和精神世界價值的構建,加上聾校頻繁發生學生打架斗毆事件,這就要求聾校語文教學開展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對生命的熱愛,追求生命深層次的理念,這也是聾校語文教育職能所在。筆者現就談談如何在聾校語文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
一、在文本閱讀中開展生命教育
聾校語文學科教材蘊涵著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教材中一篇篇文質兼美的作品是作者生命旅程的積淀,也是作者對生命活動感悟的表達。作為教師,應該從語文教材中挖掘有生命教育價值的因素,找準教材文本與生命教育的切入點開展生命教育。針對聾啞學生聽力弱化的缺點,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手段,展示課文中的人物藝術形象或具體畫面,啟發學生的形象性思維,使學生感悟到作者的生命體驗,從而有效地開展生命教育。
如全日制聾校語文教材中《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篇文章,是一篇體現生命價值的美文,教師應以主人公自強不息、與命運抗爭為角度展開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海倫·凱勒在導師的幫助下,克服黑暗、寂寞世界中的種種困難,學會讀書、說話,并且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盲人世界的故事。通過觀看視頻,教師重點讓學生體會海倫·凱勒如何戰勝困難并獲得成功;通過材料加工,學生從中學會如何對待自身缺陷,追求生命的價值,提升聾啞學生的生命境界。
二、通過實踐開展生命教育
美學理論告訴我們,美育的開展與實踐是分不開的。為了讓學生感悟生命之美,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活動,通過參觀、游覽、調查等方式讓聾啞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生命美之教育,既彌補聾啞學生的生理特點,也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語文第八冊《游覽動物園》一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當地動物園游覽,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游記。這些作業雖然在語言表達上不夠流利,語法使用上還不夠規范,但字里行間都展示了學生對動物生命之美的感悟。又如在學習全日制聾校語文實驗教材《只有一個地球》這一課之后,教師可以布置“拯救自然,拯救生命”為主題的調查作業,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搜索世界各國拯救瀕臨滅絕的動物、治理環境的現象,然后寫成的調查作業,使學生意識到如何珍惜生命、關愛生命等。
教師還可以通過課本劇的形式開展實踐教學。如在教學全日制聾校語文教材第五冊《秋天》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帶上描繪秋天景物的頭盔,扮演自己喜歡的景物,如落葉、果實、稻谷、白云、藍天等,讓學生根據自編劇本表演劇情,從中體驗、感悟自然之美。
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都是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方式也應該富于生命力。聾校語文教材的特點是綜合性、實踐性比較強,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展現語文教學環境之美,才能給予學生美的啟迪、美的感染和熏陶,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生命教育。語文教學的環境之美,包括教師教學、課堂教學結構和板書之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態、儀表是無聲的語言,它可以傳達端莊、大方的美感;教師健康的人格、開朗的性格、自然得體的手語能夠樹立“人人平等”的教學理念,讓聾啞學生體會到人作為生命個體的美好,喚起學生對生命個體美的追求。
如教學全日制聾校語文實驗教材六年級《雨》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下雨”這一自然現象,教師采用多媒體播放自然界中的大雨、小雨、暴雨等自然現象,并運用正確的教態、儀表語言教學學生通過手語表達各種雨的形態。通過“雨”的教學,學生體會到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長和美好,都能發揮自己的價值。
教師應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用關愛之心讓聾啞學生懂得如何去解讀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呵護生命,這樣才能使聾啞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樹立起對生命的自信心,體驗到生命的樂趣和價值,從而使語文教學達到有效開展生命教育之目的。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