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成康
【關鍵詞】語文教學 審美能力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99-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fā)展。”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應當把審美教育寓于其中,利用文學作品蘊含的美育因素誘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一、在品析課文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符合學生閱讀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然而,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閱歷淺,知識單一,對這些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美育因素認識不足,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丑小鴨》一課時,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過程,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做法是:先出示丑小鴨的彩圖,讓學生直觀感受丑小鴨的形象,區(qū)別丑小鴨與其他小鴨在外觀上存在的差異。然后讓學生按順序找出丑小鴨流浪時到過的幾個地方,以及大家對它的態(tài)度,如在沼澤地受到歧視、在老太婆家被嘲笑、在灌木林里向往美與幸福、在老農家被追打、在花園里受到贊美。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丑小鴨在不同的地方受到的境遇不同,原因是什么。其實,丑小鴨之所以“丑”,是用鴨氏家族的審美標準來評價;丑小鴨在貓紳士和雞太太眼里很無能,是用貓族與雞族的能力標準來衡量,因此人們永遠也不可能承認丑小鴨是美麗的。教學至此,學生就會明白,不同的群體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看法,此時可以聯(lián)系生活向學生提問: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如果它心中沒有對美的渴望,是否會認識到真正的自己?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像丑小鴨這樣的人?如果你是這樣的人,會怎么做呢?讓學生通過分析丑小鴨的蛻變過程發(fā)現(xiàn)美的真諦,即外表的美與丑,是內心善良與丑惡的外在表現(xiàn),對夢想的執(zhí)著追求,讓丑小鴨最終變成了白天鵝。學生分析課文就是一種審美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分析課文時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感知人物的內在美,激發(fā)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
二、在分析寫作背景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有的謳歌偉大,有的歌詠平凡,有的歌頌善良,寄寓了作者一定的審美情感,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了解人物以及人物的情感和內心世界。以教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春》為例,要理解文章表達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師必須帶領學生了解作者朱自清寫這篇文章時的社會背景。作品寫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當時已經沒有了淡淡的哀怨情緒,也沒有了對革命背叛的憤怒,而是生發(fā)了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因此,他一直在尋覓、營造一個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心,抵御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早春野景”使他的夢的世界走向了一個開闊的、蓬勃的境界,展示了他在春天的引領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他在大自然的萬千事物中,發(fā)現(xiàn)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萬分,寫下了散文《春》。《春》不僅描寫和謳歌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而且也反映了他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光明的向往,更是他本人心靈世界的一種真實寫照。通過介紹作品的寫作背景,讓學生體會作者思想的轉變、升華,以及對理想的追求,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發(fā)了“積極奮進”的心理歷程,從而獲得審美感悟。
三、在對比想象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夠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想象,進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海燕》時,可以先播放一段海鳥在海邊飛翔的視頻,在暴風雨來臨前,這些海鷗、海鴨、企鵝都躲了起來。然后再展示一組海燕在暴風雨中飛翔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對比,體會海燕在暴風雨來臨前仍然勇敢飛翔的精神。而在分析課文《海燕》的內涵及海燕的形象時,可以通過播放配樂朗讀的方式烘托暴風雨即將到來時的緊張氣氛,用雄渾的樂曲來襯托海浪,不斷拍打巨石的駭人景象,將畫面與語言文字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想象暴風雨來臨時的三幅畫面。通過對比,學生心中形成了一個勇敢、高敖、自信、頑強的海燕的形象,加深了對海燕形象的理解,感受到了海燕偉大崇高的靈魂美、勇敢美。
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由淺入深,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去感受和體驗,真正把握審美對象的意蘊,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