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維
【摘 要】電視通過片段重組,建構虛擬的世界,使受眾產生自我的想象參與,達到身份認同。廣告文本和電視話語所營造的氛圍,使受眾將思想認同轉化為實際物質消費。在收看廣告、認同、消費這一過程中,電視向受眾傳播文化、價值和信仰。本文以iphone5系列廣告為例,探討電視語境下的廣告與跨文化傳播。
【關鍵詞】電視媒介 跨文化傳播 廣告 身份認同
2012年9月21日,新款iphone5上市,蘋果公司緊隨其后推出了三款名為《Everyday》的系列廣告,分別為主打拍照功能的《Photos Every Day》,主打音樂功能的《Music Every Day》,以及主打視頻通話功能的《Facetime Every Day》。
這三款廣告側重各有不同。一分鐘左右的廣告,將不同時空的人物的生活片段相互組接,鏡頭的快速剪輯,平行蒙太奇的運用,使廣告流暢自然。
Iphone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具有物質商品的屬性。但作為跨地域的流通商品,其身上也有著深深的文化烙印。每一代iphone產品上市后,都能在蘋果店外看到凌晨排隊購買的忠實“果粉”。一款來自美國的手機,緣何在中國市場擁有如此龐大的消費群體?本文將以iphone5的系列廣告為例,探討電視語境下的廣告與跨文化傳播。
一、電視媒介的語境特征
1、片段重組
電視是一種大眾化的媒介,它的傳播對象廣泛而雜多,它吸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水平、不同階級層次的人,使他們融入一個由電視文本構成的統一的世界中。
在《重組話語頻道》一書中,S·弗利特曼·劉易斯對比了電影與電視的區別。電視依靠鏡頭碎片化的剪切,把一個敘事拆分成多個側面,在對每個側面的展現中累積鏡頭的多元效果。也就是說,電視提供給我們的敘事關系不是戲劇性的場景,而是觀看的豐富性,是對片段的組成進行審視。
在iphone5系列廣告《Photos Every Day》中,有一組六個人連續拍照的鏡頭。片中,六人拿著iphone背對鏡頭都在照相,且每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轉身,六個鏡頭組接在一起,形成一個連續的半環形轉移,仿佛六人共同運用搖鏡頭完成一幅大全景照片的拍攝。
片中六人身處不同的環境,有森林、富士山下、海邊等,且人物有男有女,所有人都是背影示人,觀眾無法看清他們的具體容貌。你可以幻想他們是你不認識的人,或者是你身邊的朋友,甚至可以是你自己??焖偌羟械溺R頭,不斷變化的環境,畫面中的空間在不斷裂變,鏡頭中的內容單一的重復,帶領觀眾的目光不斷轉換并建構新的空間。
電視通過分裂的片段重組,構成虛擬的世界,鏡頭的細碎切分產生了復雜的想象,同時模糊了虛構與現實的差別。下文我們將著重探討這種模糊性使受眾產生的自我認同感——這種認同感為電視將幻想、欲望與消費行為融為一體建立了前提和可能。
2、身份認同
電視可以將片段重組,這種碎片化使受眾站在多個角度去觀賞,從而產生自我的想象參與。
當觀眾正在觀看的東西,剛好與他正在渴求的東西契合時,便產生了“聚合式幻想”。電視用觀眾舒服的方式將他們的意愿加以表達,這種由電視文本構成的看似虛構的欲望,其實是受眾心內一種真實的渴望。電視造就了有益的幻想,并依此使受眾產生身份認同。
讓我們來看看iphone5的系列廣告,是如何在電視語境下使觀眾達到自我認同。
Iphone5的三條廣告,沒有一個大牌明星、行業領袖,畫面中出現的所有角色都是你不認識的人,而且導演的拍攝經常采用側面角度、前景遮擋等手法,你甚至不能看清畫面上人物的臉孔。
按新聞傳播理論來說,越顯著的人物受到的關注度越高,但iphone5的廣告卻反其道而行之。這三條廣告將手機功能(拍照、聽音樂、視頻通話)作為產生認同的依托,而畫面中出現的各種人物,則是體現功能的載體。片中的人物身份各異,有學生、小孩、孕婦、上班族、情侶等等。他們來自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年齡,他們在公交車上聽音樂,和閨蜜自拍,與親人視頻通話,就好像我們每天生活中所做的那樣,激發受眾把無數的個體當成了現實生活中平凡的自己,找到了身份認同。
二、電視語境中的廣告與消費行為
在電視語境中,廣告是再平常不過的東西。廣告的最終目的是促成消費。商家利用電視媒介的特點制作廣告,使受眾產生觀看愉悅,促成驅動性心里欲求,最終達到購買的目的。
上文中提到的碎片化視覺以及身份認同,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使電視文本中的內容充斥觀眾思想,激發受眾與產品之間的聯系,從而灌輸消費欲望。影響受眾是否會購買這種產品,“取決觀眾對于電視廣告播放的瞬間所獲得的感悟”①。這依賴于廣告文本和電視話語所營造的氛圍,即廣告創建的虛構環境和廣告中的人物。
我們知道,大部分廣告中營造的世界并非我們現實生活的世界,而iphone5系列廣告不同之處在于,廣告中選取的場景(如臥室、街道、公交車等)、涉及的行為(清晨跑步、男孩子玩滑板、情侶親吻等),都力圖最大程度地還原真實世界,現實生活。
廣告中每個銜接的片段,都是從人物正在進行的行為中截取的一個段落。比如一對情侶請路人幫忙拍照,鏡頭出現的時候已經拍完,情侶點頭示意表示感謝,而在情侶接過手機正要看照片、路人正要離開的時候,這一片段已經結束。每一個片段都不是完整的敘事段落,但因為截取的是生活中最普通最頻繁的體驗,使受眾能快速進入情境,并帶入自己的生活體驗,完成對自我生活的建構。于是緊隨其后,消費行為便發生了。Iphone5的廣告不是跳出來勸說你購買產品,而是要把你吸入他的世界,讓你本能地認同和同化,最終實現購買與消費。
三、電視語境下廣告的跨文化傳播
在《重組話語頻道》一書中,米米·懷特指出,廣告由特殊群體產生,并為其服務,“其目的是把文化作為一種社會表達形式來加以理解”②。由于媒體資源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所以媒介中的每一個內容,都濃縮了許多價值觀念的傳達,包括信仰、觀念與價值等。電視“與消費主義強有力的聯系,起著支撐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文化的意識形態的作用?!雹?/p>
Iphone5的三則廣告,由手機的三個功能串起全篇。對手機功能的使用,包括小朋友利用facetime對著鏡頭親吻家人,情侶在街上聽音樂,小孩給自家的寵物貓拍照等等。這些功能的使用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是一種社會關系的表達和維持。在片中這里手機被當作一種社會表達形式,使受眾對這款產品產生依賴和信仰。
首先,受眾在觀看廣告的過程中,已經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其中的價值和觀念的傳達。雖然上文我們分析了iphone5廣告如何使受眾產生身份認同,但不得不承認,廣告中的部分內容,那些代表著美國資產階級社會的生活方式、娛樂行為或這其中體現的價值追求,和中國人實際上的物質需求并不完全等同。
廣告傳達的是美國資產階級社會的生活狀態,是美國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Iphone5廣告提供了新的視野,它告訴你生活本應有的樣子,告訴你去使用這樣的手機,去成為這樣的人?;蛘?,更確切地說,它告訴中國人去使用美國生產的手機,去效仿美國人的生活方式。
中國人對廣告的內容產生認同,并未意識到自己這種觀念的形成是為制造商的利益服務。在實際購買iphone手機時,跨文化傳播的另一個目的就達到了,即通過消費活動完成對媒體宣傳的價值觀的踐行。
這個過程可以分解為,首先iphone5廣告中展示的生活在媒體上達成一種認知。在這個過程中,廣告發揮著詢問的作用。Iphone的廣告在問,你想擁有這樣的生活嗎,你買我們的手機嗎?然后個體通過對它思想上的認同和消費行為上的回應,將美國文化價值轉換為對自我的定義。
文化消費入侵作為宣傳資產階級價值觀念的一種方式,跨文化傳播在其中主要體現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傳播。購買、使用、傳播,再購買、再使用、再傳播,經濟侵略同時也是文化入侵。
美國文化被第三世界的國家視為霸權主義。它在盡可能廣闊的范圍內進行主導文化霸權的擴張,使美國的產品、觀念被盡可能多的人所認可。而電視作為集合娛樂、信息于一體的媒介,在傳播商品信息的同時,在未經受眾同意的情況下把他們無償推送給廣告商。這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在你每天回到家打開電視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進行著。在這個過程中,跨文化傳播無處不在,iphone5的廣告只是其中之一。它使受眾忽略自己現實生活的問題,而認同電視中傳播內容的立場。作為客觀實體存在的電視,與作為跨文化傳播媒介的電視緊密結合,觀眾是這些意義和力量的匯合點,是文化傳播與文化認同的最終目的地。
結語
電視廣告有一種無形的范圍設置,關系到它投放的媒介的傳播特點,也關系到受眾從何種角度了解產品功能。電視通過其碎片重組達到受眾的身份認同,使受眾成為超越銀幕外的現實世界中的潛在消費者。
廣告的地位和功能,是反映統治階級要傳達的價值觀念的重要方面?!耙饬x通過文化文本而獲得其表達方式”④,在對電視廣告的理解、接受及購買消費產品的過程,伴隨著價值、信仰與觀念的傳播和灌輸,以iphone5系列廣告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廣告如何在電視語境下進行跨文化傳播,同時以真實的購買行為,將思想認同轉變成物質認同。因此,我們在享用高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應對此種現象保持清醒的思考與認識。□
參考文獻
①②③④羅伯特·C·艾倫著,麥永雄,柏敬澤等譯:《重組話語頻道》[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56、158、189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學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