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盛
【關鍵詞】初中數學 新課導入 藝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75-01
精彩的新課導入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教學內容的傳授做良好的鋪墊,降低教學難度。下面筆者談幾點初中數學新課導入的想法。
一、有效銜接新舊知識,溫故而知新
知識是一個系統的網絡結構,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教師可以利用新舊知識的這一關系特點進行新課的導入。具體做法為:首先通過練習、提問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回憶和鞏固舊知識,提高對舊知識的把握程度。其次,筆者對新舊知識之間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比較異同點,找準它們之間有效的銜接點。最后,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以舊知識為基礎,遷移到新知識中去,成功進行新課導入。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菱形的性質》的導入:
師:我們已經學過平行四邊形了,大家還能想起平行四邊形有什么性質嗎?
生A: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且相等。
生B:平行四邊形兩條對角線互相平分。
……
師:好!下面我們一起來觀看動畫演示:這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現在把平行四邊形的一條短邊進行平移,達到某一特定位置,平行四邊形就變成菱形了,這個平移后得到的菱形還是不是平行四邊形呢?
生C:由平移圖形的性質可知:平移時,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因此,這個四邊形的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還是平行四邊形。
師:非常正確!菱形是平行四邊形,請同學們繼續觀察(動畫演示),還能發現菱形有什么特點嗎?
生A:有一組鄰邊相等。
師:真棒!由以上的動畫演示,我們知道了菱形的其中兩個性質:①菱形是平行四邊形;②有一組鄰邊相等。
通過如此的導入,學生們溫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平移圖形的特點,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找到了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成功導出了菱形的性質,輕松地掌握了新知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化抽象為具體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于把抽象化的知識具體化,使其變得通俗易懂,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聯系生活創設有趣情境,進行有效的課前導入,把學生們普遍都感興趣的事物作為了解和認知新知識的教學材料,創設貼近生活的有趣實例,化抽象為具體,在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并激發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學習主動性,達到有效導入新課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負數》的導入:
師:一天,老師去商店買帽子,看中了一頂30元的鴨舌帽,老師給了老板25元,這時,老板不樂意了,為什么啊?
生A:因為你給的錢不夠。
生B:你和老板討價了。
……
師:因為老板還欠老師-5元哦。
生C:也就是老師欠老板5元。
師:非常正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負數”。
負數這一教學內容是相對抽象的,學生們在初次接觸時都感到難以理解,通過以上導入過程,學生明白了負數是相對正數而存在的,為學生理解正數和負數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巧設疑問,激發學生求知熱情
新課導入的重要目標就是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去,巧設疑問就可以很好地達到這一目標。通過巧設疑問進行新課導入,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知識水平的特點,有目的地設置有效問題,把握好問題的“度”,切勿滿堂問、隨便問,做到層層揭露問題的本質,環環緊扣。
例如,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下冊《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導入:
(1)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見過什么事物是圓形的嗎?
(2)你們能想起什么是圓與圓的組合的嗎?
(3)圓與圓的組合形成了不同的位置關系,你們知道兩個圓有怎樣的位置關系嗎?
(4)同學們自行拿出半徑分別為8cm和5cm的兩個圓形(課前準備),將半徑為8cm的大圓固定不變,半徑為5cm的小圓從大圓的外部逐漸向圓心移動,觀察整個過程,對問題(3)你還有什么看法?
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是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通過以上巧設疑問的導入過程,學生們從已有的生活經驗探求新知,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提高,再通過由淺入深的疑問設置,有步驟、有順序地提出問題,順利導入新課。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