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的逐漸深入和發展,小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能力的要求逐漸提升。我國教育要求教師全面提升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確保學生能夠在自身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創新意識,對學生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就培養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策略進行分析,確保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素質教育效率。
關鍵詞:數學教育;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能力培養作為主要目標,要確保學生在教學中能夠初步學會以數學視角理解問題、解決問題,運用及掌握相關數學策略及技巧,形成應用意識。只有確保學生能夠具有較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夠保證學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自主思考,提升學生素質培養質量,為學生今后的數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提出問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發現問題是解決數學問題的第一步,只有當學生意識到什么是數學問題和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后,學生才能夠存在去解決的意識。因此,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去自主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么,提出自己的問題。
自主發現的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創建課堂情境,為學生提供多樣的數學信息,讓學生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中思考和體會。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問,讓學生在自主發現的過程中提升自身對數學的求知欲。只有在這種求知欲下,學生才會有興趣去學,以積極的態度去學。小學生由于思維的限制可能提出的問題較為淺顯,沒有太大的價值。但是,教師要用溫柔、和藹的語言鼓勵學生,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發現更有價值的問題,確保學生形成發散性思維和靈活性思維。
例如,在對西師版小學數學教材中《長方形》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生活中尋找一些長方形的物體,將這些物體帶到課堂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詢問:“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形的知識,除了這些東西外,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是長方形呢?”在這種問題下,學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開始他們的數學之旅。
二、處理解決,形成解決問題意識
處理解決是一把打開數學之門的鑰匙,只有讓學生能夠在問題中學會自覺處理,自主去解決問題,才能夠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增強學生數學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動手去操作、探索、交流、合作,保證學生能夠在處理解決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處理問題、解決問題是構建理論,形成自身數學發展的基礎,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自主處理解決問題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讓學生自主去解決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在自身探究的過程中積累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數學印象。
波利亞在其名著《怎樣解題》中詳細介紹了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操作:理解問題、擬定解決問題方案、執行方案、回顧問題、檢查問題、討論處理效果。在上述階段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并指導學生完成自主解決問題、處理問題,一步步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
三、問題處理,靈活使用解決策略
1.借助直觀數學模型
直觀的數學模型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認識效果,讓復雜的數學問題轉換為簡單的數學模型,簡化數學條件之間的關系。例如,在對西師版小學數學教材中下述例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直觀數學模型達到關系轉化。
例,小明到六樓辦事,他從一樓到四樓用了60秒,照這樣的速度,他從一樓到六樓需要多少時間?
解決該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線段圖對題目中的各項已知量和未知量進行展現,以等長的線段表示小明在一層樓所用的時間,當在四樓時,以四段等長的線段表示,記時間為60秒。當到達六樓時以六段等長的線段表示,讓學生在上述直觀的線段圖中了解條件之間的聯系,簡化數學問題。
2.借助多項轉換策略
多項轉換策略主要指教師在進行數學問題講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轉化,通過對象轉換、倒退轉換、位置轉換等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我們熟知的猴子分蘋果的問題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倒退轉換的策略,從最小的猴子分得的蘋果開始推問題,依照倍數關系推測前一個猴子分得的蘋果,依次遞推,得到開始總共的蘋果數。教師要在上述轉換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全面了解數學中的多項轉換策略,讓學生在自身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學會轉換,提升數學學習的效率。
3.借助數學發散思維
數學發散思維主要指對學生思維進行拓展,打破傳統思維方式的一種解題技巧。這種解題技巧對學生數學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在不同的角度下解決數學問題,為學生創造多種解題途徑,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對西師版小學數學教材應用題“甲乙兩個工程隊,共同修建一個3000米的公路,需要20天完成任務,當工程竣工時,甲隊比乙隊多修了200米,已知乙隊每天修70米,問甲隊每天修多少米?”進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應用發散性思維,讓學生思考解題的途徑。該解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用乙隊每天修的長度求出乙隊20天修的長度,然后求出甲隊20天修的長度,最后求出甲隊每天修的長度。教師還可以用甲隊比乙隊多修的200米求出甲隊的長度,然后求出甲隊每天修的長度。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先求出甲乙兩隊每天平均修的長度,然后減去乙隊每天修的長度,得到甲隊每天修的長度。
4.借助數學問題對比
在對數學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對自己做題的內容進行規整,對相似的數學問題及時進行分類和對比,讓學生在分類和對比的過程中找出解決問題的相似點。在上述對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認識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自身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鞏固,溫故而知新,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能夠通過對比完成方法的系統化,在上述系統的過程中加深印象,全方位培養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問題總結,提升能力培養效率
當前許多教師認為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內容較為淺顯,不需要進行問題總結,對學生的發展沒有較高的價值,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總結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是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重中之重。通過對數學教學中的問題進行總結,對解決問題過程中問題提出、自主解決、教師引導、學習方法等內容進行總結、反思,可以明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教育學生進行問題總結可以學一道題會一道題,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將自身學習到的知識全部融會貫通,必須成為小學素質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身解決問題、課堂教學兩方面內容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反思、分析、探究,總結解題方法、解題技巧、解題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內容。教師要讓學生在總結中鞏固自身的知識,確保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在解決數學問題過程中的不足,及時進行糾正,提升解決問題的質量。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總結、探索,不斷完善課堂中學習到的內容,通過自身的實踐、歸納,提升對問題處理的效率。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當前小學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內容,是當前時代賦予教育的新使命。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如何觀察、思考、解決問題,讓學生充分了解和融入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面對各種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數學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教師要增強責任感,將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斷挖掘新的方法和策略,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沈超.從知識形態和載體的角度談解決問題和應用題[J].小學數學教師,2009(4):78-79.
[2]周玉仁.從“應用題”到“解決問題”[J].小學數學教師,2012,7(8):112-114.
[3]唐彩斌.問題解決與小學數學教學:張奠宙教授訪談錄[J].小學教學:數學版,2008(1):20-21.
(作者單位 重慶市合川區臨渡完全小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