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駿
(揚州大學 人事處,江蘇 揚州 225009)
在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系存在諸多問題:管理理念落后陳舊;管理方法單一;管理職責集中等。在職稱評定和干部任用過程中,學校管理者偏重對象的資歷、學歷等硬件指標。在管理實踐過程中,科層制是高等教育管理一種典型制度,學校管理者們過多強調學校管理的權威性和紀律性,過于行政化。相反,普通教師對學校決策缺乏知情權和參與權,作為代表教師權益的工會組織工作意識薄弱。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考評教師的主要標準是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們都遵循標準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及知識陳舊,教學方法灌輸多、啟發少,完全忽略學生的主體建構,整個教學工作單一化、標準化。在科研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過多地受制于煩瑣的課堂教學,影響了教師的科研能力。同時,在傳統的教科研管理體系中,論資排輩是一大特色。無論是申請科研項目、科研基金、提拔任用等,學校領導、具有較高職稱的教師都擁有優先權,這一點大大打擊了年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大學教育的主體——學生,則是一個被輕視群體。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側重于知識理論的傳授,對學生實踐能力、道德修養、職業發展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教師在考核學生學習時,通常以量化(考試分數高低)的方式去體現,忽視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種培養模式降低了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制約了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阻礙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和家庭收益相對縮減了。綜上所述,在學校管理中,科層制度上端的管理者和教師處于主體地位,而另一部分管理者和教師、學生則處于被管理、被塑造的被動位置。
“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基礎,立足于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發展的偉大實踐,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以民為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義思想的揚棄。科學發展觀思想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理念,指出高校應該從制度建設、文化營造和教學管理、人才培養等方面入手,引導高等教育走向人本化管理。現代教育理論強調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建構”意味著教育過程中的人從客體性存在的“被建構”走向“主動建構”的主體性存在,走向自主選擇、自主創造的存在。經過“主動構建”的實踐活動,在培養主體反映社會現代性品質的同時,積極地實現人的個性化。
高校管理環境、文化氛圍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有著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從本質上說,學校管理是為師生服務,師生是學校管理的客體。與此同時,師生不僅是學校管理的主體,而且是學校管理的建設者和管理者。
1.處理好學校內部利益矛盾。例如,一線教職員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及時予以關心與幫助。增強教師在心理上的信任感、滿足感和幸福感。大學生中不乏家庭貧困者,學校在助學貸款、獎助學金以及其他相關事宜上予以政策傾斜,幫助困難大學生安心學習,順利完成學業。
2.是人性化處理和解決各類問題,充分尊重教師和學生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積極和激勵教職員工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使每個人自覺地成為學校利益的維護人和管理者,以不斷優化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長的校園文化環境[1]。
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教師的重要工作。教師既要致力于科學研究,也要對課堂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在“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中,突出教師教學的創造性發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知識構建,探索教學模式和教學途徑;在教學過程中,優化教學評價方式;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堅持“以人為本”,構建高效的課堂環境。
在學術研究方面,高等教育受到“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的影響,隨著國際合作和交流的廣泛展開和深入發展,高等教育研究也逐步開始將教育的“人”的主體性價值納入研究體系,并且使其成為高等教育價值的重要體現和評價標準。在國內高校中,高等教育管理從側重原有的剛性指標,如課堂教學、考試等,轉向重視軟性指標,如提升學術地位、增強學術能力、提高社會聲望等。
自20世紀末以來,我國高校開始了大規模擴招,校園越建越大,學生越招越多。這種迅速擴張使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在這一進程中,人們對高等教育的認知出現認同危機、質量危機、體制危機和學術危機等。長期以來,人們對高等教育的性質和功能的認識都基于政治、經濟、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系,受教育者的潛能、尊嚴和價值卻被忽視了。這使得傳統的高等教育逐漸偏離其本有的核心價值。
在“以人為本”的高校管理體系下,行政管理、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等實踐活動都倡導以人為中心,“把人看成是教育管理的中心和主旋律”。只有這種教育的價值取向,才能夠充分激發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個性價值的關注,才能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完善的人的目標。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也要具有與時俱進的先進理念。教師在提高自身學科專業能力的同時,也要不斷充實自身的管理專業知識,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提升管理能力。教師要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管理學理論與實踐,有能力的教師更要具有與國際接軌、對話的意識;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理論和經驗,要結合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實踐,整合多元化的知識,努力實踐,善于創新,注重理論的創新。教師之間可以應該定期舉行管理工作沙龍,相互學習,交流經驗,加強聯系與合作。在學校方面,也定期安排教師參加學習培訓,例如,新入職人員的崗前培訓、在職人員的管理知識培訓、管理能力方法與技巧的培訓等。在培訓的過程中,切實提高教師的管理水平與管理能力,而不只是局限于走形式。
近年來,面對社會政治特征和日益嚴峻的經濟形勢,很多高校都對專業和課程進行調整,如合并、升級、聯合辦學。這就是所謂“產學研”。深化“產學研”,在一定程度上轉化了高校的科研成果,同時也迎合了經濟的發展、市場的需求。隨著高校“產學研”相結合的理念深入人心,很多人都嘗到這種科技轉化的“甜頭”,從高等教育身上看到經濟、看到力量、看到效益。
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完善高校治理結構。高校治理結構是現代大學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治理結構中不僅包括教育行政管理與教學質量管理,而且還包括大學的權利管理機構、政策制定機構、資產管理機構、監督機構、評估機構等。建立既符合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發展的需要,又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新關系框架。這種關系框架重構了社會與高校、政府與高校之間的關系,確保了社會、政府、大學相互獨立、相互制約、權責明確、協調運轉,為形成有效的內部運行機制提供制度保障,達到既保證國家利益、體現投資者意志,又賦予管理者充分自主權、調動辦學者積極性的目的[2]。
“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高校治理結構也要求我們實行人本化管理。大學領導體制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長是校內行政的最高領導,學術機構是學術委員會,民主參與機構為教職工代表大會等組織。高等學校聚集了高層次的人才,其中教授位于這些高層次人才的頂端。因此,有必要充分發揮教授和學術團隊的能力,這就是所謂“教授治學”。在日常管理中,應明確教師的管理主體地位,確立有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助于學術發展的積淀、有助于學術自由的管理運行機制。校內管理融入了科學和民主的元素,這就是“民主管理”體系。
“以人為本”的高校管理內涵豐富,包含對教授學術權力主體地位的充分尊重,教授決策權在學術管理領域的充分使用。教授是本學科中專業化水平、學術造詣最高的人,他們對學科建設與發展最具有權威性和發言權。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體系中,學歷高者、資歷長者、經驗豐富者、成就突出者應該承擔主要的、重要的管理職責。
[1]肖立民.“以人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確立[J].西部法學評論,2009(5):136 -138.
[2]曹彥華.淺談高等教育人本主義的教育管理理念[J].南北橋,2010(4):77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