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摘 要:課堂練習是教學的關鍵環節,課堂練習題作為學習實踐的重要內容,其設計內容、難易程度、組織形式等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要實現高效課堂,必須優化課堂練習設計。就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優化課堂練習設計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課堂練習;優化;高中化學;探索與實踐
課堂練習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其有助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與技巧,實現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發展,教師可經過課堂練習結果評價進一步優化教學,以最終實現學生發展與高效課堂的教育教學目標。因此,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必須要以科學手段構建、優化課堂練習設計。
一、立足基礎練習,提升學生自信心
為實現教學有效開展,促使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實踐中,要根據教學重點設置適應于學生基本能力要求的練習,以有效實現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調動。如,在“甲烷”教學講述甲烷的化學性質后,教師設計以下練習:
(1)下列反應中,受光照影響最小的是( )
A.氯氣與氫氣反應 B.次氯酸分解
C.甲烷與氧氣反應 D.氯氣與甲烷反應
(2)寫出甲烷氧化反應化學方程式,并說出反應現象。描述甲烷與氯氣反應的化學現象,并寫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與氯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本練習設計不但突出了本章教學的重點——甲烷的化學性質,而且練習問題設計難度低,適應于絕大多數學生的掌握能力,因此,在隨教隨學中,經過及時、重點性練習,讓學生輕而易舉地掌握住基本的化學方程式與反應現象,進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信心,為后期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二、進行層次設計,滿足學生發展需求
(1)列出乙醇分子的結構,并說明其結構特征。(2)寫出乙醇與鈉等金屬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催化氧化反應方程式,并說明反應現象。(3)說明乙醇具有催化氧化作用的原因,進一步分析其化學性質,總結概括乙醇的化學性質,并試著舉出生活中乙醇的用途。這三個問題中,前兩個問題面向所有學生,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適應了學生的基本能力要求,而第三個問題層層提升,難度逐漸增加,并與生活相聯系,這對那些基礎知識掌握較好的同學而言是種挑戰,也為其提升自我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革新練習形式,強化生動記憶
1.增加實踐性練習。在設計課堂練習時,尤其在實驗性章節教學中,要集中突出學生的實際操作性,并指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來進一步了解化學現象、化學原理。如,在“乙醇的氧化反應”教學中,教材中強調學生對乙醇化學反應現象的理解,并要求進行實驗操作。教師轉變傳統簡單講述、習題練習的方式,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指導學生進行乙醇燃燒操作,并觀察所用銅絲顏色及生成液體氣味的變化,記錄反應現象。這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而且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豐富練習方式。要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度、記憶性,在課堂練習設計中要精心設計練習方式。如在“醋酸性質”教學中,這樣設計練習:思考用食醋浸泡水垢(主要成分為CaCO3)以清除水垢的原因,比較醋酸與碳酸酸性的強弱,并分析乙酸具有這樣性質的原因(其分子結構決定),最后前后位討論乙酸的其他性質。在此練習設計中將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聯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提示學生進行日常問題分析,問題層層相扣,不但涉及醋酸的化學性質,而且涉及其結構,使所學知識前后聯系;最后,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合作,相互交換意見,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練習結果更為完備。
四、適時回顧鞏固,形成系統網絡結構
“溫故而知新”,高中化學前后知識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且眾多知識存在相似點,在知識點學習、分析及應用上具有一定的遷移性。課堂練習設計可根據所學或是將要學的知識點,對學生進行練習疏導,以刺激學生展開新知識的學習與舊知識的總結與回顧,實現前后鏈接的作用。在進行鏈接性練習訓練的同時,教師不但能夠通過練習結果了解學生對以往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通過分析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來制定教學計劃,以更好地進行教學。如,在“苯分子結構”教學中,為展開苯分子結構分析,教師這樣設計練習:參照烷烴、炔烴及烯烴的經驗,通過苯分子式C6H6提出苯分子結構的假設。由此學生猜出CH3-C=C-C=C-CH3,HC=C-CH2=C-CH3等幾種鏈烴的結構簡式,進而向學生講述苯分子的結構特點。將所學的知識分析技巧運用到新知識中,有效地實現了學生知識的遷移運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生的思維轉移,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個網絡化的知識結構。
高中化學課堂練習設計要尊重學生實際,并體現素質教育精神,使課堂練習內容、形式符合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要求,與教學大綱相一致,而只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教育教學目標,也才能有力地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芳.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24).
[2]許澤峰.如何進行數學有效練習設計[J].學生之友:初中版,2010(0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