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平 劉心力
摘 要:歷史學科包含著豐富的“立德樹人”的元素。對如何利用歷史學科優勢助推“立德樹人”教育做一些膚淺的思考。
關鍵詞: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策略
自古以來,“立德樹人”幾乎是歷代教育家共同遵循的理念。本文就如何發揮歷史學科優勢以助推“立德樹人”教育作如下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歷史學科蘊含著豐富的“立德樹人”因素
1.歷史學科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載體。近代史學家梁啟超曾說:“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中華民族的歷史蘊含著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和優良道德,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古代的蘇武、文天祥、戚繼光、鄭成功,近代的林則徐、鄧世昌、譚嗣同、孫中山、張自忠等先烈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前進的強大推動力量,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載體。
2.歷史學科教學是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重要手段。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如階級斗爭的觀點,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觀點,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杰出人物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的觀點,社會不斷前進又有曲折的觀點,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地評價人物和事件的觀點。如,在評價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功過時,就應讓學生充分理解統一六國是符合歷史發展進程,符合人民利益的,應充分肯定,從而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
3.歷史學科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理想道德教育。我們中華民族是富有理想的民族,理想道德教育是歷史課教育的重要內容。縱貫古今,歷史上涌現了無數為中華民族自強而奮斗的仁人志士,如岳飛、洪秀全、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先輩都是為了民族的生存、國家的獨立和富強,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息息相關,實現了人生的理想和價值。在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理想,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理想教育效果。
4.歷史學科獨具傳統美德的教育優勢。華夏文明有著可傳承的優良傳統,這些內容包括忠心報國、公而忘私、勤勞儉樸、艱苦奮斗、不畏強暴、自強不息、文明禮貌、仁者愛人等等。比如,大禹治水、馬鈞、李春、黃道婆等的勤勞智慧,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覺民“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心愿,都充滿了對人民的熱愛之情。他們所體現的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在這些生動的歷史中接受美德的熏陶。
二、對中學歷史實施“立德樹人”教育策略的幾點思考
1.努力培育教師具備優秀的品質,以教師的優秀品行去影響、感染和帶動學生。要“立德樹人”,必先立師德。高尚的師德和高超的師能是教師使命和責任的兩塊基石。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所以教師要有愛心、責任心、責任感,讓學生學習你,尊敬你。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所以要加強教師的品德修養,用高尚的情操、用我們自身的德行去影響學生。
2.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以知識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源遠流長的人類歷史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同時也為我們進行“立德樹人”教育提供了歷史的依據,這些歷史的見證更真實、更直觀地描述著歷史的原貌,起著更深刻的教育作用,教師要進行加工和挖掘。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文物、書籍、圖片、新聞資料等歷史信息,配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效果。
3.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以學生身邊的歷史助推“立德樹人”教育。由于地方史教學內容涉及自己家鄉的人、事、物,所以學生極易產生親切感,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所以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強歷史學科“立德樹人”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途徑。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提升達到教育目的的效果。
4.改進教學方式,創設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促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品德素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法來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尤其是可以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形象直觀地展現歷史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立德樹人”教育的目標。比如,把地動儀、水排、筒車、長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學生面前,使他們親眼看到祖先的發明創造,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把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遭遇到侵略的歷史圖片、歷史視頻展現給學生,一定會激發學生對侵略者的憤恨和對祖國的熱愛,讓學生受到深刻的歷史教育。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們要堅持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發揮好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學科優勢,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途徑,為未來的中國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而譜寫新的華章。
參考文獻:
[1]梁啟超.論國家思想.載飲冰室合集:專集之四,中華書局,1989.
[2]扈中平.教育目的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1.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