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艷陽
摘 要:針對中專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壞毛病,提出了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班級建設;德育工作;熱愛集體
十六七歲的年紀就像花一樣絢麗,同時這也是一段騷動的年齡。處于一年級的中專生是生理上和心理上迅速成長的時期,心理的可塑性特別大,容易向好的方面引導,也容易向不良的方面轉化,處在分化的十字路口。也就是在這一變動時期他們最需要有人能夠理解他們、幫助他們,為他們指明方向,確立奮斗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并且輔助他們步入新的生活軌道。
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多于在家里的時間,班集體的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很大,所以建設一個能夠使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班集體非常重要,從而規范、引導學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向積極方面發展。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班級的管理也是這樣的。在我帶過的班級中,有98%的學生是獨生子。很多學生由于家庭的嬌慣和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養成了自私、懶惰、不關心體諒別人、邋遢大意等壞毛病。針對學生這些壞毛病,我堅持從小事抓起,抓實、抓細、一抓到底。
一、從班級衛生和物品擺放抓起
因為我覺得在搞好教室內環境建設的過程中也是教育、培養學生熱愛集體、關心他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過程。在我的班級里有一個衛生角,是專門放置掃除用品的地方。我在衛生角釘了兩排掛鉤,讓學生把學校發的掃除用具用鐵絲綁好掛在掛鉤上,然后向全班學生規定:
1.每日掃除完畢必須洗凈掃除用具并整齊掛回原處。
2.一旦發現有扔、踩等破壞班級公物的行為者一律嚴肅處理。
規定公布后,大多數學生都能夠認真執行,每天保持衛生角的清潔。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學生懶惰、散漫的壞習慣又呈現出來了,忘記了班級的規定。一天,我看見一個男生掃完地把掃帚從教室的前面徑直扔到教室后面轉身要走。我叫住他,讓他把掃帚撿起來掛回到掛鉤上。在班會上按照班級規定給予了他嚴肅處理,并以此為例教育學生愛護班級用品。我要求學生中專三年不向學校要掃除用具,當用具不能使用了,就用平時賣廢品的錢購置。在這種嚴實作風的要求下,我發現很多學生的思想發生了變化。對待班級的物品就像是自己的一樣,亂扔掃帚的現象再也沒有出現過。他們逐漸養成了熱愛公物、物品擺放有序、桌椅排列有序的好習慣。
二、要善于引導和保護他們熱愛集體、關心他人的熱情和積
極性
三月份是學習雷鋒月。在一次班會上我給全班每一位學生留了一個作業:要求每人為班級做一件好事,形式不限。我希望當我再次走進教室的時候能夠耳目一新。以后的一個星期我有事不在學校,當我回來時,一進樓門口就聞到一股油漆味。我看見班級的門被油漆粉刷一新,進入教室,原來有破洞的講桌修好了,也刷了漆,上面還鋪了一塊干凈的臺布,窗簾變白了,暖氣蒙上了白罩子,不亮的燈放光了——我很感動,雖然門上的油漆刷得不均勻、雖然暖氣罩有點歪,但是,這些畢竟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干出來的。望著他們的笑臉,我為他們感到驕傲,也被他們深深感動。我鼓勵他們在學雷鋒的活動上不能停留在一件好事上,而是應該隨時隨地關心班級、關心他人,做班級的主人翁。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諸如此類的小事一點一滴抓細抓實,長此以往就培養出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熱愛集體、關心他人的高尚情操。
為形成一個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班級氛圍,還應使學生之間相親相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在這期間,班主任應該特別注意處理好個別學生的個性問題,調試、理順他們和集體的關系。
高中階段的學生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一方面促使他們愿意通過社會交往去求得別人的理解和同情。另一方面也使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隱私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這就是中學生心理的閉鎖性和交往需要的矛盾。心理閉鎖性是生活適應能力提高的表現,但也會使他們產生孤獨感和自卑感。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正確看待中學生的這種心理矛盾,盡可能多了解他們,幫助他們,通過了解、談心、傾聽等方式幫助他們解開一些心理障礙。
在我的班上曾經有這樣一位學生。他平時不愛和同學說話,獨來獨往,不認真聽講,自言自語,學生都說他有精神病。借一次他犯錯誤的機會,我和他進行了一次談話。發現他懷著一種敵對的情緒面對我,而且把心靈封閉的緊緊的,不允許任何人進入。他用冷漠和設防的口吻告訴我:“我不是精神病,只是有一點抽動癥和抑郁癥而已,你們愛怎么想,就怎么想,我妨礙你們誰了?”下班后,我向醫生咨詢,發現抽動癥和抑郁癥與精神病完全是兩碼事,并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還了解到他初一時在學校常常受到同學的欺辱,后來退學回家兩年。他現在之所以會變成這個樣子是因為初中時做怪表情,引得同學和老師都說他是精神病而嘲笑他、歧視他、帶給他巨大壓力,以至他不得不退學。來到我們這個集體里他怕再有人歧視他,所以先在內心筑起堤防。
面對這一情況,怎樣才能讓他從封閉的狀態中走出來呢?我首先是讓所有的學生都清楚他的病情只不過是輕微的抽動癥,并不是精神病,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認識。其次我要求同學之間相互了解、奉獻愛心、增進友誼。不要再讓這位學生感到集體的冷漠。學生做得非常好,有活動的時候主動拉他加入,主動要求和他坐同桌等等。另外,作為老師,對他要傾入更多的熱情和愛心,在細微處關心他、愛護他。當他犯錯誤時,我也批評他,讓他知道他和別人沒有什么不同。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他的臉上笑容多了,和同學們之間的交流也多了起來。
之后,應該教會他關心集體、關心同學。剛開始我只是指使他在班級干一些零活。例如,澆花、打水、檫黑板、修壞了的桌椅等。開始他不明白,只是處于被動干活的狀態,慢慢的他聽到同學們夸獎他勤快、熱愛班級、有愛心,他也開始由被動狀態向主動轉變。他感受到被人認可的喜悅。在一次班會上我在全班學生面前表揚了他的這種熱愛集體的精神,號召其他同學向他學習。這使他更加積極主動地為班級做好事,成為學生中熱愛集體的一面旗幟。
然后,就是培養他堅強的性格。每當他犯錯的時候,我會嚴肅地批評他,再講明道理。逐步從“個人要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去適應你”這個角度來教育他,就算遇到挫折也要堅強,讓他完完全全理解這個道理,增強心理的適應能力。
通過有計劃地教導,他基本上從自我封閉的狀態下走了出來,學習成績提高很快,而且也和同學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這個班集體真正的主人翁。
綜上所述,在一個班集體里,不僅得有一個整潔有序的外在環境,更應該有一個健康、積極向上、是非分明、充滿正氣的思想意識氛圍。不僅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成績、生活習慣,更要教會他們一
些做人的道理,使他們在行為和思想上達到統一。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