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秋星 張明珠
[摘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核心的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現行農村的基本經營組織形式,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模式也面臨著經濟實力較弱、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有限、生產規模小不易形成規模經濟等問題。我國完善新的農村經濟體制,應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同時,建立多種農村合作經營組織,以提高農戶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及其在市場交易中的主體地位,加快農業產業機構的調整進程,不斷健全農村經營體系,促進農村市場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關鍵詞]新時期;農村經營組織;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發展經濟,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我國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體制改革。其中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即實行以農村家庭為主體的經營方式。這種以農民的家庭為主體的生產經營方式,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保障了我國的農業生產,并為農村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奠定的基礎。但同時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經典的家庭經營的農村經營組織方式也面臨著許多問題,需要建立一些新的農村經營組織方式來來完善農村的經濟體制,以保證我國農村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式下,持續穩定的發展。
一、我國農村現行的基本經營組織形式及存在的問題
30多年前,我國農村開始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實踐證明,以家庭為經營單位的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是符合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現狀,符合我國農村的社會現實的。那么我國農村現行的基本經營組織是什么又存在哪些問題呢?
1.家庭承包經營是我國農村最基本的經營組織形式
我國農村土地分布松散和幾千年封建社會以家庭為單位從事農業生產的社會傳統文化決定了家庭經營成為現代農業經營的基礎單位,也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符合我國農村發展需要的農村經濟改革政策,為我國農業經濟體制改革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發揮了重要作用。家庭經營是一種有效率的農業組織形式,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由于利益的一致性,家庭每名組織成員在農業生產勞動過程中往往不需要特別的監督,自覺地就具有很高的積極性。相對于計劃經濟體制下,政社合一的農村人民公社體制,它降低了監督管理成本。通過改革,農民取得了農村生產經營的自主權,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積極以市場為導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以求獲得個人的利益最大化,勞動資源得到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極大提高了農業資源配置效率。
2.農村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組織存在的問題
家庭經營作為我國現代農業最基本的經營組織形式,具有很多的優越性,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農村市場經營組織形式。農業生產職能由集體交給了農戶,而農村經濟管理職能則交給了市場,市場調節能為調節農村經濟的主要手段,農民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面對機遇的同時,也要承擔許多市場風險。但由于農民自身素質相比較低、生產方式落后、受自身條件下限制單獨交易成本較高等原因,決定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不可能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唯一農業組織形式。
隨著我國農村市場經濟發展,農村市場化不斷的推進,農村市場體系不斷的完善,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國農村市場競爭機制越發深化,農村市場體系內的所有經營主體都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而農村家庭的經濟實力大多相對較弱,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有限,生產規模小不利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形成規模經濟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以入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因此,要想農村市場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必須將單個農戶組織起來,建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堅持農村家庭組織經營基礎上,實現多種農業經營組織長期共同發展,不斷健全農村經營體系。
二、農村市場合作經營組織的主要作用
自從以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推行以來,推動了我國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但也出現了一些不適應農村市場經濟及阻礙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問題,我們想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在堅持家庭承包為基礎的分散經營同時,建立多種農村合作經營組織,以健全農村市場體系及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1.農戶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提高
農村合作經營組織作為農村的市場組織,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并與農村市場建立起緊密地聯系,成為帶領農民適應農村市場體系的農村生產經營組織。發展農村合作經營組織是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以農民自愿入股的形式建立起來,圍繞農業生產經營中的采購、生產、倉儲、運輸、加工、銷售等一系列環節的互助性農業合作組織,提高了農民生產組織化程度。農業是在整個經濟產業鏈是一個較弱勢的產業,不同于其它產業,它受自然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制約,而分散的農戶生產組織化程度的提高,降低了自身在農村市場中經營的成本,提高了應對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
2.農民在市場交易中主體地位提高
農民受教育水平與城市居民相比普遍較低,以及農民家庭經濟實力普遍較弱等原因,使得長期以來農民在市場競爭中大多處在弱勢地位,在采購、銷售、運輸等環節往往受供應方、采購方及物流方的欺壓。農村市場合作組織將農戶分散的經濟力量結合起來,增強了農民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逐漸改變農民在市場競爭中的弱勢地位,農民作為市場交易的主體地位提高。不同的農村市場組織,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解決農村家庭經營面對市場的難題,例如農村市場組織對完善農村市場流通體系有很強的促進作用,使得農村居民賣難買難的狀況得到解決;原材料的代理采購和對農業產品保護價收購,降低了農民在市場競爭中的經營風險;并農村市場組織代表分散的農戶面對市場競爭提高了農民平等談判的地位。
3.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進程加快
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產業化經營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可從近年來農業結構調整的實踐中我們能夠清醒地看出,傳統的農業家庭式的經營組織方式規模化程度低,制約了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進程。我國農村的普通情況是農戶分散經營、規模小,農戶在生產、加工、倉儲及運輸等環節均受到自身規模和交易成本的制約,往往沒有能力進入大市場,只能進入小的集貿市場。而農村市場經營組織作為將農民聯合到一起的合作經濟組織,將農民的實力整合到一起,使農民有能力、有機會進入大的流通市場。并且農村市場合作組織與分散的農民相比獲取更多的市場信息,它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帶領農民安排生產經營活動,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農業生產布局,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整理效益。
三、目前我國農村市場經營組織的主要形式
1.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農民互助性經營合作組織
農村專業合作社是農村市場經營組織的重要形式,是解放農村生產力、實現規模經營、實現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它是在堅持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在自愿的前提下,將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聯合起來,以民主的方式進行管理的互助性經濟合作組織。成員是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的服務對象,為其提供農業生產資料采購、農產品銷售、加工、倉儲、運輸以及提供市場相關信息等服務。能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了我國農村土地分散經營的問題,通過將農民土地入股的形式實現農業合作發展以及土地規模經營。土地的集中經營也為現代科學、機械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因為傳統的農村分散經營形式是沒有足夠的能力承載現代高科技農業的。現代農業的發展提高的農業生產率,增加的農民的收入、提高的農民的消費能力,客觀上也促進了農業市場流通體系的完善,農村市場的持續發展。
2.隸屬于政府部門的農村市場服務機構
不同于合作社式的農民自愿互助性的經濟合作組織,農村服務機構隸屬于國家政府機關,是國家為服務于農民、發展農業、在農村設立的農村市場服務組織。例如農村的農業技術推廣站、土肥站、種子站、經營站、獸醫站等,這些機構是農村市場組織的重要力量,是由財政撥款,服務于農民的市場服務機構。這類農村經營組織承擔著政府對農業生產經營的宏觀調控以及監督管理職能,引導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將分散的農村家庭經營與市場的需求相掛鉤,提高農民在農村市場的競爭力,維護農業的權益。農村市場服務組織機構是新時期農村經營組織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是保護我國農村經濟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國魯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演進軌跡與發展評價[J].改革,2013(2)
[2]李嘉坤.加強合作社扶持力度引領農村經濟大發展[J].中國合作經濟,2013(1)
[3]王曉云.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新生力量[J].經濟研究導刊,2013(24)
[4]馬英文,王延生.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村經營體制創新[J].經濟前沿,2005(6)
[責任編輯:劉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