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霞
摘 要:初中新課程改革試行了多年,教學時把新課標四個理念之一“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這個理念,分別在初中不同的階段有所側重地加以運用,如初一的作文教學以“熏陶感染”為主,初二以寫作實踐為主,初三以思維發展為主,這樣在初中三年,有計劃、循序漸進地在作文教學方面進行語文實踐,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使新課標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得以較好地運用,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熏陶感染;語文實踐;思維發展
新課標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語文素養”。從定義來看,語文素養就是對語文有長久的修養和訓練的意思。語文素養的聽、說、讀、寫,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素養之間是相互作用、相長互生的,是一個多因素發生作用的復合型立體動態結構。語文素養各因素可以通過下圖說明。
從上圖說明語文素養是需要逐漸養成和持續作用的。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四個基本理念中我認為“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在作文教學中能得到最好的體現,并把它運用到初一、初二和初三不同階段的作文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初一的作文教學以熏陶感染為主,初二以寫作實踐為主,初三以思維發展為主,這樣在初中三年,有所側重、循序漸進地在作文教學方面進行教學實踐,在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初一:側重一個“廣”字
初一階段作文教學中,我注重廣泛地閱讀、廣泛地寫作。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必須建立在豐厚的閱讀基礎上,閱讀的積淀即寫作的冰山的水平面以下部分的隱性學力。
一、廣泛地“讀”,要有一定的順序
閱讀正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中所說的“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和“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實際運用,即隱性學力的部分,這也是有心理學為證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熏陶感染”其實是一種無意識教育。弗洛伊德認為它不同于人的有意識活動之處在于,它潛藏于主體心底,是未被主體自覺地意識到的意識。無意識教育對受教育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吸引受教育者自愿參與其中。無意識教育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巨大的。
因此,在學生剛進入初中,我要求學生準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各種名著,做到讀完所有買的書,這樣開始了“以作者為經,以體裁為緯”的龐大的閱讀工程。
1.以作者為經,讀不同作者的名著,做到“廣”字。如吳承恩《西游記》、施耐庵《水滸》、老舍《駱駝祥子》、笛福《魯濱孫漂流記》、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羅曼·羅蘭《名人傳》、高爾基《童年》、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換句話說,教學生寫作的第一步就是,在初一階段廣泛地閱讀名著。讓學生在名著的海洋里遨游,多少會受到一點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的思想不再蒼白,語言不再平淡無味,內容不再“言之無物”,品位不再趣味低下,讀了名著,讓學生經常進食“最高檔的精神食糧”,作文多少都會帶一點“高貴”氣質。
2.以體裁為緯,讀不同體裁的名著,做到“廣”字。如除了讀以上所列舉的小說為主的名著外,我還按照課標要求給學生準備以下作品:
童話:《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中外現當代童話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諾夫寓言》、中國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等;
詩歌散文作品:如魯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還有一些當代文學作品(以獲“茅盾文學獎”的為主)及近年來發表的各種中外優秀作品;還有一些科普讀物和政治、歷史、文化等各類讀物。
此外,班級和學校還訂了不同的雜志,如班級訂閱《讀者》,學校訂閱《語文報》,全區還內部發行了《人生讀本》,學生也每人都訂閱了。
在初一階段博覽群書,學生打好了穩固的“根基”,有了大量的名著奠基,學生寫好作文就有了可能,不論文字、思想,還是構思都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為高質量的寫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廣泛地寫
包括運用不同的體裁——詩歌、散文、小說、童話、讀后感、詩歌賞析、改寫古詩、續寫故事、參加征文等等。下面略舉幾例說說。
如,在學了《七色花》和《紙船》后,老師按課后題的要求讓學生學寫有關“母愛”的詩歌,全班同學都寫了,而且寫得非常好,因此老師花了一個休息日全部打印出來,學生每人一份,他們既驚異于自己所寫的詩,又羨慕其他學生的才華。
現摘錄幾首以“母愛”為主題的學生詩歌作品:
《昨天·今天·明天》(岑怡,化名)“昨天,月光進窗為我織衣/今天,星星眨著眼為我蓋被/明天,月亮笑著為我拿鞋/看到月亮和星星/我就想起我的母親”
《雨》(沈晴晴,化名)“我撐著傘/風塵仆仆地回到家/母親為我遞上一碗熱湯/湯中帶著一絲一絲母親的味道/讓我久久回味”
《四季》(王勇,化名)“春天的草/夏天的雷聲/秋天的落葉/冬天的雪花/對母親的思念/常年掛在我心頭”
這樣學生均能借助不同的意象來表達對母親的愛,而且也能運用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詩中表達自己對母親的熱愛之情。
學生改寫的古詩也很有創意,有的擴展為記敘文,有的寫成散文,還有的以第一人稱來寫,各有特色。學生還學會了寫古詩鑒賞,古詩鑒賞寫得好的有李守波(化名)和沈晴晴(化名)的《〈錢塘湖春行〉意象淺析》,雖然是初一的學生,但賞析文章卻寫得有聲有色,很有深度。
與閱讀名著銜接很緊密的就是,我讓學生每學期寫四篇以上的名著讀后感,有的同學如施丹(化名)《〈朝花夕拾〉賞析》一篇讀后感就寫了三四千字。
這樣,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廣泛地寫作,包括不同體裁和同一題材的不同方面的寫作,學生不但提高了寫作能力,同時也了解了不同體裁的寫法及特點,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初二:側重一個“深”字
初二階段作文教學中,我注重深入的實踐、深入的運用。即讓學生充分發揮母語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優勢,讓生活和實踐成為學生獲得寫作隱性學力的源泉。
方法一:參加征文比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觀點。
實踐性是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理論的顯著特點。因此要認清語文實踐的特殊性、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探索語文實踐教學的新模式。在這一階段,鼓勵學生參加征文比賽。
在參加征文比賽前,學生先要學會如何收集資料。學會廣泛收集有關資料,寫成的文章才會有一定深度。如沈晴晴同學的“眼睛”征文更是很有深度的,從一只小猴子的角度看人類與自然、與動物之間的相處,從小猴子所見到的悲劇里引發對整個宇宙的思考,呼吁人類要保護大自然和自己的生存環境,與動物、與大自然要和諧相處。最后她的這篇征文在全區獲得了征文二等獎。
由此我在全班又開始了浩大的征文工程,學生能利用大量的資料,深入地挖掘征文的主題,深刻地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沈晴晴又有一篇“弘揚民族精神”征文在全區獲一等獎,岑怡一篇“我為節電獻一計”征文獲市級優秀獎,龐玲燕一篇“給奧運會的一封信”獲區一等獎,王伊云一篇“誠信”征文獲校一等獎,另一篇“文明”征文獲區二等獎,周鳳良一篇獲杭州市一等獎。
作文教學的深入,從征文就可以看出,因為征文要求的質量更高,要在佼佼者中挑選佼佼者,沒有深厚的底蘊,沒有一定的積淀,沒有深刻的思想,沒有深入的寫作實踐是絕對不行的。
方法二:舉行口頭作文、課本劇表演等活動
在綜合性學習中提高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的實際運用。新課本每個單元結束均有一次寫作訓練,要求先進行實踐,即先收集資料、參觀調查、記錄筆記,然后口語訓練時全班交流,最后才能動筆寫作。因此,我讓學生在收集到資料之后,先要出一期手抄報,或個人單獨完成,或小組配合完成,或指定幾個同學按時完成,有時還評獎。
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和書面兩種,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我也注重運用即興演講和辯論賽等形式鍛煉學生口頭作文的能力。口頭作文和筆頭作文相比難度更大,因為它不但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知識作后盾,同時要求有敏捷的頭腦和快速組織語言并有條理地表述出來的能力。
改編并表演課本劇,也是學生語文能力在學習實踐中深入運用的良好途徑。初二下學期,我們班的學生近二十人參加了課本劇《白雪公主》的改編排練,并以此作為學校“紅五月”文藝會演的參賽節目,最后一舉奪得本次比賽唯一的一個一等獎。
“學以致用”學習寫作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初二階段既要深入實踐,培養學生更深一層次的寫作能力,更要培養學生把寫作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
初三:側重一個“精”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這個理念中,注重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縝密的思維和良好的語感。也就是說,到了初三,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要有一定的高級思維能力訓練。
布盧姆把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為六級:知道、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前面三類:知道、領會和運用,通常被稱為“低級思維能力”。后面三類學習結果:分析、綜合和評價,通常被稱為是“高級思維能力”。據估計,在傳統教學中80%的時間都花在低級思維能力上,只有20%的時間學生才真正運用高級思維能力。到了初三,在作文教學方面就要有一定的高級思維能力訓練,如分析評判一篇作文的好壞,并加以修改,這也是語文素養的一個實施層面。
因而在初三階段的作文教學,我力爭做到精讀、精析、精練,以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主。
一、精讀(以同齡人的優秀作品為主)
初三階段就不能像初一時那樣大量閱讀、大量寫作了。一個原因是已經有了初一、初二的廣泛作基石、深入作橋梁,初三就要把汲取到的這些人類文化的最精華的部分變為己有,在寫作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體現自己新穎的思想、獨到的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毫無創意。另一個原因是由于初三已經到了沖刺的階段,時間有限,你已經不可能再去讀大量的名著和大量的寫作了。
因此在初三,我建議學生盡量多地接觸高分作文,在復習階段,把有代表性的中考、高考作文印發給學生,讓他們在對同齡人作品的接觸中感悟精品,并以高分作文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這樣可以培養良好的語感,使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盡量達到滿分作文的要求。
二、精析(包括分析自己的作品和分析其他同學的作品)
進入初三第二學期,一般一個星期學生完成一篇質量比較高的作文,并及時批改和講評。如第一次寫作時,我給每個學生都找出他最突出的一項缺點,要求他下次改正,第一次作文,很多學生模仿甚至抄襲的現象嚴重,講評時我提了出來,第二次就好多了。
分析其他同學或同齡人的作品就是修改病文或其他同學的作文。如,有一次全班同學修改有關“土地”的一篇作文,并把修改好的作文寫到作文本上去。我有時還把同年級學生甚至低年級學生的優秀作品印發給學生,分析其作品的利弊,并提高自己或引以為戒,在借鑒別人的同時培養自己縝密的思維能力。
三、精練
初三的第二個學期,給學生練習的作文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功能。如,有一次月測我給的作文題目既深刻而又有針對意義。因為當時很多學生對自己參加中考沒有信心,表現出整體的士氣低落,因而在這次月測中,我就出了一個以“相信自己”為話題的作文題目: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臨終前有一個不小的遺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的時間里沒能幫他找到一個優秀的關門弟子。助手非常慚愧,淚流滿面地坐在病床邊沉重地說:“我真對不起您,讓您失望了。”蘇格拉底說:“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才把自己給忽略、給耽誤、給丟失了……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差別就在于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話沒說完,一代哲人就永遠離開了他曾經深切關注著的這個世界。
請以“相信自己”為話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擬標題,文體不限。
完成這次寫作,很多學生也從此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對自己也有了信心,不再消極怠惰,而是漸漸有了準備積極備考的良好心態。因此,這次作文訓練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體現了作文的人文功能,一舉兩得。
總之,我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循序漸進地運用到作文教學中,根據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和教學實際情況,以“廣”“深”“精”三字為宗旨指導學生三個年級不同階段的寫作,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以后我會更加注意在作文教學方面查漏補缺,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運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逐漸和持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課改之花開在肥沃的土壤上。
參考文獻:
[1]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5).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性愛與文明[M].滕守堯,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165.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布魯姆.布魯姆掌握學習論文集.[M].王鋼,等,譯.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作者單位 杭州四中教育集團附屬初中部下沙中學)
編輯 劉青梅
初二:側重一個“深”字
初二階段作文教學中,我注重深入的實踐、深入的運用。即讓學生充分發揮母語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優勢,讓生活和實踐成為學生獲得寫作隱性學力的源泉。
方法一:參加征文比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觀點。
實踐性是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理論的顯著特點。因此要認清語文實踐的特殊性、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探索語文實踐教學的新模式。在這一階段,鼓勵學生參加征文比賽。
在參加征文比賽前,學生先要學會如何收集資料。學會廣泛收集有關資料,寫成的文章才會有一定深度。如沈晴晴同學的“眼睛”征文更是很有深度的,從一只小猴子的角度看人類與自然、與動物之間的相處,從小猴子所見到的悲劇里引發對整個宇宙的思考,呼吁人類要保護大自然和自己的生存環境,與動物、與大自然要和諧相處。最后她的這篇征文在全區獲得了征文二等獎。
由此我在全班又開始了浩大的征文工程,學生能利用大量的資料,深入地挖掘征文的主題,深刻地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沈晴晴又有一篇“弘揚民族精神”征文在全區獲一等獎,岑怡一篇“我為節電獻一計”征文獲市級優秀獎,龐玲燕一篇“給奧運會的一封信”獲區一等獎,王伊云一篇“誠信”征文獲校一等獎,另一篇“文明”征文獲區二等獎,周鳳良一篇獲杭州市一等獎。
作文教學的深入,從征文就可以看出,因為征文要求的質量更高,要在佼佼者中挑選佼佼者,沒有深厚的底蘊,沒有一定的積淀,沒有深刻的思想,沒有深入的寫作實踐是絕對不行的。
方法二:舉行口頭作文、課本劇表演等活動
在綜合性學習中提高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的實際運用。新課本每個單元結束均有一次寫作訓練,要求先進行實踐,即先收集資料、參觀調查、記錄筆記,然后口語訓練時全班交流,最后才能動筆寫作。因此,我讓學生在收集到資料之后,先要出一期手抄報,或個人單獨完成,或小組配合完成,或指定幾個同學按時完成,有時還評獎。
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和書面兩種,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我也注重運用即興演講和辯論賽等形式鍛煉學生口頭作文的能力。口頭作文和筆頭作文相比難度更大,因為它不但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知識作后盾,同時要求有敏捷的頭腦和快速組織語言并有條理地表述出來的能力。
改編并表演課本劇,也是學生語文能力在學習實踐中深入運用的良好途徑。初二下學期,我們班的學生近二十人參加了課本劇《白雪公主》的改編排練,并以此作為學校“紅五月”文藝會演的參賽節目,最后一舉奪得本次比賽唯一的一個一等獎。
“學以致用”學習寫作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初二階段既要深入實踐,培養學生更深一層次的寫作能力,更要培養學生把寫作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
初三:側重一個“精”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這個理念中,注重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縝密的思維和良好的語感。也就是說,到了初三,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要有一定的高級思維能力訓練。
布盧姆把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為六級:知道、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前面三類:知道、領會和運用,通常被稱為“低級思維能力”。后面三類學習結果:分析、綜合和評價,通常被稱為是“高級思維能力”。據估計,在傳統教學中80%的時間都花在低級思維能力上,只有20%的時間學生才真正運用高級思維能力。到了初三,在作文教學方面就要有一定的高級思維能力訓練,如分析評判一篇作文的好壞,并加以修改,這也是語文素養的一個實施層面。
因而在初三階段的作文教學,我力爭做到精讀、精析、精練,以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主。
一、精讀(以同齡人的優秀作品為主)
初三階段就不能像初一時那樣大量閱讀、大量寫作了。一個原因是已經有了初一、初二的廣泛作基石、深入作橋梁,初三就要把汲取到的這些人類文化的最精華的部分變為己有,在寫作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體現自己新穎的思想、獨到的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毫無創意。另一個原因是由于初三已經到了沖刺的階段,時間有限,你已經不可能再去讀大量的名著和大量的寫作了。
因此在初三,我建議學生盡量多地接觸高分作文,在復習階段,把有代表性的中考、高考作文印發給學生,讓他們在對同齡人作品的接觸中感悟精品,并以高分作文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這樣可以培養良好的語感,使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盡量達到滿分作文的要求。
二、精析(包括分析自己的作品和分析其他同學的作品)
進入初三第二學期,一般一個星期學生完成一篇質量比較高的作文,并及時批改和講評。如第一次寫作時,我給每個學生都找出他最突出的一項缺點,要求他下次改正,第一次作文,很多學生模仿甚至抄襲的現象嚴重,講評時我提了出來,第二次就好多了。
分析其他同學或同齡人的作品就是修改病文或其他同學的作文。如,有一次全班同學修改有關“土地”的一篇作文,并把修改好的作文寫到作文本上去。我有時還把同年級學生甚至低年級學生的優秀作品印發給學生,分析其作品的利弊,并提高自己或引以為戒,在借鑒別人的同時培養自己縝密的思維能力。
三、精練
初三的第二個學期,給學生練習的作文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功能。如,有一次月測我給的作文題目既深刻而又有針對意義。因為當時很多學生對自己參加中考沒有信心,表現出整體的士氣低落,因而在這次月測中,我就出了一個以“相信自己”為話題的作文題目: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臨終前有一個不小的遺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的時間里沒能幫他找到一個優秀的關門弟子。助手非常慚愧,淚流滿面地坐在病床邊沉重地說:“我真對不起您,讓您失望了。”蘇格拉底說:“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才把自己給忽略、給耽誤、給丟失了……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差別就在于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話沒說完,一代哲人就永遠離開了他曾經深切關注著的這個世界。
請以“相信自己”為話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擬標題,文體不限。
完成這次寫作,很多學生也從此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對自己也有了信心,不再消極怠惰,而是漸漸有了準備積極備考的良好心態。因此,這次作文訓練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體現了作文的人文功能,一舉兩得。
總之,我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循序漸進地運用到作文教學中,根據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和教學實際情況,以“廣”“深”“精”三字為宗旨指導學生三個年級不同階段的寫作,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以后我會更加注意在作文教學方面查漏補缺,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運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逐漸和持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課改之花開在肥沃的土壤上。
參考文獻:
[1]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5).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性愛與文明[M].滕守堯,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165.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布魯姆.布魯姆掌握學習論文集.[M].王鋼,等,譯.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作者單位 杭州四中教育集團附屬初中部下沙中學)
編輯 劉青梅
初二:側重一個“深”字
初二階段作文教學中,我注重深入的實踐、深入的運用。即讓學生充分發揮母語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優勢,讓生活和實踐成為學生獲得寫作隱性學力的源泉。
方法一:參加征文比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觀點。
實踐性是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理論的顯著特點。因此要認清語文實踐的特殊性、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探索語文實踐教學的新模式。在這一階段,鼓勵學生參加征文比賽。
在參加征文比賽前,學生先要學會如何收集資料。學會廣泛收集有關資料,寫成的文章才會有一定深度。如沈晴晴同學的“眼睛”征文更是很有深度的,從一只小猴子的角度看人類與自然、與動物之間的相處,從小猴子所見到的悲劇里引發對整個宇宙的思考,呼吁人類要保護大自然和自己的生存環境,與動物、與大自然要和諧相處。最后她的這篇征文在全區獲得了征文二等獎。
由此我在全班又開始了浩大的征文工程,學生能利用大量的資料,深入地挖掘征文的主題,深刻地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沈晴晴又有一篇“弘揚民族精神”征文在全區獲一等獎,岑怡一篇“我為節電獻一計”征文獲市級優秀獎,龐玲燕一篇“給奧運會的一封信”獲區一等獎,王伊云一篇“誠信”征文獲校一等獎,另一篇“文明”征文獲區二等獎,周鳳良一篇獲杭州市一等獎。
作文教學的深入,從征文就可以看出,因為征文要求的質量更高,要在佼佼者中挑選佼佼者,沒有深厚的底蘊,沒有一定的積淀,沒有深刻的思想,沒有深入的寫作實踐是絕對不行的。
方法二:舉行口頭作文、課本劇表演等活動
在綜合性學習中提高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的實際運用。新課本每個單元結束均有一次寫作訓練,要求先進行實踐,即先收集資料、參觀調查、記錄筆記,然后口語訓練時全班交流,最后才能動筆寫作。因此,我讓學生在收集到資料之后,先要出一期手抄報,或個人單獨完成,或小組配合完成,或指定幾個同學按時完成,有時還評獎。
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和書面兩種,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我也注重運用即興演講和辯論賽等形式鍛煉學生口頭作文的能力。口頭作文和筆頭作文相比難度更大,因為它不但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知識作后盾,同時要求有敏捷的頭腦和快速組織語言并有條理地表述出來的能力。
改編并表演課本劇,也是學生語文能力在學習實踐中深入運用的良好途徑。初二下學期,我們班的學生近二十人參加了課本劇《白雪公主》的改編排練,并以此作為學校“紅五月”文藝會演的參賽節目,最后一舉奪得本次比賽唯一的一個一等獎。
“學以致用”學習寫作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初二階段既要深入實踐,培養學生更深一層次的寫作能力,更要培養學生把寫作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
初三:側重一個“精”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這個理念中,注重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縝密的思維和良好的語感。也就是說,到了初三,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要有一定的高級思維能力訓練。
布盧姆把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為六級:知道、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前面三類:知道、領會和運用,通常被稱為“低級思維能力”。后面三類學習結果:分析、綜合和評價,通常被稱為是“高級思維能力”。據估計,在傳統教學中80%的時間都花在低級思維能力上,只有20%的時間學生才真正運用高級思維能力。到了初三,在作文教學方面就要有一定的高級思維能力訓練,如分析評判一篇作文的好壞,并加以修改,這也是語文素養的一個實施層面。
因而在初三階段的作文教學,我力爭做到精讀、精析、精練,以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主。
一、精讀(以同齡人的優秀作品為主)
初三階段就不能像初一時那樣大量閱讀、大量寫作了。一個原因是已經有了初一、初二的廣泛作基石、深入作橋梁,初三就要把汲取到的這些人類文化的最精華的部分變為己有,在寫作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體現自己新穎的思想、獨到的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毫無創意。另一個原因是由于初三已經到了沖刺的階段,時間有限,你已經不可能再去讀大量的名著和大量的寫作了。
因此在初三,我建議學生盡量多地接觸高分作文,在復習階段,把有代表性的中考、高考作文印發給學生,讓他們在對同齡人作品的接觸中感悟精品,并以高分作文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這樣可以培養良好的語感,使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盡量達到滿分作文的要求。
二、精析(包括分析自己的作品和分析其他同學的作品)
進入初三第二學期,一般一個星期學生完成一篇質量比較高的作文,并及時批改和講評。如第一次寫作時,我給每個學生都找出他最突出的一項缺點,要求他下次改正,第一次作文,很多學生模仿甚至抄襲的現象嚴重,講評時我提了出來,第二次就好多了。
分析其他同學或同齡人的作品就是修改病文或其他同學的作文。如,有一次全班同學修改有關“土地”的一篇作文,并把修改好的作文寫到作文本上去。我有時還把同年級學生甚至低年級學生的優秀作品印發給學生,分析其作品的利弊,并提高自己或引以為戒,在借鑒別人的同時培養自己縝密的思維能力。
三、精練
初三的第二個學期,給學生練習的作文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功能。如,有一次月測我給的作文題目既深刻而又有針對意義。因為當時很多學生對自己參加中考沒有信心,表現出整體的士氣低落,因而在這次月測中,我就出了一個以“相信自己”為話題的作文題目: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臨終前有一個不小的遺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的時間里沒能幫他找到一個優秀的關門弟子。助手非常慚愧,淚流滿面地坐在病床邊沉重地說:“我真對不起您,讓您失望了。”蘇格拉底說:“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才把自己給忽略、給耽誤、給丟失了……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差別就在于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話沒說完,一代哲人就永遠離開了他曾經深切關注著的這個世界。
請以“相信自己”為話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擬標題,文體不限。
完成這次寫作,很多學生也從此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對自己也有了信心,不再消極怠惰,而是漸漸有了準備積極備考的良好心態。因此,這次作文訓練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體現了作文的人文功能,一舉兩得。
總之,我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循序漸進地運用到作文教學中,根據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和教學實際情況,以“廣”“深”“精”三字為宗旨指導學生三個年級不同階段的寫作,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以后我會更加注意在作文教學方面查漏補缺,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運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逐漸和持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課改之花開在肥沃的土壤上。
參考文獻:
[1]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5).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性愛與文明[M].滕守堯,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165.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布魯姆.布魯姆掌握學習論文集.[M].王鋼,等,譯.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作者單位 杭州四中教育集團附屬初中部下沙中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