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裕
摘 要: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在立足文本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個性化閱讀,必須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做到博覽和精讀有機結合。通過學生個性閱讀的培養,讓學生的思維保持一種鮮活靈動的狀態,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提高閱讀的效率,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情景設置;合作探究;設置懸念;擴展閱讀
個性化閱讀是時代的呼喚。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呢?不少專家、學者和教師提出了必須立足文本的觀點。基于此,筆者認為,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在立足文本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
個性化閱讀是建立在學生廣闊的閱讀視野的基礎上的。目前語文教學中,因為應試教育的桎梏,教師常常特別強調對課本上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讀精講,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視野變得非常狹窄,更加可悲的是學生逐漸失去了閱讀的興趣,這種短視的功利主義閱讀也與現代語文的教學特點極不一致。當今,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報刊和因特網上每天都充斥著大量的信息,然而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一個很重要的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一堂課的教學僅僅圍繞著課文轉,很少能夠跳出課本,超越課本。
實踐證明,要進行個性化閱讀,必須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做到博覽和精讀有機結合。不但要指導學生對重點篇章仔細閱讀、揣摩、體味,更需要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課外,引向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加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鼓勵學生多讀書,勤做讀書筆記,上網閱讀信息,并從中獲取精神養料。從大的視野來把握課文,使學生能充分閱讀。
一、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課外閱讀的內驅力
興趣是需求的內驅力,只有培養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中。教師要將優秀的文學作品引入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在激發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時可以采用“四步四方法”。
第一步為“設置懸念法”,即每天在課前利用五分鐘的時間,給學生講文學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如,講《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面對司馬懿十五萬大軍上演“空城計”,學生聽到精彩處,急于要知道結果,教師可以不急于告訴學生,通過設置懸念,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去看書,下節課告訴教師結果。無形中學生中了教師的“圈套”,主動去找書看,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故事情節,慢慢地對讀名著產生了興趣。
第二步為“擴展閱讀法”,即分階段、有步驟地指導學生由閱讀節選向閱讀原著,或由閱讀課文向閱讀相關篇目擴展。例如,學了魯迅的《風箏》,可以讓學生讀他的《朝花夕拾》;學了泰戈爾的《金色花》,可以推薦學生讀他的《新月集》《飛鳥集》;學了冰心的《紙船》,可以推薦學生讀《繁星·春水》;學了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可以推薦學生讀他的《駱駝祥子》等。
第三步為“情境設置法”。在學生閱讀了一定量的文學作品后,采用情境設置法,通過請學生上講臺講精彩故事、評文學人物、演精彩片段等方式,再創情境,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例如,在讀完《唐雎不辱使命》這個故事后,我讓學生把這個故事改編成課本劇,分角色扮演唐雎和秦王,從情境表演中讓學生感受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勇士形象。情境設置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
第四步為“合作探究法”,在引導學生讀文學作品的同時,注意讓學生學會交流、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分小組討論讀書心得、分析人物形象、賞析精彩片段等,要求小組成員合作、創新,用喜歡的方式展示閱讀成果。筆者驚喜地發現有的小組用讀書筆記來展示成果,有的小組用讀書卡片,還有的小組用讀書手抄報。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發揮了集體的智慧,完成了一本本內容豐富的讀書筆記,制作出了一張張精美的讀書手抄報,設計了一張張富有個性的讀書卡片,甚至有的小組設計了期刊來展示本小組的閱讀成果,學生由衷地感受到了讀書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二、將閱讀與情感教育結合起來,陶冶學生的情操
現在市場上書籍良莠不齊,一些書籍充斥著暴力、色情、兇殺等思想,教師要定期推薦優秀文學作品給學生,既尊重學生的閱讀喜好,又幫助他們把握好閱讀的方向,使他們免受不良書籍的影響。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根據他們的年齡、興趣、愛好來推薦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初一學生可推薦《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昆蟲記》等,初二學生可推薦《愛的教育》《魯濱孫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初三學生可推薦《名人傳》《水滸傳》《簡·愛》《三國演義》等,這些作品適合不同學段的學生閱讀,能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起重要的作用。如冰心的《繁星·春水》歌頌母愛、童心、自然,能凈化學生的心靈,讓他們體會到母愛的偉大、童心的純潔、自然的美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堅強不屈的意志、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可鼓勵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樂觀積極,不向困難言敗;《簡·愛》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愛情觀。高爾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說話。”學生在文學作品中汲取的不僅是知識的養料,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力量。
三、指導科學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新課程教學法中明確指出,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教師必須結合閱讀教學,有目的地教給學生有關閱讀的方法,讓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自主閱讀,從而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默讀、誦讀、精讀、略讀、猜讀、探究性讀等多樣化的閱讀實踐活動中學會自主閱讀,以閱讀為紐帶,把掌握閱讀方法的過程與提高獨立閱讀能力的過程有機結合起來,同時提倡合作探究性閱讀,分享閱讀帶來的樂趣。在每個星期的閱讀課上,筆者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每月閱讀一本好書,寫下自己的感受或評論,對學生進行仿寫創作訓練,讓學生從仿寫開始,逐漸過渡到創新寫作。將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長期以來,學生的綜合素質會有明顯的提高。學生只要學會挖掘、利用好文學作品,就不愁心中沒有一汪清澈的泉眼,手下的妙筆自能生花。
總之,個性化閱讀以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基礎,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獨到體驗和見解,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培養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進行閱讀。
參考文獻:
[1]王廣杰.個性化閱讀旨在引導深度閱讀[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0(01).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聯饒中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