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智
摘 要:數學教學一定要走出題海戰術和照本宣科的漩渦,要以學生為中心,從他們的實際認知規律出發,設置開放的、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模式,才能真正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對實際問題進行創新性探索和研究,最終遷移知識、生成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挖掘教材;聯系生活;自主探索
隨著對新課改精神的學習,我們可以認識到許多高效的數學課堂模式和方案,但是課堂時間有限,學生認知規律各異,我們不可能照搬所有的教學模式,更不能再重復傳統的題海戰術。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設置開放的、切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有
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這樣才能真正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對實際問題進行創新性探索和研究,最終遷移知識、生成能力。鑒于此,筆者結合這些年的課堂教學經驗,對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實際抓重點、促高效進行以下討論和研究:
一、分析認知規律,探尋知識節點
新課標要求我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材是知識傳遞的媒介。所以,我們要以學生認知規律為經,以教學內容為緯,找到兩者的結合坐標,唯有如此,才能對癥下藥喚起學生的學習需求,激活學生的探索欲望,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和遷移。
如,在教學《變量與函數》時,因為函數思想是初中數學重要的解題思想,是諸多數學概念和解題方法的靈魂之一。教學中,我們不能只局限于表面的概念和局部的知識范疇進行理解,而要著眼全局,立足整個學段的高度,充分挖掘知識和學生認知的節點,唯有如此方能引導學生理解知識概念,掌握函數的精髓,為以后用函數思想解決數學問題奠定基礎。
二、鼓勵動手實踐,探索實際問題
知識有其自身生成和發展的過程,我們唯有經過體驗和探索才能真正掌握知識的精髓。教學實踐中,我們千萬不能積攢問題,要讓大家在實踐認知中隨時發現問題,隨時提出并解決問題,這是探驪得珠、遷移知識技能的不二法門。
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性質時,我們不要滔滔不絕地從定義到性質宣講,筆者讓大家用紙剪三個全等等腰三角形,分別在這三個全等圖形上用筆畫出同一底邊上的中線、高和頂角的平分線,這時讓學生將三個圖形疊加對光觀察,他們就會觀察到“三條線重合”現象。這時,我們再趁熱打鐵,鼓勵學生發散思維說出自己的問題,有的學生問道:是不是只要三線重合就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呢?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再引導大家進行反證和逆探索,最終得出正確結論。實踐證明,動手實踐能激活學生興趣,牽引大家發散思維,生成能力,真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反思利用錯誤,完善知識生成
學習和探索過程中錯誤是在所難免的,我們只有正視錯誤,有效利用錯誤才能變廢為寶,有效彌補知識漏洞,完成知識遷移內化與生成。
比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時,很多學生就容易犯如下錯誤,如果我們不加以重視,那學生會一錯再錯,所
以,我們應該引導反思,指導利用。
例如,假如x的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存在兩個不相等實數根,那么k的取值范圍是?
有的學生這樣解:由于方程存在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那么Δ>0,即22+4k>0,得出:k>-1;以此推出k的取值范圍是k>-1。
這就犯了典型的錯誤,因為他們忽略了一元二次方程成立的限制條件,這樣顧頭不顧腚,出現了概念性的錯誤,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這樣引導反思:
(1)為何會犯錯?(沒有考慮到一元二次方程所需要滿足的條件k-1≠0)
(2)怎樣求正確結果?(本題:由于方程存在兩個不等的實數根,所以Δ>0,得出:k>-1,然后再考慮滿足一元二次方程成立的條件k-1≠0,最終得出k的取值范圍是k>-1且k≠1。)
然后再設置針對性練習:假如方程kx2-2x-1=0的x有實數
根,那么k如何取值?別看這個題貌似雷同,其實暗藏殺機,其解如下:
解:若k≠0時是二元一次方程,所以會有Δ≥0,即22+4k≥0,得出:k≥-1,
若k=0時則為一元一次方程,也有實根,符合題意,所以k的取值范圍是k≥-1。
(3)怎樣杜絕類似錯誤?(以后遇見這樣的題目,首先要認真審題,其次要考慮概念成立,然后再按規律解答。)
有效利用錯誤資源進行反思是學生內化知識的必經階段,所以,我們一定要給學生留出空間,讓他們養成糾錯反思的習慣,做到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
總之,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從追求能力的高度來設定啟發和引導方案,堅決杜絕拾人牙慧,盲目照搬。我們一定要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認真研究和分析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認知的結合點,然后再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設置互動靈活的教學方案以充分激活大家主動探索和學習的欲望,完成新課改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李芳.淺談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新課程:中學,2011(7).
[2]王軍.構建數學有效課堂,促進學生和諧發展[J].新課程:小學,2011(2).
(作者單位 福建省華安縣華豐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