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麗明
摘 要:九年制義務教育是我國的基本教育政策,義務教育階段的青少年要接受國家系統的教育,新課程改革以來,對各學段制訂了不同的目標,同時又具有系統性。保爾·郎格朗(P.Lengrand)指出當前的教育責任是“幫助人在一生中保持他學習和訓練的連續性”。
關鍵詞:初小銜接期;有效教學;學習指導
如果各學段之間不進行連接,便會使學生由于學習內容和學習環境、學習方式發生改變,而出現諸多的不適應。針對這一現象,青島市市南區教體局自2006年9月接管初中后,制訂了《加強市南區幼小初一體化建設方案》,并劃分了不同的學片進行研究,自此,各學片內的初中小學開始進行交流和探索。因此,如何探索出有實踐價值的成果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先得理解清楚兩個概念:有效銜接和學習指導。“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意味著教師能夠有效“講授”、有效“提問”(并“傾聽”)學生、有效地“激勵”學生。學習指導是指根據初小銜接期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現狀進行分析,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自主性、適應性,并學會一定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利于初中階段乃至今后的學習與發展。
一、目前青島市市南區的語文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
1.初中和小學教師互相抱怨
初中新生看榜日,學校有幾位新班主任組織看榜工作。過程中初中的教師便抱怨開了:“小學怎么培養的習慣,到學校看榜亂哄哄”“一進樓道就跑,紙花隨地扔”。新學期第二周,我組織召開了班主任會,了解開學以來的情況,100%的班主任對小學學生的習慣養成有意見,他們認為“課堂上不會做筆記”“字的筆順太亂,連注音都有2/3的學生出錯”……
2.中學和小學教師缺乏了解和交流
2006年9月,我們組織了一次針對z校、j校、q校六年級學生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有81.5%的六年級小學生認為教師從沒有對他們講過關于初中的學習生活狀況的事情,只聽過教師講:“就你這樣,到了初中沒有老師會管你”“現在學成這樣,到了初中課程很難,光墊底就行了”;無獨有偶,在對w中學的七年級上學期的學生進行調查中發現,有62.3%的學生認為初中教師不了解小學到底學了什么知識,并且列舉了以下的話:“真不知小學你們是怎么學的,連這個都不懂”“關于標點的問題,小學老師是怎么教給你們的”“你們學過魯迅的文章嗎”等。而且初中和小學的教研活動沒有太多的交叉,初小老師沒有進入彼此的課堂,缺乏有效的交流。
二、初小銜接期學習指導策略
1.我們要完善學校的銜接制度
加強教學管理規范化制度建設,使學校銜接工作向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方向邁進。圍繞進一步完善已有的教學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和評估制度,使其真正起到規范、導向、評估、激勵的作用,用現代教育理論,提高學校的銜接期的教學管理水平。完善學校的銜接制度主要有以下幾點:完善課堂教學的集備制度;完善同課異構制度;拓展教材的考查制度;完善教師的走訪制度。
2.要充分利用家庭在促進銜接期學生學習方面發揮作用
對即將升入初中的小學生而言,一切都是新的,新環境、新課程、新知識……這讓他們感到興奮,卻又帶來了迷茫。如何讓小學生順利實現角色轉換,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成為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家長應提前了解生活新變化。中學與小學相比,中學的要求相對較高,其中突出地表現為三個方面:學科的驟然增加;學習成績分化激烈;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依賴性、主動性和被動型并存,環境變化大而且自我意識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只有了解這些新的問題和新的情況,我們的家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當我們的家長了解完這些問題之后,我們如何發揮家庭的作用,以此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和學習成績的提高呢?家長應敢于放手,進行合理的引導;家長需要給孩子創設讀書好學的家庭環境;家長應該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
總之,初小銜接期學習指導的研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學生的成長與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學生本身有密切關系。處于銜接期的學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特殊時期。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夠引起更多的關注,在學校管理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初小銜接期學生學習指導的策略,創設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良性環境,促進他們盡快成長,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快樂與人生的幸福。
參考文獻:
[1]保爾·郎格朗.終身教育引論.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2]劉曉明.小學生學習心理與學習指導.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鐘祖榮.學習指導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1.
[4]劉良華.校本教學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09.
[5]孫云曉.習慣決定孩子命運:孫云曉兒童教育12講.廣州:新世紀出版社,2004.
[6]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陳向明.在行動中學作質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02.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市第五十一中學)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