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勛
摘 要:新課改推行后,學校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社會責任感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項內容,受到了學校的高度重視,只有加強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潛能,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下面闡述學校如何通過思想品德教育來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育;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策略
社會責任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社會責任感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高低。思想品德以品德教育為主要內容,是學校開展德育的主渠道。下面闡述通過開展思想品德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方法。
一、將責任教育滲透到課堂,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思想品德課主要的教學任務是開展德育,作為思想品德教師,首先應當將課堂教學作為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主陣地。因此,教師應針對這一學科教學特點,加強對學生的“三觀”教育,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思想品德教學使學生懂得:要從小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不但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他人、社會和國家負責。
1.對學生進行德育知識的傳授,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課堂教學具有潛移默化、水滴石穿的教育作用。思想品德中有很多關于責任教育方面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要將這部分知識的傳授與培養社會責任感有機結合起來。例如,維護自尊、珍愛生命、自我保護,這是要對自己負責;善待他人、友好合作、換位思考,這是對他人負責;愛在屋檐下、與父母做朋友,這是對家庭負責;保護環境、維護正義、節約資源,這是對社會和國家負責。通過循序漸進地開展德育,來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提升。
2.加強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學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1)培養學生認真學習、做事的作風。教會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后認真完成作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磨煉學生意志。教育學生要明確學習目標,加強自我管理,能夠獨立把學習、鍛煉、飲食和休息等事項妥善安排好,不懼怕困難,凡事有始有終,不半途而廢,鍛煉學生堅毅的性格。
二、結合社會活動加強責任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社會實踐是開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不但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根據初中三年級《思想品德》課中有關人口、環境、資源、發展等教學內容,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積極舉辦“我為城市做美容”“節約資源從我做起”等活動,讓學生通過思想品德學習,結合自身實踐,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懂得愛護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能夠節約資源,關愛社會。
2.通過開展討論等方式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思想品德》課中,積極引導學生對各種不健康、不文明的現象和行為的批判,增強學生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實現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同時,積極營造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圍,比如,開展《我心中的社會責任》《社會責任之我見》《我與文明同行》等主題演講、征文活動,讓社會責任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發生作用。
三、合作學習中滲透責任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新課改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注重對學生個性的培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培養學生各項能力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責任意識教育,使學生主動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做到尊重教師和同學,熱愛班集體,用關愛回饋社會,自覺維護國家利益。
1.通過開展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自主學習的開展,首先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制訂課題,通過學生查找資料、收集信息,在整理、分析、歸納、推理的基礎上,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論高度,最后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課題研究。比如,在對我國人口問題的教學中,可先將學生分組,然后分別探討:人口與資源環境、人口與經濟、人口與就業、人口問題的解決等事項。通過學生對各方面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展開討論,達成共識,從而促進學生人口憂患意識的形成,激發他們為國家經濟發展獻計獻策的熱情,喚起一個公民應當具有的社會責任感。
2.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團隊責任感
合作學習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團隊精神,增強集體主義榮譽感,懂得團隊的成敗與自己的成敗密切相關。因此,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會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為集體成功貢獻出最大的力量,使學生切身感受到肩負的團隊責任,清楚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促進學生團隊責任感的形成。
總之,社會責任是社會對公民的一種基本要求,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體現。思想品德在對學生開展德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要在思想品德課中加強責任意識的滲透,通過各種手段來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朱海丹.思想品德教學中學生責任感培養的策略[J].學問·科教探索,2009.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店子鎮中學)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