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拓+胡擁軍
摘 要:實踐中,因研發成果權屬不清引發的原始權屬、職務成果與后續改進等知識產權爭議屢見不鮮,制約著產學研的發展。明確知識產權歸屬問題是產學研合作發展的關鍵。通過完善立法,可以構建歸屬于國家、單位(組織)和個人三位一體的產學研合作的知識產權權屬制度。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 知識產權 權屬爭議 解決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3-025-03
一、問題的提出
產學研合作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途徑,其實質是一種知識成果的研發、流動與轉化的創新模式。產學研合作的客體是知識成果(產品),與之相應的權利為知識產權。產學研合作中的知識產權主要包括專利權、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商業秘密權、植物新品種權等創造性成果權,客體為特定的“知識產品”,其中包括各種發明創造、技術秘密以及影視作品、工程設計、產品設計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計算機軟件等作品。主體涉及國家、單位(組織)、單位(組織)成員個人,即參與合作的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內部工作人員以及國家三大類、四方面。
在產學研合作中,大學與科研機構旨在得到企業的經費支持以及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渠道和載體,主要投入是知識成果,產出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將知識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而獲取經濟與社會效益,企業投資的目的是獲取大學的人才資本、研發成果,為企業增強創新活力,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盡管參與產學研合作的各方主體在資源優勢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但因各方合作目標不同,在追求各自最大利益的時候,存在著明顯的矛盾沖突。矛盾沖突主要源于對研發成果的知識產權歸屬不明與分享不公。目前產學研結合的研究已成國內外軟科學研究的熱點,因知識在產學研合作中是關鍵要素,對合作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但一般只強調產學研合作中解決知識產權問題的意義、所提決策也大都過于宏觀籠統,缺乏可操作性;實踐中,因研發成果權屬不清引發的原始權屬、職務成果與后續改進等知識產權爭議屢見不鮮,制約著產學研的發展。產學研合作的典范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對此曾深有感觸地表示:產學研合作中“關鍵是要約定好知識產權的歸屬問題。”
本文將從產學研合作中的知識產權爭議類型為切入點,闡述其爭議原因,并在現行法律框架下,討論產學研合作中的知識產權歸屬于國家、單位(組織)和個人三種情況,試圖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產學研合作的知識產權權屬制度。
二、產學研合作中的知識產權權屬爭議
(一)原始權屬爭議
原始權屬爭議,指的是在技術開發或轉讓環節,針對該技術的產權最終歸屬所發生的爭議,主要包括技術所有權權屬爭議,使用權的權屬爭議和轉讓權的權屬爭議。這些爭議發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1)合同約定不明。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當事人的約定為判定產權歸屬的首要依據。但是當事人在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時,就容易發生權屬糾紛;(2)合同各方對所有權、使用權和轉讓權等權利性質存在認識上的錯誤。如將許可使用理解為權利轉讓;(3)由于合同在履行中客觀情況的變化使當事人產生錯誤的認識;(4)社會上存在的對知識的片面認識。如在技術開發中,有的企業認為,我出錢就是老板,你研究是給我打工,產權應當是我的。
(二)職務成果爭議
職務成果爭議,指的是高校及科研院所與其內部工作人員之間的職務成果爭議。盡管《著作權法》第16條、《專利法》第6條對此進行了規定。但實踐中,研究成果是否屬于職務發明的性質難以界定。如清華大學與李世卿之間的“大視野”專利權歸屬糾紛案。尤其是當企業繞開單位,直接與高校或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以個人名義進行合作時,更易引發權屬糾紛。此類糾紛緣起我國現行法規對知識產權所有權界定不明。若不能及時解決,不僅會損害合作雙方的利益,影響科研人員進行科技開發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到產學研聯合的順利發展,更嚴重的是形成負面的范例,使產學研聯合走上畸形發展的軌道,造成大量的職務成果流失,給國家和社會造成損失。
(三)后續改進成果的權屬爭議
后續改進成果的權屬爭議,主要指技術轉讓后,受讓一方在原有技術基礎上進行再研究,得出了新的技術成果,前后兩個技術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雙方就該新的技術成果的權利歸屬發生爭議。法律規定,這種成果的歸屬一般由當事人協議確定,但實踐中因當事人的契約不完備存在不少產權風險。《合同法》354條,“當事人可以按照互利的原則,在技術轉讓合同中約定實施專利、使用技術秘密后續改進的技術成果的分享辦法。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61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一方后續改進的技術成果,其他各方無權分享。”此條規定將當事人的約定作為首要依據,無約定可以事后補充協議。但實踐中常常出現有約定,當事人不按照約定或者法律的規定去實施的情形,“交易習慣”也并不明確,因此,常常會造成知識產權糾紛。
三、產學研合作中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的構建
關于產學研中的知識產權的歸屬問題,我國現行立法與國外做法大致相似,總的原則是除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由國家享有或國家強制許可使用之外,一般遵循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實行合同優先原則。下面分別討論產學研合作中的知識產權屬于國家(社會)、單位與個人的三種情況:
(一)知識產權歸屬于國家(社會)
一方面,知識產權是一種極具壟斷性的私權,同時也是一種蘊涵限制性的私權,因為它要兼顧個人利益、社會利益與國家利益的平衡。另一方面,產學研結合是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與創新驅動戰略的必由之路。高校院所的知識成果實施轉化,企業借助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走自主創新之路,最終價值目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騰飛之夢。因此,在保護產學研合作各方知識產權利益(私權性)的同時,不得不強調其國家利益性(公權性)。
1.國家對知識產權的所有權。《科學技術進步法》第20條規定:“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基金項目或者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所形成的發明專利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和植物新品種權,除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外,授權項目承擔者依法取得。”這說明,國家資助的科研項目,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即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時,其成果所有權屬于國家。在此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認定制度需要明確。避免借用“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之名謀取不正當的權益,或因認定程序過分復雜,打擊創新主體的創新積極性等問題出現。二是要明確某些不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但又不宜將知識產權授予項目承擔者的情形。
2.國家對知識產權的實施權。《科學技術進步法》第20條規定,在國家資助的科研項目的知識產權歸屬于單位的情況下,有兩種情況國家可以無償實施:一種是該單位在合理期限內沒有實施的,國家可以無償實施,也可許可他人有償或無償實施;另一種是國家為了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無償實施,也可許可他人有償或者無償實施(國家“介入權”)。2013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32條規定:財政性資金資助的科技項目成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項目管理機構可以指定有實施條件的單位在一定期限和范圍內有償或者無償實施。與《拜杜法案》第203條(a)規定的行使介入權的4種情況相比,我國對于國家無償實施權和介入權行使的兩種情況的規定似乎過于原則,而且“合理期限”、“實施”等概念沒有明確的判斷標準,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如何認定以及認定制度與項目立項和驗收時的認定制度有何區別等問題需要在實踐中結合具體個案進行判斷。
3.社會公眾對知識產權的合理使用權或強制許可權。一般地,產學研合作中的知識產權的所有權或申請權屬于完成個人或單位,但不能禁止社會公眾合理正當使用其成果。此類法律規定主要見于《著作權法》中的22~23條、40條、44條;《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16條、17條;《專利法》第48~51條;《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第23~25條;《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第10條等。
(二)知識產權歸屬于單位
1.法律規定知識產權歸屬于單位。(1)國家資助項目。國家資助項目所形成的不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知識產權原則上由項目承擔者取得。項目承擔者一般指參與產學研合作的學、研單位。立法如《科學技術進步法》第20條,這有利于調動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轉化。這樣規定借鑒了1980年美國的《拜杜法案》。(2)職務成果。職務成果的權利歸屬上,我國立法對此分三種情況來規定:一是非職務發明創造的專利申請權屬于發明人;二是在執行本單位任務的情況下,職務成果權屬于單位,如《著作權法》(第11條、第16條)、《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13條)、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第7條與《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定》(第8條)將法人作品或因職務行為所形成的知識產權歸屬于單位;三是某些職務成果以及在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而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的成果權利的歸屬,優先適用單位與發明人的約定,無約定的歸屬于單位,如《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12條。《專利法》第6條第三款規定,“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作出約定的,從其約定。”言外之意,如無約定的,則適用本條第一款之規定,“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該單位;申請被批準后,該單位為專利權人。”這一規定存在的問題是“約定優先”原則在實踐中可能被濫用以損害單位利益,從而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為保護單位和發明人的利益,有必要進一步規定相關知識產權通過合同約定授予發明人時單位享有的權利以及相關知識產權屬于單位時發明人享有的權利。前一種權利主要表現為無償的一般實施權,后一種權利主要表現為報酬請求權。
2.合同約定知識產權歸屬于單位。《專利法》第6條規定,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做出約定的,從其約定,這就可以約定專利權歸于單位。《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第7條、《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12條、《著作權法》第17條、《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17條也有相似規定。
3.各單位對知識產權的共有問題。產學研合作,既是合作,共有產權問題自然不少。對此《合同法》第340條規定:“合作開發完成的發明創造,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合作開發的當事人共有。”《專利法》第8條也有類似規定。與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科研項目的知識產權歸屬所采用的“法定優先于約定”的原則不同,產學研各方主體之間的知識產權歸屬原則上是約定優先,共有作為法定補充。至于如何合作開發與共同行使知識產權,就需要進一步立法明確或完善契約才能解決了。
(三)知識產權歸屬于個人
1.法律規定知識產權歸屬于個人。(1)國家資助項目。如前所述,根據《科學技術進步法》第20條規定,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基金項目或者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所形成的知識成果權,一般由授權項目承擔者依法取得。“項目承擔者”,主要指承擔項目的企事業單位,如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業等,也不排除個人,如由幾個科研人員共同承擔一個科研項目,成為項目承擔者。因此,國家資助的項目的知識產權可以由個人所有,以發揮科技人員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2)非職務發明創造。《專利法》規定,非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申請被批準后,該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為專利權人;對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非職務發明創造專利申請,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壓制。《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中均有類似規定。在著作權法領域,大多情況下著作權歸于個人。
2.合同約定知識產權歸屬于個人。《專利法》第6條規定,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作出約定的,從其約定。這說明職工個人利用單位物質技術條件搞出的發明創造,法律允許職工與單位約定給予單位一定的物質補償之后由職工個人取得專利權,這更有利于調動職工的發明創造積極性。《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第7條、《著作權法》第17條作出了可以合同約定個人享有委托育種、合作育種,受托作品形成的知識成果權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增加了產學研一章的規定,其中17條、第19條更為產學研合作中的知識產權歸于個人享有打開了立法突破口。
總之,明確產學研合作中的知識產權歸屬問題是目前產學研結合理論與實踐中的重要課題,在構建知識產權權屬制度的時候,要堅持“當事人意思自治”與“官、產、學、研”四方利益兼顧兩項原則,完善相關立法工作,解決與產學研合作有關的知識產權歸屬確定和利益分配等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產學研各方的創新活力,讓產學研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本文系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合作中各方權益保障研究》(2010YBA20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崔彩周.我國產學研合作現實存在的問題與可行對策初探[J].特區經濟,2005(2)
[2] 汪克強,丁望斌.淺析產學研結合中的知識產權爭議及預防對策[J].華東經濟管理,2002(3)
[3] 趙達薇.論產學研聯合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分配制度創新[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4(8)
[4] 程亮.論產學研合作中的知識產權糾紛及解決[J].科技管理研究,2012(6)
[5] 吳漢東.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6] 李恒.產學研結合創新中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4)
[7] 孟祥娟,石賓.論產學研聯盟相關的知識產權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7(2)
[8] 郭德忠.完整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的確立—論科學技術進步法與知識產權法的結合[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9] 崔靜思,姜旭.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是王道.知識產權報,2013.3.8
(作者單位:謝拓,隴東學院政法學院 甘肅慶陽 745000;胡擁軍,婁底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婁底 417000)(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