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莉
【摘要】為了改變目前高中英語課堂的一些現狀,筆者就如何處理英語課堂中的講(理論知識)和練(實踐)之間的關系,通過自己教學中的一些案例闡述了如何激活英語課堂,讓學生所學的知識真正學以致用。
【關鍵詞】理論 實踐 課堂教學 激活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112-01
一、寫作背景:
長期以來,教師講,學生聽,筆記記滿一大本,成為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也就難免課堂氣氛沉悶,學生開口的機會少,更別提進行一些語言實踐了,這樣極易使學生成為語言理論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使不少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信心。要想改變這種局面,讓英語課堂“活”起來,筆者認為關鍵在于處理好英語教學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
二、英語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基本內涵:
英語是當作一種交際工具來學習的。因此,學習英語不是單純地要求掌握理論,而是要培養學生具備運用英語的能力。而運用能力的培養主要依賴于實踐。在課堂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在教學活動中主要表現為講與練的關系。
下面是筆者多年來在教學中的一些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
三、實踐提升理論,激活英語課堂教學:
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需要學生大量實踐、運用、練習的課程,學生只有在真實生活與情境交際活動中,才可能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達到我們教學的目的。
(一)基于實踐,開展教學:
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應以人為本,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切需要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興趣出發,一切課堂教學活動要有助于英語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發展和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2010年,筆者有幸觀摩了一節別開生面的報刊選讀課。下面是簡單的教學過程:
(1)兩個學生坐在講臺兩側,扮演新聞聯播主持人用英語熟練地播報一則則新聞,其他學生在下面飛快地記錄。
(2)讓學生4人一組,由每組組長收集本小組成員記錄的新聞內容,加以匯總,形成書面報告,上交評選組,并產生優勝組。
(3)選取報刊文章中學生較為熟悉的話題,如環境保護。只見屏幕上出現了大家熟悉的校園,接著出現了身邊的同學,他們邊走邊很自然地把手中的空瓶子和餐紙隨手丟在離垃圾桶不遠的綠化帶旁……看到這里,教室里開始不再安靜,主持人適時地布置大家討論有關環保的常識及迫切性等,學生們討論的氣氛異?;钴S,用詞也出乎意料的犀利。
(4)各組派一名代表匯報本組的報告,并在屏幕上展示。
點評:這節課把英語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有話可說,通過交流、討論,真正讓課堂“活”起來。
(二)通過實踐,鞏固教學:
陶行知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學不能脫離生活?;貧w生活實踐,體現實踐性是當代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
(1)將英語知識用于實踐中。語言學家毛魯曾說過:“To learn it, do it…only by practising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an we learn to communicative.” 意思是,要學,就得實踐。在實際的日常教學中,我的做法是:
①讓學生堅持做duty report。把課前三分鐘的講臺交給學生,讓他們用英語表達情感,或陳述,或提問。實踐證明,這是鍛煉學生開口的好方法。
②根據近期所學的內容,鼓勵學生進行表演。如我在上完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課文后,就選擇了幾個經典的場景,布置學生在課堂上表演,惟妙惟肖的表演惹來一陣陣掌聲,課堂氣氛出奇的好。
③不定期舉辦班級范圍內的英語課外活動。如圣誕晚會,小范圍的英語角等,盡量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來,能開口“說”英語。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們克服了最初的膽怯、不自信后,日復一日,通過語言實踐,他們嘗到了甜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以至于更樂意“開口”了。
(2)把英語課堂搬到實踐中去。就學生而言,他們不再像以往那樣,主要在課堂上等著接受教師傳授的一切,而是通過多種途徑,去嘗試,去實踐。教師要打開課堂的另一扇窗戶,讓學生沖出封閉的課堂,放飛自己,讓學生看到外面廣闊的天空,發現學習語言的美好。例如在教必修1Unit3(講述一段沿湄公河而下的自行車旅行)時,剛好學校組織學生去“天生林藝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趁機把課堂搬進旅途。比如,在車上,我問學生:“Do you like travelling? How do you travel?” 學生開始爭先恐后地回答:“Yes, I like. Sometimes I travel by bus, sometimes by train/ship.”我趕緊接過話:“OK! Very good! Next you can discuss in groups and then tell us the disadvantages and advantages of each transport mentioned above…(之后讓學生每小組各派一個代表陳述自己的觀點,學生們熱烈地討論著……)不知不覺,在到達目的地時,我的熱身課也“上”完了,學生們意猶未盡,我想,這節課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為了實踐,提升教學:
近幾年的英語高考命題的風格基本上趨于穩定,都重在考察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題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知識覆蓋面廣,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很強的時代感。所以,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更好地用于實踐中,這就要求教師在確定教學目的,設計教學活動、教學內容和進行教學過程時,就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未知的知識,盡量讓日常的教學更貼近生活。如我上完課文《The True North》后,在布置學生的寫作作業時,便及時把教科書里面的話題更換成學生熟悉的關于介紹家鄉湄洲島之旅的內容,并在課堂的屏幕上展出了湄洲島的風光視頻,而且也列出了在寫作過程中可能用到的一些詞匯。這樣,學生在課后完成寫作任務時,就會有話可寫,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總之,學習英語就像學習游泳一樣,要取得在水中的自由,就必須跳下去親自游泳。而只懂得一些游泳的理論知識,就在岸上夸夸其談,是永遠學不會游泳的;而反過來,沒有在一定理論知識指導下的游泳,不僅游不好,還可能被淹死。通過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使課堂 “活”起來,在被激活的課堂中,學生變得愛學習了。學習的空間從封閉到開放,內容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學習的過程從理論到實踐,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讓他們所學的知識真正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人教版
[2]黃遠振,新課程英語教與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3]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