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導學案教學時新的教學模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本文將從高中英語教學為切入,基于導學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淺談自己在實踐中的一些對策。
【關鍵詞】導學案教學 高中英語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114-01
國家《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1]。“為此,高中英語教學要鼓勵學生通過積極嘗試,自我探究,自我發現和主動實踐等學習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點的英語學習過程與方法”。“導學案教學法”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文[2]討論了“導學案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使用。本文針對“導學案”在教學中的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一些對策。
一、學生學習習慣和方法不當引起的不適應。
一部分學生在初中三年高一半年的過程中,已經養成了每篇課文要老師帶著一句一句過了課文才覺得自己掌握了知識的習慣,使用導學案以后突然發現自己的學習沒有系統沒有體系了,感到很凌亂。在“導學案教學”初始的時候,很多學生出現了一個單元學完了導學案卻沒有剩下幾張的問題。有些學生甚至會覺得,使用“導學案”過后,完全不知道“我學到了什么”“重點難點是什么”“我什么不會”。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和同事制定出如下對策:
1.課后反思:筆者和同事在編制導學案的過程中,專門設置了課后反思環節。我們的期待是,在每節課后學生能夠自覺記錄下來自己在這節課中收獲了什么,發現了什么問題。但是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缺少總結能力。于是老師就指導學生記錄下來自己做錯的問題,并反思是思路出了問題,還是知識儲備出了問題。另外,學生應該記錄這堂課中自己感到收獲最大的一個到兩個問題,可以是詞匯,可以是句型,也可以是自己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的困惑。在精細的指導后,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開始學會梳理自己的學習狀況。
2.雙色筆記:筆者在帶高一學生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不管是課本還是導學案,學生的筆記是有相當大的問題的。要么就是一片空白,要么就是聽到什么寫什么,缺乏邏輯。我們都知道,大腦是喜歡顏色的,于是我們鼓勵學生使用雙色筆記法,預習作業或者課堂活動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寫下來的答案用藍色或黑色筆記錄,而在老師講評的時候,要求所有學生拿出紅筆做記錄。這樣學生在復習的時候重點難點和自己的失誤就非常清楚了,學習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裝訂與整理:筆者在編制導學案的時候,抬頭會寫明“單元名稱”以及“課時名稱”,在每單元過后,課代表會組織班里同學把本單元的導學案按照課時順序排列好并同意裝訂。另外,我們要求學生準備資料夾一個,用過的導學案、作業和課本一起收集到資料夾里面,便于整理和復習。
二、學生缺乏小組合作探究的能力。
也許是長期接受“滿堂灌”式課堂,當我們決定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合作探究時,學生突然不知道該怎么做了。筆者猶記得第一次組織小組討論時,學生用非常新奇的態度來對待這個課堂活動,所有人都在笑,都在東張西望,都在看別人在做什么,遺憾的是,卻沒有人開始認真討論學習內容。而在組織了很多次小組討論之后,又有一部分學生喪失新鮮感,開始利用小組討論的時間聊天,好像覺得討論跟他是沒有關系的。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有以下幾個對策:
1.合理分配小組:我們經過實踐,覺得4-6人組成一組是比較合適的。我們對比過6人小組和4人小組,結果發現,小組越大,個體的參與意識就越淡薄。在6人小組中,我們一般安排成員分布分別為優等生1-2個,中等生2-3個,學困生1-2個,保證了小組人員的平衡分布。在4人小組中,一般成員分布為優等生1名,中等生2-3名,學困生0-1名。在這樣的成員結構中,優等生像是小老師,在同伴出現困難的時候及時相助,學困生一般為聆聽者,也是其他同學群策群力幫助的對象。從這個討論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同伴效應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同學作為小老師,把老師的作用放大了無數倍。
2.組長負責,分工明確:在每個小組中,我們選擇一名組長,他總體負責小組分工,值日組長一名,主要負責每次討論的質量,記錄員一名,負責記錄同學的觀點。組長固定,值日組長和記錄員由小組成員輪換擔任。這樣的流動中,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討論的質量,而避免使小組討論流于形式。
三、學生參與感減少,沒有融入課堂的感覺。
筆者有學生反映說“學案把什么東西都告訴我了,我都幾乎不用記筆記了,突然感到課堂上沒有了參與感。以前用課本講課的時候,我能夠隨時把我不知道的東西記錄下來,非常有參與感,我覺得我參與到課堂中了”。
對于這種觀點,筆者覺得我們應該反思并改革,應該更多使用問題導引式的方法來編寫學案,避免直接給學生知識。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筆記的講評和展示鼓勵學生在學案/筆記本上記錄知識,提升課堂參與度。
“導學案教學法”符合當前教學發展的需要,預習為先,探索在后,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不但提升了學習效率,也使英語課堂更加生動。但是導學案的高效課堂又是一個長期研究的問題,在教學的實踐中,作為教師應該多寫思考,多些總結,根據自己學生的學情,采取適當的策略使得導學案課堂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馬卿. “導學案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使用[J]. 課程教育研究,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