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婉玉
【摘要】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應在有限的時間里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同時還可以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每一名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優化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才能有效地實施優化數學思維教育。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如何結合實際情況創設各種有效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課堂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課堂教學 課堂氛圍 主動參與 學習興趣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136-01
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指出,“教學要講求實效,注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解決好這個問題,不僅對于我國順利地推行義務教育,全面地提高民族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培養21世紀人才打好基礎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作為學習主場所的課堂,其教學過程如何實現最優化,才能使我們的數學學習更輕松、愉快呢?我認為,教學過程是由教學的雙方(教師方和學生方)各要素共同參與來完成的。因此,要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首先必須保證教學雙方活動要素的最優化,建立起教與學兩者間相互協調,彼此適應的聯系。其次要建立一個有效可行的教學過程優化結構,才能做到真正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水平,展現學生的個性,實現教學效果的優化。現結合自已的教學實際,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歡哪位老師就會對哪位老師上的課青睞有加。現代教育家認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基礎上,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所以,師生關系的和諧,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重視語言激勵,給學生提供當“小老師”或上臺展示的機會。在課堂教學中,我采取多種方法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只要“試一試”就能得到小紅花,“算一算”誰的思維最快,“聽一聽”誰的注意力最集中等激勵手段,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學習空間,激發起每一位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課堂氣氛很快就活躍了。在與學生交談中,應加強與學生的感情交流,增進與學生的關系,親近他們,愛護他們,對差生采取少一點“威嚴”,多一點“親切”的方法,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能增進相互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在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喜歡“數學老師”進而喜歡“學習數學”,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益。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學生有了問題,才會主動探索,就會有創造,問題情境是促進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一堂課,教師一開始就應該精心設計,創設既有啟發性又有趣味性的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教學“找規律”時,我創設了以猜測幸運星的顏色為內容,以猜對送出幸運星為動力的環節,我說“同學們,馬上就到‘六一兒童節了,鄭老師折了一些幸運星想送給同學們。如果哪位小朋友能猜對答案,我就把幸運星送給他。”然后我出示第一串幸運星,請同學們猜一猜下一顆幸運星的顏色。接著出示第二串幸運星,讓學生猜想下一顆是什么顏色,并說出自己的思考,當學生一個一個準確地判斷出來后,學生的好奇心就轉化為求知欲,在這種迫切地想知道后面的幸運星的顏色時,我抓住了這一良機適時加以引導,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三、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產生于生活實際,又服務于生活實踐。只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才會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他們才會情不自禁地主動探索其中的奧秘。在教學中,只有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才能體會到知識學習的意義,才能喚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實例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我創設了“媽媽給小芳一些1角的人民幣,去買一本1元的本子,需要用幾張1角的人民幣?誰來幫助她呢!”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1元等于10角;“小芳和媽媽乘車回家,車票只要1元,可是媽媽只有5元、10元面值的怎么辦呢”使學生意識到兌換人民幣的意義。模擬購物情境,讓學生在簡單的付錢、算錢、找錢的過程中,感知人民幣的商品功能,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同學們在學習活動中通過解決簡單實際的問題,不僅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進一步感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深切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領略到數學的魅力,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創設小組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是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新課標明確提出合作交流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它有利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集體主義精神。而有效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并促進探究性學習的有效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采取同桌討論、小組交流或集體交流等形式開展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要求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并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傾聽、評議,這樣的合作學習在課堂中能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興致勃勃地學習。例如在教學“分類”中,我設計了一道題,題目中有小兔、小雞、大象、小鳥、烏龜、魚、老虎、青蛙、燕子等,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驗什么叫做分類及其多樣性,我首先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然后讓小組的成員把它們分一分,結果學生一下子就說出了許多不同的分類方法:有的按動物的大小分,有的按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分,有的按顏色分,還有的按圖片外框的形狀分,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都能積極參與,各抒己見,互相啟發,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交流,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思維得到了相互的啟發和訓練,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五、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新課標明確指出,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就要創設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氛圍。在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說明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性行為都是好事情,當學生對一項活動感興趣并非常興奮時,要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步調活動,課堂氛圍要輕松活潑,當學生進行猜測時,要多看學生思維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時表揚鼓勵,對愛提怪問題的學生,不要不理不睬或輕易否定,而要沙里淘金,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要打破單一的評價標準,允許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答案,有多種解題途徑,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樂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質疑,養成質疑問難的好習慣,這樣才能培養和保護他們的創新精神。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發揚教學民主,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和實踐,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更濃厚。
參考文獻:
[1]柳新富.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形式[J].成才之路,2007,(21)。
[2]茍奕平.淺議教學藝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8,(02)。
[3]陳微.有效評價,讓數學課堂靈動起來[J].考試周刊,2011,(42)。
[4]劉清.小學數學課堂激趣藝術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06)。
[5]倪紅梅.有效: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0,(35)。
[6]黃龍.試論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06)。
[7]馮小平.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途徑[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