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189-02
每一個教師都希望自己上的課能順利進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然而我們必須明白:教與學本身是一對矛盾,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加上一些科目本身說理性強而趣味性不足,學生的厭學情緒時隱時現于課堂上,課堂中出現的意外“事件”也就難以避免,關鍵是我們應如何去化解課堂中出現的矛盾,下面談一談課堂矛盾轉化時,需要遵循的五條原則:
1.求實原則。實是求事是轉化課堂矛盾的基礎。即把握“三實”,講求實效。一是指教師要熟悉教材;二是有效的教法;三是了解學生的實情。只有這樣,教師才可能駕輕就熟,既對課堂偶發情況應付自如,又能使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完好如初。
2.及時原則。及時原則是轉化課堂矛盾的重要環節。學生的舉手投足,一笑一顰,無不反映出他們的內心世界。教師要迅速地捕捉這些信息,并據此做出準確判斷,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容量與教學安排。
3.情感原則?!敖逃募记傻娜繆W秘就在于熱愛每一個學生?!保ㄌK霍姆林斯基語)因而,課堂教學機智也并非一種單純技藝問題,而是植根于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對學生深摯的愛之中的。
4.個性原則。教學機智是教師對教育方針、教育原則與教學規律的靈活運用,一切均應視當時的情況而定,即因人而異、因時有別、因事制宜。
5.平等原則。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前提,而平等原則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師生主要有生活閱歷、學識修養等方面的差異,而在人格上則彼此平等。毛澤東曾經說的一句話:如果“在群眾面前把你的資格擺得越老,越像個‘英雄,越要出賣這一套,群眾就越不買你的賬”。
原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隨機應變的能力。有了這種品質,教師才可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時此地的情況的特點,從而找到適當手段并且正確加以運用?!?/p>
例如一、在課堂上,如果學生提出一些違背科學的問題時
中學生心理上最大的特點是處于半成熟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樂于探求,往往會提出一些始料不及的問題,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加大了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功底,較強的業務理論,而且要有隨機應變的變通力和靈活機敏的解惑力,才能讓學生相信自己、樂于學習。如:有一次政治課上正在講《事物發展的趨勢》時,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講:“老師你說‘社會主義必然戰勝資本主義但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劇變,不正好說明‘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趨勢被改變了嗎?”這學生這樣一問,當時確實舉座皆驚,但我并未以勢壓人,橫加指責,只是鎮靜地講:“你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是非常好的,你繼續學下去,就會逐漸發現其中的奧秘?!睂W完這一框,那位同學終于明白了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原理,以及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道理。這種機智處理既肯定了學生善于動腦筋的探索精神,又存疑不答,以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努力鉆研的濃厚興趣,也保證了教師教學構思的圓滿完成。所以我們教師既要認真鉆研教材,又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提高自己的業務理論水平,豐富自己的視野,與時俱進。
例如二、當意外事件發生時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教學是師生雙向交流過程,它首先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教師控制著教與學的各個環節,左右著教學活動的方向和進程,同時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其主體的認知水平,道德情感各不相同,所以教學過程中某些意外事件發生是難免的。如何處理課堂意外事件,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教學的藝術構思中去,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有冷靜理智的自制力和靈活機智的應變力。例如:有一次,我在課堂上提問題時,有一位男生舉手發言,剛回答完正要坐下,不料摔倒在地,四腳朝天,之后快速起來,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學轟堂大笑。同學們邊笑邊把目光轉向了教師,看老師究竟怎樣處置此事。此時,我未發火訓人,反而神情自若,巧妙風趣地講:“某某同學也許是因為剛才對老師的提問回答很好而激動了吧,以至于失去了身體的穩定性,同時,輔以嚴肅的注視眼光,與開玩笑的同學作了短暫的目光對流,傳遞了教師的情感暗示。這樣平息課堂意外風波,既不會打斷正常的教學秩序,影響本節課的教學進度,也不會挫傷違紀學生的自尊心而造成師生情緒對立,而是結合教學內容,不經意而又妥善地處理意外事件保持了輕松愉快的課堂情境,創造了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例如三、當課堂冷場時
教學活動過程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展開的,但這個過程又與外部環境保持著多側面、多層次的信息交流。尤其是在政治課中,由于中學生從小就受到來自家庭、社會、學校等各方面的教育和影響,對政治教師的塑造意圖及其教學,往往有自己的想法或偏見,因而在思想上不會輕易接納。這樣一來,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就常出現冷場現象。如何克服學生課堂冷場,激勵他們的學習興趣呢?這就要求政治教師應有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振奮人心的鼓動力。如:一次在上政治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一節時,正好是下第一節課,天氣轉熱,不僅部分同學上課沒精打采,而且平常較為活躍的學生也只是強打精神而已。面對此狀,我本想來個敲山震虎、殺雞儆猴,但冷靜的觀察,理性的分析使我想到:學生本來就受到社會上的不良思想以及政治課理論性較強,學生不易接納等因素的影響而學習熱情不同,下午上課更是如此,如果老師再用硬的手段予以刺激,那就會適得其反,激化師生情緒對立,影響課堂教學。所以我只好改變課前構思,把準備用于課中舉例的素材作為開頭,主動提問:“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唱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好嗎?”學生們馬上興高采列地回答:“好”。我說:“那就唱一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班長發音集唱,這時,全班同學個個精神抖擻地大聲唱起,剎時,沉悶的課堂氣氛被打破了,同學們的興致也來了,大部分人注意力集中了思維頓開,仔細聆聽老師的講課,我巧妙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課題,達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可見,一堂成功的課總是離不開隨機應變的課堂教學機智的;一個優秀的教師也必須具有隨機應變的、轉化師生課堂矛盾的非凡藝術。
作者簡介:
韋秋倫,男,思想政治教師,職稱: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