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連坤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208-01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一個強大的民族,要想跟上時代的腳步,急需要一批具有創造意識的人才。而培養具有創造才能的人已成為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一位瑞士心理學家曾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造就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過的事的人。”教育本身就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及創造力,如果教師能有意識運用它來培養、扶植、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那么學生就會在獲得大量音樂知識的同時,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
首先,發揮想象力為歌曲編歌詞。
讓學生給熟悉的歌曲增編新的歌詞或改變部分歌詞,這樣學生的演唱興趣大大提高,同時創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發展。例如,歌曲《布娃娃在彈琴》中有一句歌詞是“ 叮叮咚”,于是便以此為契機,讓學生發揮想象增編下面的歌詞,通過學生的努力,歌詞改為泉水,泉水輕輕流,滴滴流到我心頭,并改名為《泉水流》。學生唱著自己改編的歌曲,創造力頓時被激發出來,唱完后,仍有學生想編歌詞。
增編、改編歌詞,是培養學生音樂創造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發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很大作用。
第二,為歌曲、樂曲編配動作。
邊唱邊表演是學生喜愛的一種教學形式,他們用動作來表達情感。如果歌曲或樂曲是具體的,盡量讓學生自己編動作表達。如學習《小蜻蜓》一課時,其中的動作就是一個簡單的律動,“飛到西來飛到東”,許多學生都用雙臂模仿飛翔的姿勢。“不吃糧食不吃菜”這句有些難度,有的雙手晃動,有的單手晃動,好像告訴別人,小蜻蜓是個捕蚊“英雄”,有的同學注意了“小英雄”這三個字,豎起大拇指。當把這一系列動作連起來做時,學生對自己想起來的動作也別有感情,因此,練習很認真。
歌曲配動作,是教師對學生動作協調能力的培養,也使學生從自然生活中得到創造的源泉。
第三,自編歌曲。
無論在家庭或學校里,經常能聽見學生在做事時或高興時嘴里就哼哼唱唱,有的是學來的歌曲,有的是自己隨意“創造”的歌曲。所以在課堂上,可以找一首小兒歌,讓學生自己編歌譜,自編歌曲時對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培養音樂的基本音樂素質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并通過錄音記錄下“創作”成果,使他們更愿意開展這項在促進音樂創造力上具有很好作用的活動。
第四,用線條及色彩表現音樂。
一種色調能表現出一種情緒,而一段樂曲也能表現一種情緒,當兩者結合在一起時,音樂也就出現另一種理解方式。例如在欣賞《跳圓舞曲的小貓》時,先讓學生完整的體會樂曲情緒,然后問:“歡樂的音樂情緒應當用什么顏色來表現呢?”并啟發學生 ,當我們在“燦爛的陽光下,在鮮艷的花朵中,我們的心情會怎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豐富的想象。有的回答:“用紅色,因為太陽是紅色的”;有的說:“用綠色,因為草地是綠色的”等等,于是隨著樂曲的進行,幾種顏色也在學生筆下波浪式進行。
因此,對樂曲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 ,而用顏色和線條來表現音樂,則就是學生把音樂具體化、鮮明化。
音樂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重要途徑,作為音樂教師在傳授學生豐富的音樂知識技能的同時,再加上以上幾種教學手段,不失時機地進行創造性教育,不僅使音樂課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而且為培養具有創造力的音樂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讓音樂插上創造的翅膀,飛向21世紀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