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曹玉昆
摘要通過分析東北林區林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結合社區林業發展模式,提出通過社區林業發展林下經濟的產業模式,并給出我國東北地區通過社區林業發展林下經濟的建議,分別從政府扶持、品牌建設、標準化生產、科技指導、網絡平臺打造、災害防治等角度探討了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林下經濟;社區林業;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4-01085-03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科研業務費(2572014CB24)。
作者簡介李丹(1981-),男,遼寧丹東人,講師,從事林業經濟管理研究。*通訊作者,教授,博士,從事林業經濟管理研究。
在傳統林業的發展過程中,木材收入是整個林業發展的主要部分。伴隨速生豐產林的發展,林農的木材收入可以得到提高,但是林農收入周期長,投入成本大,要縮短收益時間,發展林下經濟是必然的選擇。
林下經濟產業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林業生產的參與式林業與農業經營方式,是采取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本原則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模式,是協調森林保護與發展經濟非常有效的模式[1]。林下經濟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從事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林下經濟,對縮短林業經濟周期,增加林業附加值,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開辟農民增收渠道,發展循環經濟,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等都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林下經濟活動成就的取得,林下產業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1]。
1 東北林區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林下經濟主要是借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在林冠下開展林、農、牧等多種項目的復合經營,我國現階段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有林草牧套種模式、林藥模式、林油模式、林糧模式、林菌模式、林蟬模式、林菜模式等[2]。我國東北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差異較大,經濟區轄屬遼寧、吉林、黑龍江3個省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和呼倫貝爾盟,林下經濟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1林禽模式東北林區除飛龍(花尾榛雞)、雕、天鵝、東北虎、鹿、紫貂等30余種珍稀動物外,經濟價值較高的還有野豬、林蛙、花尾棒雞等。目前主要的林下禽類養殖主要集中在梅花鹿、馬鹿、狍子、黑熊、野豬、藍狐、山雞、貉、鴕鳥、大雁、林蛙等。
1.2林藥模式近年來東北林區中草藥生產規模逐年擴大,主要有林下參、平貝、龍膽草、水飛薊、五味子、防風、穿地龍等,另有甘草、黃花、細辛、大力子、板蘭根、刺五加、知母等。發展林藥種植充分利用林地資源,提高林地生產力,是利場利民的好項目。
1.3林菌模式利用林緣、苗圃等地,使黑木耳、蘑菇、猴頭、香菇等野生實用菌類種植得到迅速發展。林菌模式已經在東北林區廣泛推廣,其產品已經進入國內各大超市,創造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1.4林菜模式近年來,東北地區山野菜栽培面積逐年遞增,開展林下野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示范區建設,主要種植的野菜有刺老芽、老蕨菜等。黑龍江省已經建立了多個五味子、刺五加、薄荷等生產基地,藍莓、掛金燈等野生果實也已經進入深加工生產,并擁有固定系列產品和固定的消費人群。
2我國林下經濟生產方式的局限
目前在我國林下經濟生產與銷售過程中主要有林農自產自銷和農業供銷合作社等生產方式,這2種生產方式在生產過程中有以下局限。
(1)生產規模小、缺乏市場競爭力,銷售網絡渠道有限,不能有效地與市場進行直接對接,抵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差,地方林業局的領導缺乏培育品牌和開拓市場的主動性。
(2)缺乏品牌效應,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初級產品多,缺少林下經濟商品的深加工能力,市場整體競爭力弱,缺乏區域性生產的帶動能力,產品附加值低,難以形成產業鏈和經營效益。
(3)缺少統籌規劃和政策支持,各級政府的扶持和推動力度不大,尚未形成“政府推動、企業主動、市場拉動”的良性互動格局。
(4)很多基層林業局與森工企業在林業合作社運作過程中缺乏規范性,內部生產銷售制度也不健全,所以難以提升生產規模,很難大規模組織林農進行系統化、科學化生產。
(5)缺乏規范健全的林下經濟作物交易平臺渠道,林下經濟作物收購、流通缺乏市場的監管,林農缺乏話語權,常常出現競相壓價的情況,林農的經濟利益難以得到保障,其生產積極性難以調動。
3 社區林業概述
現階段主要制約林下經濟發展的是生產不成規模、缺乏品牌效應、缺少銷售渠道等問題,所以發展林下經濟,切實提高林農的經濟收入,必須首先提高林下經濟生產的規模,建立市場化、產業化、多元化的經濟體系。在人類生產、文化和社會活動中,社區是最基本的活動單位,是構成社會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在一定自然地理的空間中具有相對獨立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活動功能的多個社會群體的集合。社區林業是社區各群體(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建設的森林經營,參與式是社區林業主導的經營理念[3]。
關于社區林業,現如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印度林學家K W Timari認為,社區林業是在傳統林區以外的所有土地上種植樹木和其他植物的科學和藝術,人民直接參與,并在不同程度上與其他活動相結合,對土地進行均衡的無償使用,以向個人和社會提供多方面的產品和服務。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1978年)的定義,社區林業為在林業生產活動過程中,任何吸收當地居民參與的情況,這種情形非常廣泛,從當地缺少薪柴和其他林產品,造林以滿足需要,到通過經營林木為當地農戶提供經濟作物和發展林產品加工業、手工業和小型工業以增加收入。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的《世界森林資源狀況》一書中對社區林業的定義:社區林業是用來描述社區參與森林資源管理和利用的術語,所涉及的范圍包括公共林業、農場林業和聯合森林管理,社區林業計劃是根據當地人民和技術人員的知識所制定的,并且采用參與式方法幫助當地人民及其組織機構,使其能夠通過提高對林木和林業資源的利用和管理而達到其目標并解決所關注的問題。亞太地區社會林業培訓中心對社會林業的定義是:社會林業是任何一種能使當地群眾自我驅動、自我激發,且有自主權,從而投身于種樹并且收獲樹木產品的旨在促成土地系統持續利用的社會活動,其形式表現為:單純種樹或與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組合在一起;個體或集體水平上開展的;家庭手工藝業勞動者或小的作坊工廠所開展的;在國有、集體或私有土地上開展的植樹活動[4-5]。
筆者認為現階段我國社區林業就是在林權改革的基礎上,用戶獲得林地使用權,在林農自愿參與的基礎上,組成的以社區為單位的林業生產銷售群體,利用承包的林地發展林下經濟和混農林業。通過林業社區提供的林業實用技術培訓,林農可以提高自身素質,學到致富技能,在自家山場資源的林業開發中,自主選定發展項目和活動,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經濟收益。林農通過政府支持、企業組織、自主參與建立起面向林業生產過程的社區林業經濟合作組織,可以通過社區林業來整合地域資源優勢,實現林下經濟產品的優化選種、科學生產、集中配送,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切實提高林農的收入。
4 社區林業發展林下經濟模式的建議
社區林業的主要特點是根據區域資源特點和市場發展趨勢進行生產,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觀與需求觀不同,決定了通過社區林業發展林下經濟生產與管理的復雜性。根據社區林業的特點,結合現有東北地區林下經濟發展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4.1 政府大力扶植,開展招商引資以社區林業為單位,政府提供政策傾斜與扶植,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各級林業部門要廣泛宣傳國家、省和總局扶持發展林業經濟的政策,建立面向林下經濟生產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組織規模化生產,提高企業的深加工能力。建立完善企業與社區之間的經濟合作模式,使林農依托企業推進林下種養業的規模化發展,提高林農收入,增加林農生產積極性。
4.2 創建一流品牌,打造品牌優勢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純天然的山野產品需求量猛增,也為林下經濟產品的生產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市場具有極大的潛力。在產品推廣過程中,打造知名品牌是延伸林下經濟產業價值鏈的重要途徑。打造知名品牌的首要工作是建立現代林業林下經濟產業市場營銷體系。在社區和龍頭企業牽頭的基礎上,注冊商標,創建一流品牌。
4.3 標準化生產,減小生產風險以社區為單位,積極探索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模式。根據社區的養殖發展歷程與實際資源環境,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提出適合當地的標準化養殖方案以減小林農的養殖成本與養殖風險。積極開拓具有市場前景與高附加值的林下經濟產品,促進林下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
4.4 開展科技下鄉活動,科學指導生產經營全面推行科技興林,通過社區集中式生產經營,集中組織增產增收的技術服務,按照生產時間組織開展科技咨詢服務,提高科學技術推廣增產增效技術。同時面向林業社區建立林下經濟科技信息服務網絡咨詢平臺。建立現代林業科技及林下經濟生產者之間的橋梁和平臺,將實用林下經濟新技術轉化為實際的科技生產力,以健全新型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完善科技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林業生產的科技水平。
4.5 整合生產銷售,構建網絡流通平臺通過龍頭企業與社區對接,建立完善的網絡銷售渠道,將超市與社區進行對接,通過集中采購、統一品牌、統一配送、連鎖經營的現代流通方式,初步構建林下經濟產品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同時對市場需求進行反饋,指導林農進行林下生產,改變現如今林下經濟收購環節中混亂秩序的現狀,形成誠信有序的林下經濟市場體系。
在此基礎上建立東北地區林下經濟生產銷售電子商務平臺,林農以林業社區為單位,發布供需消息,通過網絡平臺提高產品知名度,讓用戶的需求與林農的產品對接,減少中間流通環節,提高林農收益。
4.6 抓好防災減災工作,建立災害防治平臺以政府為主導切實抓好防災減災工作,建立完善可靠的災害預警與應急響應機制,完善標準化災后處理預案,加強災害監測預警。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同時針對林下經濟產品生產過程,建立完善的林下經濟作物生長病蟲害防治專家系統、家禽養殖技術決策系統、林下經濟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系統、林下經濟生產氣象信息服務系統等,建立以林業社區為最基本單位的林下經濟信息化服務平臺。同時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林下經濟信息服務隊伍,為林農提高防病減災能力進行科學指導。
5結論與展望
通過分析我國東北地區發展林下經濟的模式和制約林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提出采用社區林業來發展林下經濟的建議。發展林下經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在生產過程中提高林農收入是首要前提,但是也需要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確保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基層實際組織生產過程中還需要加強信息化建設,推進信息化建設在林下經濟生產中的研究與應用進程。
參考文獻
[1] 于小飛, 吳文玉, 張東升, 等. 林下經濟產業現狀及發展重點分析[J]. 林產工業,2010,37(4):57-62.
[2] 劉新波. 發展林下經濟的幾種模式[J]. 林業科技情報,2007,39(2):18-19.
[3] 孫玉軍, 孟憲宇. 社區林業中的沖突及解決技術[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1,23(3):107-108.
[4] 劉璨. 國外社區林業發展新動態[J]. 國外林業經濟,1998(3):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