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星 衣學慧 王軼浩
摘要結合學校“十二五”立項的教改課題,以及課題組進行的《園林表現技法》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運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和理論,強調教學全過程學生的參與性,證明了基于“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訓課程內容更接近企業的實際要求,教學方法也更易于為學生所接受,并且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大幅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關鍵詞園林表現技法;風景園林;互動式教學;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4-01262-03
基金項目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十二五”規劃課題(12SEWQ078)。
作者簡介熊星(1984-),男,江西南昌人,講師,在讀博士,從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教學研究。
《園林表現技法》是園林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通常作為園林專業的必修課程,在某些學校也被作為一個教學模塊放入《園林設計初步》課程中。《園林表現技法》課程的教學目標旨在通過表現技法的傳授和學生的實訓和練習,培養學生用圖紙正確表達園林設計思想的技能。課程涉及繪畫、設計、工程等多個領域,且實踐性和互動性環節眾多,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滿足課程的需要。如何在表現技法類課程為學生營造豐富、互動的實踐性環節,把設計與表現思維循序漸進地“植入”學生大腦,正逐漸成為各高校表現技法類課程教師思考的熱點。筆者自任教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城市園林專業《園林表現技法》課程以來,一直致力于將國外先進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導入本課程的各個環節,并強調學生的參與、師生的溝通,結合高職校企合作模式,在課程建設中取得了一些進展,該研究正是將這些成果進行了以下歸納總結。
1 《園林表現技法》課程的特點
《園林表現技法》是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城市園林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必修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講授園林表現技法的基本知識和手繪表現方法,以及學生大量的練習,培養其正確表達所設計對象的能力。課程設置以實踐性環節為主,突出動手能力和實踐教學,實訓課學時占課程總學時的2/3。在這門課程中,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園林手繪的基本法則和規律,能夠繪制比例正確、透視準確、制圖標準和表達清晰美觀的各項園林設計圖紙。
2“互動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互動式”教學于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又稱交互教學法或互動合作學習法,最早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帕林薩和布朗(A.S Palincscar&A.L.Brown)提出[1]。“互動式”教學通過師生之間的交往、影響、溝通以及相互作用,形成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并在這種互動和相互作用中產生教學共振,提高教學質量。在“互動式”教學理念中,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學生也不再是教學的客體。教師“滿堂灌”、“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被弱化,師生融為一體,彼此平等、彼此接納、彼此傾聽。高職教育以實踐性教學為主,強調“做中學”、“學中做”,學和做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學生做,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更需要的是師生共同學、做、練,這與“互動式”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在“學做合一”的高職課程模式要求下,運用“互動式”教學模式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
3《園林表現技法》的“互動式”教學措施
3.1校內師生互動式教學師生互動式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鑒于《園林表現技法》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樹立“學生為主體”的觀念,采用“講課-討論-講評”的教學方法,實現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雙向互動,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首先,在課堂理論講授過程中,除了教師單純講解外,還可以提出大量引導性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和積極參與;其次,在講評學生效果圖作業時,除了任課教師要進行講評以外,還安排學生進行講評和互評;在課程中穿插以學生為主導的模擬環節,例如模擬效果圖方案介紹環節。要求學生以全班同學為甲方,匯報自己的效果圖方案,并回答教師和其他學生的提問,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安排學生講解,就需要學生自己在課下充分準備圖片和資料,彌補了教學間隔周期長和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
3.2校外實踐活動互動式教學《園林表現技法》是一門強調動手和實踐的課程,其課程性質決定“互動式”教學模式不僅僅局限于校內教室和實訓室,校企合作實訓基地、校園內外廣場綠地、校外城市公園綠地等場所均可以作為本課程的實訓教學地點。
學生通過在校內外不同教學地點實訓,面對不同的教師和人群,能夠更加主動地尋求幫助和獲得技能。例如本課程項目一:園林植物表現技法,課程組安排學生在河西中央公園進行植物寫生實訓,以培養學生對植物的仔細觀察和寫生能力。教師通過直接講解現場植物構造和繪制方法與學生進行互動,學生面對植物實景提出問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寫生過程引起的路人駐足觀看也能激發學生寫生的動力。通過大量的實地寫生,很好地彌補了學生美術基礎不夠的問題。同時,這樣的實踐課程安排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對園林植物、建筑、小品、材料、尺寸等實物的把握問題,避免學生畫出“空”、“假”的圖紙。
在“互動式”教學中,在企業和公司內進行實踐活動也十分關鍵,尤其是由企業人員的直接參與學校課堂和學生保持互動。在本課程的前半階段,學生對于表現技法在企業和社會環境中的運用較為盲目,企業人員通過帶來自己的實施項目和學生交流,學生可通過課程活動學習最新表現技法,并且促使其明確學習目的,大幅提高積極性。其次,在課程項目的結束階段,企業一線專家通過點評學生的作業與圖紙和學生進行多方位互動,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自己作業的優缺點以及是否符合企業的要求。最后,學生進企業實訓也是“互動式”教學和校企合作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例如本課程中的最后一個項目:“園林效果圖綜合表現技法”,通過企業外聘教師提前布置真實效果圖任務,學生完成任務后帶著圖紙進入外聘教師所任職園林設計和效果圖公司,由教師點評作品和選取優秀作品予以采用。在此過程中,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推銷”自己的作品,踐行了“互動式”教學模式中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3.3多元化多媒體互動式教學表現技法類繪圖課程往往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演示,學生畫圖,造成演示范圍有限,只有較少學生能夠完整獲得繪圖信息,不能達到教師和全體學生的充分互動。筆者執教的《園林表現技法》課程充分利用和整合多媒體資源,利用各類型多媒體信息化工具進行創新型互動式教學。實訓室作為實訓教學必不可少的硬件條件,除配備基本的投影儀和電腦等常用設施外,還配置電子繪圖板和電子實物投影臺等設施,充分拓寬了課堂互動的范圍。
首先,《園林表現技法》的課程性質要求教師演示部分繪圖方法。由于目前園林專業班級人數普遍多于30人,傳統通用的教學方法為教師分組演示,一般為10人左右一組,此方法使得教學進度緩慢,教師疲于重復演示。本課程針對這一缺點,運用電子繪圖板結合Painter專業繪圖軟件進行教學演示。Painter軟件能夠模仿鉛筆、鋼筆、彩色鉛筆等常用繪圖工具,結合投影儀的使用,解決了教師一次性在全班范圍內演示繪圖技法的目的,能夠和全班同學進行充分的互動。
其次,在課程點評環節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作品圖幅尺寸有限,教師往往用數碼相機拍攝學生作業,在投影儀上演示。教師需要經過圖紙拍攝、導入電腦、圖像調整等一系列繁瑣程序才能在課堂上展示學生作業,這必將導致課堂互動拖沓,學生興趣喪失。筆者針對這一問題,在園林設計實訓室申請配備實物投影臺進行教學。利用實物投影臺,教師能夠在學生圖紙繪制的任意階段向全體同學展示學生的圖紙,分析優缺點并引導同學互評,大大提升了教學的互動性和師生的溝通水平。
4《園林表現技法》各教學環節中的“互動式”模式引入
4.1問題導入環節本課程沒有采用傳統知識點傳授的教學方法,采取高職“項目制”教學方法。在每個項目的開端均安排問題的導入來提升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例如在項目二《園林植物表現技法》中,筆者在課程的開始就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樹形分為哪幾類,哪些樹是圓柱形的,哪些是圓錐形的等。由于學生在上一個學期完成了《植物識別》課程,具備基礎的植物辨認能力,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這一改革使得教學過程的互動從課程的開端就逐漸展開,并良好地引導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
“互動式”師生提問不僅僅安排在課程的開端,也穿插在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在課程的進行中,不斷的設問會引起學生的思索,提升學生因學習時間過長而降低的學習狀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交流能促進良好的師生互動,繼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4.2案例分析環節對于園林表現的各項技法和基本原理,國內外優秀案例的分析可以直接讓學生一目了然。學習優秀作品的表現手法在本課程的各項目教學過程中均尤為重要。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重視教師對案例的介紹和點評,學生被動地接受繪圖技法的各個知識點,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筆者針對這一問題,安排了設問環節,讓學生回答作品的特點及優點,大大提高了學生對優秀作品的認識水平。
除此之外,筆者從歷年學生作業中挑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作為案例,讓學生對作品進行全面分析。由于這些案例為歷年學生所做,都具備某些學生容易表現的優點和容易出錯的問題,學生評論此類案例的積極性和學習集中度均明顯提高,甚至有學生經常主動提出關于圖紙的專業性問題。因此,要取得師生的良好互動和溝通,利用學生熟悉的圖紙、畫面和問題往往是良好的突破口,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2]。
4.3實訓動手環節《園林表現技法》課程的目標即通過大量訓練,培養學生正確表達所設計對象的能力,這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動手實訓。在實訓教學活動中,筆者豎立了“師生共同動手”的實踐教學觀念,把教師“教畫圖”和學生“學畫圖”充分結合起來。
如在項目五《馬克筆園林表現技法》課程教學中,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演示馬克筆繪制的基本技巧。在演示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不僅僅局限于觀看馬克筆技巧,而是握緊手中的馬克筆動手跟著練習,如有問題,馬上反饋,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在演示環節之后,教師走到學生座位上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逐一或逐組輔導,進行直接的面對面交流。如遇到學生繪圖的特殊性問題,教師直接在學生圖紙上修改或教授正確的技法,如遇到眾多學生繪圖產生的普遍性問題,教師利用多媒體工具進行全班講解。利用“互動式”的教學手法,教師能夠掌握每一個學生對表現技法的掌握程度和學習狀況;學生能夠在和教師的共同動手中更加快速和直接地學習專業技能。
4.4作業點評環節項目制作業是對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考察方式之一,學生作業點評能夠幫助教師和學生認識到學生所繪制圖紙的優缺點,并且與其他同學進行橫向比較。因此,在每個項目的最后階段,本課程均設置了作業點評環節,一般占用1~2課時。由于本課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學生作業不僅是考察的對象,作業點評本身也被作為考核學生綜合表現的方式。為了在作業點評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結合“互動式”教學優勢,作業點評并沒有采取傳統的、單一的教師點評方式,而是采取了教師點評、學生互評、企業點評相結合的手段。
教師點評是由教師對學生作品做出優缺點的點評及評分,被點評學生能夠第一時間和教師進行互動,學生對自己作業得到的反饋能在第一時間進行消化吸收。學生互評是由教師事先設置好評分表格,由老師和同學們推舉出的班干部和組長打分,然后再加權評分,整個過程透明公開,大家普遍認為這樣的成績公平、公正,同學的參與積極性很高。企業點評是由常年從事圖紙繪制的企業一線專家和技術人員對學生的作業進行點評。如本課程最后一個項目——項目九:園林效果圖綜合繪制,學生運用馬克筆、彩鉛等一線企業常用的繪圖工具繪制效果圖。項目完成后,來自企業一線有經驗的繪圖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逐一和整體點評,學生以互動式的提問和專家的點評互相交錯,達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3]。
5 結語
《園林表現技法》是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城市園林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教學目標旨在通過表現技法的傳授和學生的實訓和練習,培養學生用圖紙正確表達園林設計思想的技能。實訓為主體的課程性質決定本課程需要進行大量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教改課題旨在探索將源于西方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多方位引入表現技法課程,以在課程中形成良好的師生交互,最終讓學生掌握園林表現技法這一設計語言。
參考文獻
[1] PALINCSAR A S,BROWN A L.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Activities[J].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984,1(2):117-175.
[2] 邱冰,張帆.有效、清晰地傳遞信息——園林表現技法的教學思考[J].中國園林,2012(1):69-73.
[3] 唐世剛,鐘萬林.互動式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