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興國
摘 要: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實現提高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盡可能避免無效提問,需要把握住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及特征。
關鍵詞:數學課堂;有效提問;內涵;常用方法;特征
上學期參加了縣初中九年級數學研討會,在其中三節“圓的基本性質復習”公開課上,教師一開始上課就提問學生:“你們對披薩餅有什么印象?”結果出現很多種回答,這樣的提問對復習課沒有意義,我認為這個問題是無效的。那么,如何避免這樣的提問,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具有什么特征呢?
一、有效提問的內涵
1.提問的界定
這里指的是教師在課堂口頭語言交流中提出的問題。
2.有效的課堂提問
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引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給學生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培養良好的問題意識。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促進學生與教師共同探討新知、課程內容的持續生成和轉換,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實現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途徑。
二、提高課堂“有效學習”提問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破題法、探究法、評價法與發散法等。
1.破題法
根據題目的問題取向,直接設問。
2.探究法
根據事情的結果,對事情的原因、經過進行探究性設問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
3.評價法
針對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師不明確表態,而是把學生思考的各種結果精心編排成富有啟發的組合,通過提問的方式對其進行評價,進而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
4.發散法
對于同一個問題,教師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設問,通過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考,達到分析解決問題的目的。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提問的方法多種多樣,需要因人而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尤其要注重提問的實效。其中的關鍵在于,提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
三、有效提問的特征
《學記》要求教師要善問:“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脫)以解。不善問者反此。”意思就是說:善于提問的教師,就像砍伐堅木先易后難一樣,先提容易的問題,后提困難的問題,激發起學生對這些由易至難的問題主動進行思考的積極性,久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那么有效的提問具備哪些特征呢?
1.目的明確
教師應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提問,而讓哪一位學生回答也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學生思考并回答了這個問題,就能判斷出學生是否了解或理解了某個知識點,是否真正領悟了其中的數學思想。即便回答錯了,也一定能從中暴露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什么樣的問題。
2.對象開放
提問對象的開放性,面向全體學生。要堅決避免讓少數優秀學生或愿意表現的學生獨占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時間。否則,大部分學生在教師提問時不積極參與,而是消極等待,甚至把自己當作局外人,最終導致他們的思維能力愈來愈差。這樣設計問題時就應當考慮提問的內容要有梯度和層次,讓各個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有所思考,而教師應從學生的反應情況來選擇回答問題的對象。如有個別開小差或對問題還沒有思考的同學,應用其他教學手段提醒,盡量避免指定他們回答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回答問題是思考后的自然表達,而不是懸在頭頂的利劍,一不注意就被罰問。
3.時機恰當
提問的時機恰當,不能用滿堂問來代替滿堂灌。在提問時,注意初中學生的思維特點,問題可逐漸從形象向抽象過渡。少問一些簡單識記性的或無需思考馬上能回答的問題,這樣的課堂只是表面上熱鬧,但卻淹沒了學生真正思考數學的時間。多在一些關鍵處提問,如:引入課題時,結尾小結時,重點難點時,學生疑惑時,一題多變時等等。
4.啟發思維
問題要具有啟發性,要求所提問題的難度要合適。“教學的藝術,一大部分在于使新的問題的困難程度,大到足以激發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帶來疑難,足以使學生得到一些富于啟發性的立足點,從而產生有助于解決問題的建議。”因此,教師應對學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確的估計,提出的問題應適合學生思維的發展水平,也就是說,質量高的問題應該是既使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壓力,又使學生感到有解決問題的信心。問題的難易程度正好介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能調動全體學生都處于積極思考狀態為宜。
5.充滿藝術
提問是一個充滿高度藝術性的復雜的發展過程。提問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提問的角度、提問的呈現方式和提問的引入方式。第一,提問是開門見山、直截了當,還是變換角度、采用迂回策略?不同的方式,其提問效果也就不同。通常情況下,教師習慣于前者,即使用直問和正問。其優點是設計簡單、意圖明確,缺點是有時顯得單薄、呆板。為使提問富于變化,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具有創造力的教師首先要會于直問和正問中穿插曲問和倒問方式。所謂曲問,是指教師不針對疑點直接提問,而是從某一側面出擊,亦即迂回提問。通俗地講,就是教師的本意是要解決A問題,卻不直接問,而提出B問題;B問題的解決又以解決A問題為前提,所以只要學生解答了B問題,A問題也就不答而解了。
6.適當反饋
教師適時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是課堂提問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選擇恰當的回應方式會引起學生更進一步的思考。及時正確的反饋對學生的學習可以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既可以糾正錯誤,強化學習動機,又可以激發更進一步的深入思考。對學生的回答不作評價,會使學生無所適從;批評、訓斥等消極的反饋方式,會降低學生參與課堂交流的愿望;而肯定、贊揚的積極反饋方式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積極性。但對學生的回答一味表揚而缺乏具體引導,會使學生產生心浮氣躁心理,使思維難以深入。評價應以學生的發展為重,為求個別化、多樣化、多元化。既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提升自我。無論學生回答得怎樣,首先接受他們的觀點,再充分利用學生的回答和教師教學的智慧,進而獲得開啟或轉化思維的途徑。這樣,通過提問與學生互相對話,不斷尋找思想、觀點、理解的生長點。
總的說來,初中數學課堂“有效學習”提問要適時適量適度,把握住有效提問的策略及特征,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設計問題,這樣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認真思考分析后,能夠積極回答,取得良好的提問效果。
參考文獻:
[1]鄭國才.對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一些思考[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高中,2006(7):8-9.
[2]寧耀,黃玉鑫.促進課堂有效提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J].廣西教育,2005(6):11-12.
[3]孔凡哲,李瑩.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J].中國民族教育,2006(5):29-31.
[4]劉晶.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07.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沙頭鎮花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