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崢嶸
活動目的:
1.了解對偶修辭的基本知識,理解對偶在生活中的應用。
2.學習運用對偶修辭,追求語言的整齊美、節奏美和音韻美。
3.巧用民間故事激發學生興趣,了解并傳承鄉土文化。
教學過程:
一、活動準備
1.教師搜集素材,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搜集整理自己喜歡的對聯。
3.要求學生每人準備練習本并用毛筆書寫一副對聯。
二、活動步驟
1.故事導入
在江西豐城市的董家鎮與高安市的荷嶺鎮之間有一座山,名叫楓嶺。楓嶺頂上有座神功廟,廟旁有棵千年老楓樹。楓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氣勢宏偉,有數人合抱之粗。據說當年乾隆下江南時,為古楓樹寫下了“楓嶺栽楓樹,風吹楓葉落豐城”的御聯,此聯言簡意賅,卻難在“楓、風、豐”三個同音字,且風自三楓出,嶺、樹、葉三者有關聯。這個上聯就是氣死了不少高安人的千古絕對,豐城人據此認定這楓嶺為豐城所有,并揚言:高安一方如能對出下聯,楓嶺轉歸高安管轄。可惜至今尚無工整的下聯。
同學們,這只是個傳說。但是要對出這個對聯可不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對偶修辭的知識,對對這個下聯,為高安人爭點光哦。同學們請看屏幕:
多媒體課件展示文字: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配古箏曲)
2.組織學生討論這個句子的特點
教師明確: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思密切相連的兩個詞、短語或句子,成對地排列,這種修辭叫對偶。
對偶是漢語所獨有的修辭,富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富有民族特色,它源遠流長,雅俗共賞,早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廣泛使用。古代的詩文中應用對偶多,對仗工整,節奏鮮明,音調鏗鏘,這種對偶規定很嚴,不僅要求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一致,而且平仄要協調,這是嚴格的對費,叫工對,現代詩文使用對偶,沖破了上面的一些限制,只要安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相聯就可以了,我們叫它“寬對”。
3.對偶句的識別
(1)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字數不相等,結構不相同,所以不是對偶)
(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思相聯,所以是對偶)
(3)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思相聯,所以是對偶)
4.對偶的類型
從內容上可分為三種形式:
(1)正對:上下聯意思相類。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跟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聯意思相反。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也叫流水對)上下聯意思相關。所謂“相關“指上下聯之間存在承接、因果、條件之類的關系。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5.對偶佳句欣賞
配樂詩朗誦《書湖陰先生壁》并找出詩中對偶句(課件演示,古箏曲為背景音樂)。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學生討論后,教師逐句講析王安石詩中對偶的特點,賞析對仗的妙處。
(1)聽故事,賞對子。
A.楓嶺栽楓樹,風吹楓葉落豐城,__________。
同學們還記得上課一開始老師講的故事嗎?高安畢竟是才子之鄉,有人對出了下聯,同學們根據你們所學的對偶知識分析一下對得如何:
①桐樹結桐籽,童挑桐油向銅湖。(銅湖,高安一地名)
②平林依平川,屏隔平陽出萍鄉。
同學們,你們能嘗試對出一個下聯嗎?
B.奉新人奉新人,__________。
據說奉新縣有女孩要嫁到靖安石境鄉,按當地當時的風俗,結婚前一天,女方家出一上聯寫在紅紙上送到男方家。男方家根據上聯題意對出下聯。結婚這一天往女方家迎娶新娘時,將該聯貼于花轎兩側。一般平民百姓出聯和對聯時,都會請當地最有才學的“知識分子”捉刀代筆。所以對聯的水平實際上代表了當地的才學高低。如男方不能對出女方的出聯,則會受到女方的輕視,甚至拒不發轎。男方須放爆竹賠禮才能將新娘接走。這個女孩家出的上聯是“奉新人奉新人”,可難住了新郎及家屬,因為“奉新”是縣名,“新人”又指新娘。靖安石境無人能對,至今仍耿耿于懷。此聯由三字重疊而成,巧將第二個“奉”字用作動詞,點明了嫁新娘的主題。對該聯難在文字結構與主題很難兩全。(提示:南昌有個進賢縣,奉新縣有個上富鎮,你能巧用兩個地名對上此聯嗎?)
C.新建石城萬年萬載,__________。
相傳清代乾隆皇帝游江南時,進入江西境內,一路看見青山滴翠,贛水悠悠,農家安樂,商貿繁榮,心中大喜,脫口吟出一句上聯:“新建石城萬年萬載”,隨員中一翰林學士接口應對下聯:“永修銅鼓樂平樂安”。乾隆帝龍顏大悅。這副對聯,不僅道出了江山永固,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的意蘊,還巧妙地嵌入了江西省的八個縣名,新建石城和永修銅鼓中有“建”和“修”兩個動詞,“城”和“鼓”又是名詞,二者構成動賓關系?!叭f年萬載”和“樂平樂安”是并列關系,它們與前頭的動賓可以構成主謂關系,上下聯成了兩個完整句子。同學們,你們能嘗試續一個下聯嗎?
6.補字練習
(1)五谷豐登,__________。
(2)幾處__________爭暖樹,誰家__________啄春泥。
7.對句練習
(1)出上聯對下聯:
筆落驚風雨,__________。
(2)以校園學習生活為內容寫一對偶句。(教師巡視并指點,學生展示)
8.綜合學習成果展示
(1)學生朗讀自己課外搜集的對聯佳句。
(2)學生展示對聯書法。
9.小結
回顧初中階段所學對偶名句,通過多媒體課件屏幕演示,學生朗讀。(配放古箏樂曲為背景音樂)
(1)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p>
(作者單位 江西省高安市第四中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