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源源
摘 要: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意識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性與困難性。怎樣把這種理念貫徹到教學實踐中去呢?在此,僅就作文評改中存在著的某些問題談談見解。
關鍵詞:作文評改;主要問題;建議
一、當前作文評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考作文在考試大綱中規定為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并對各等級作了細致規定。應當說,這樣明確的要求是極其有助于我們老師的實際操作的,也有很多老師針對這樣的要求對學生進行了系統訓練,最后卻還是抱怨聲連連,說什么作文寫了不少,也是全批全改,學生也進行了反思,可分數怎么老是上不去呢?問題的原因應當是多方面的。而我個人認為:教師的作文評改未能有效達到評改所應達到的預期效果,既沒有真正讀懂學生的作文,也沒有讓學生讀懂自己的評語并從中獲益,是諸多原因中不可忽視的一條。
在實際觀察中我發現,作文評改未能實現其有效性的具體表現及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點:
1.忽略評改前提,為改而改
什么是評改的前提?我認為,評改的前提就是你必須對每篇作文都進行“踏實”閱讀。很多教師盲目認為有數量就有質量,可等到學生的一大堆作文交來的時候,他又開始叫苦連天,于是完全忽略了評改的前提,為改而改,于是很多學生辛苦創作的成果到了他的手里,可能只需不到10秒鐘就“閱讀”完畢,然后就根據這個學生的一貫成績打上一個平均分一樣的分數,評語更是簡潔,全是游離于文本之外的套話。試問,這樣的評改法,究竟能有多大的實效呢?
2.盲目追求大綱要求,忽略學生寫作個性
不少教師雖然認真地在批改作文,但評改標準死扣考綱,不會或不愿靈活變通,除了強調基礎外,就是一味要求學生寫得觀點深刻、材料豐富、意境深遠;一味地強調修辭的運用、構思的新穎。出發點本來沒有錯,可是一旦走向了極端,反而會變成矯揉造作,會埋沒學生的寫作個性,而審美是尊重個性的。這樣的評改亦屬無效行列。
3.評改方式不當,學生無法獲取有效反饋信息
(1)只改字詞、病句,不進行整體評估
(2)單純注重內容,只作心理交流而忽略作文技法
(3)架空評價,虛話、套話、大話成堆,落不到實處
二、提高作文評改有效性的幾點建議
由上述可知,在當前的作文評改中還存在著不少被忽略的實際問題。那么,怎么樣來改變這種現狀,提高作文評改的有效性呢?在此僅提幾點建議,供同仁們參考:
1.重量也重質,將教師的細致踏實與評改方式的多樣化相結合
身正為范,要想讓學生做到細致踏實,自己就應當以身作則。要學會用最細致而客觀的眼光來對每篇作文都進行“踏實”的審美閱讀,不要為改而改。在注重作業量的恰當前提下,可實行評改方式的多樣化,將師生的能動性發揮到最大。
2.從尊重學生寫作個性出發,多角度發掘其閃光點
不用老師自己的觀點立場來做評判標準,不搞一刀切。即便是一篇粗糙的習作,也要盡可能去尋找其優點,不要盲目用考試大綱的文本要求去死板地作為評判標準,更不能走極端,過分強調其中的某一點,避免學生為迎合某個標準而搞虛假創作。
3.評估時強調整體性、實效性,避免“空對空”現象的出現
一篇作文,評語必須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讓學生能清晰明了地看懂,并能依照你的“對癥藥方”給自己“開藥治療”。這“藥方”可包括對文章全局結構的整體評價、對不當之處的具體指出、作文技法的對比傳授以及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等。
綜上所述,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教師在進行作文評改時一定要秉承一個基本標準,那就是要盡可能提高評改的有效性,做到“字字珠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讀懂學生,也讓學生讀懂”。
(作者單位 重慶市綦江中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