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喬 任穎潔
【摘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面臨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也日益突出,成為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因此,有效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對于維持企業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主要分析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原因,從而進一步提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 問題 原因 防范措施
一、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及失真現狀
(一)會計信息失真涵義
會計信息是指經過加工或者處理后的會計數據及其對有關會計數據進行的解釋說明。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二章《一般原則》中指出:“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即會計信息的反應應遵守真實性原則。所謂會計信息失真,就是會計核算的依據不真實或反映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虛假,不符合實際情況。會計信息失真會傳遞錯誤信息,誤導經濟行為;擾亂經濟秩序,誘發經濟犯罪;削弱了國家財經法規的權威性。
(二)會計信息失真現狀
1999年底,財政部抽查100家國有企業會計報表,發現有81家虛列資產37.61億元,89家虛列利潤27.47億元。2000年度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結果更令人吃驚:被抽查的159家企業中,資產不實的147戶,虛增資產18.48億元,虛減資產24.75億元;利潤不實157戶,虛增利潤14.72億元,虛減利潤19.43億元。2001年12月25日,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對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審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實施質量檢查的結果,在被抽查的32份審計報告中,有14家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23份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涉及41名注冊會計師,造假金額達70多億人民幣。從2001年底開始,美國也發生了一系列公司巨額假賬丑聞。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個大公司接連倒了下去,涉及假賬丑聞的公司有世界通訊、安然、施樂、萊得艾得、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百時美施貴寶、山登、陽光、廢品管理、南方保健、微軟、通用電氣、朗訊、思科、甲骨文、默克等,“假賬”一時成為市場上最流行概念。這種現象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影響了國家的財政稅收及經濟決策、投資環境甚至社會穩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是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二、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會計法律法規不完善
會計制度規范和約束會計行為的首要條件是會計法律法規的完備性。但目前,我國在會計這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會計法規制度之間經常存在“縫隙”或是重合,這就造成了會計法規制度的缺陷和冗余。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之間,具體會計準則和行業會計準則之間,會計準則與財務通則之間,會計準則與稅收制度之間,法律制度與實施推行之間都存在缺陷、重復甚至沖突的地方。這種缺陷、重復甚至沖突的因素,必然會增大企業經營者、會計人員與監管部門、社會公眾的“博弈”空間。盡管《會計法》對很多行為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定,但由于會計事項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而使得會計準則和會計核算對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沒有做出規定或規定的不夠恰到,還是給會計信息造假者留下了鉆空子的機會,使得會計準則形同虛設。
(二)企業對各種利益的追逐
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企業的目標便是利益最大化,為了達到利益最大化,有些企業便在會計信息上做文章,更有甚者會出現做假賬的行為,由于做假賬的成本很低,低成本卻可以換來極為可觀的高額“收益”。在利益的驅使下,就有很多企業選擇“鋌而走險”。雖然各類法律對違法行為均有制裁的辦法和標準,但由于會計法規制度的不完善,對有關的違法違規行為規定的不夠明確,或只采用行政處罰的辦法解決,處罰力度過輕,有時個別企業也會被查出來,但對所查出的違法亂紀行為不是依法處理而是說情成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以罰代刑,總是處罰過輕或是不了了之。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對高額利益的欲望很難得以抑制,不能對企業起到有效的威懾作用,企業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也不足為奇。
(三)企業內、外部監管制度不健全
雖然目前我國實行單位內部監督、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但在現行企業制度框架下,企業內、外部監督機制均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從內部看,大多數企業內部未形成比較完善的監督制度,對會計造假行為監管力度不夠,且會計事項相關人員的職責權限不是很明確,這就使得責任的追究難以深入,缺乏責任的細化,某種程度上為內部人員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方便條件。另外,會計工作的外部監督體系也不完善,外部監督機制包括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兩方面,政府監督主要指政府有關部門,如審計部門、稅務部門、證券監管部門、保險監管部門等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會計工作進行監督檢查,然而由于部分監督機關指導思想偏曲,以局部利益為準繩,只要不涉及本部門的利益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致使企業做出違規行為;社會監督主要是社會中介機構的注冊會計師依法對受托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審計并據實評價,然而由于注冊會計師執業不規范,在利益驅動下,違背法律和職業道德,披露虛假的會計信息。
(三)會計職業道德日趨淪陷
作為一名會計執業人員,應對其不同的職業行為有著不同的道德規范,而在現行的法律制度框架下,會計執業人員很難做到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更有甚者,相當部分會計人員不顧職業道德的約束,故意偽造、毀損會計資料,利用職務之便進行貪污、挪用公款,給國家、集體財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導致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于:在工作中,會計人員不能發揮有效的監督職能,會計工作處于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被動狀態,更有甚者,少數領導置法律法規于不顧,授意、強令會計人員弄虛作假、篡改會計數據。而會計人員由于考慮到自己的薪酬、工作等因素往往選擇執行上司的命令,助紂為虐;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國的企業相關制度還不很健全,監管體系薄弱、監管手段落后,造假風險和成本低,但與造假成本相比,會計造假所帶來的收益則呈幾何級數增加,也就是說企業造假收益遠遠高于造假成本,這就釀成了我國會計造假頻繁發生,會計職業道德喪失嚴重的惡果。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
(一)加快法律體系建設,繼續完善會計核算制度
我國已頒布了新《會計法》,應盡快出臺《會計法》實施細則,提高《會計法》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會計制度,滿足企業多元化經營的需要;同時還要強化一些相關配套法律及相關法規的實施,如《經濟法》、《證券法》等,加快會計法律體系的建設步伐。同時,鑒于會計核算制度將在較長一個時期與會計準則并行的實際情況,因此要努力提高會計核算制度的靈敏性,及時反映多變的、日趨復雜的經濟業務。特別地,在準則的制定過程中,應采取慎之又慎的態度,處理好會計準則的統一性與靈活性之間的關系,避免個別企業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告,操縱企業利潤。
(二)規范企業治理制度,加大執法力度
在內部治理結構方面,企業應健全內部控制制度,細化經理人的職責權利防止內部人控制的產生,防止弄虛作假,違規操作。政府也應貫徹大的方針,讓企業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充分發揮處罰措施的震懾作用。如若發現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失真,就要依法嚴懲。加大對作假賬等違法行為的處罰,讓企業從根本上認識到作假賬等違法行為所帶來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從而在根本上解決企業會計信息的失真問題,建立健全的稅務稽查體系,采取有效的稽查手段,嚴厲打擊說情成風的行為,充分運用稅法賦予的權力,保持高壓態度,加大對不法會計行為責任人的追究和懲罰力度,堅決杜絕企業的涉稅違法行為,杜絕假賬,真正使那些有強烈做假賬欲望的企業不敢做假賬,不想做假賬,做不起假賬。
(三)完善內、外監督體系,充分發揮監督職能
要想完善內、外監督體系,就需要讓單位內部監督、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的職能充分發揮。三者應相互協調,相互輔助,避免交叉、重復和疏漏。政府監督要與社會監督相銜接,構建全方位的會計監督體系。要逐步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對會計核算的管理,建立起科學的會計崗位,真正實現權責分明,對舉報人員加以獎勵,對視而不見或是有意包庇人員則加以嚴厲的處分。除此以外,還應該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及時發現企業內部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發生。與此同時,國家財務部門、稅務部門等都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而且是會計信息的監督者。因此,各部門要充分履行自身的職責,加強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監管,同時為了防止重復檢查,可以組建監督信息網絡。
(四)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會計人員的職業操守
加強對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使得每個會計執業人員都深刻的認識到嚴格遵守會計法律是每個人的責任,從本質上改變目前這種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的局面。對受理不合法、不真實的原始憑證,提供虛假核算資料的會計人員,對倚仗職權,強迫、誘使會計人員做假賬、假報告,對置法律于不顧,熱衷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企業負責人,絕不姑息遷就。另外,加強財會人員的在職培訓,特別要注重《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和新的制度法規準則的學習,把學習貫穿于工作實踐中,學以致用,做到“熟悉法規、依法辦事”,有效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完善財會人員的后續教育,做到學習內容豐富、學習形式多樣、學習時間充足、學習效果明顯,切實幫助財會人員提高素質、積累經驗、更新知識;以多種形式多種手段進行教育,使會計人員專研業務技能,適應會計工作不斷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康紹大,陳金香.關于私營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1.02.
[2]潘旭兵.淺論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及其對策[J]消費導刊.2008.05.
[3]王平福.論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陜西煤炭.2011.01.
[4]任穎潔.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問題與對策研究——以陜西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12.10.
基金項目:本文受陜西省科技廳軟科學資助(2011KRM22)。